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湖坑鎮洪坑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湖坑鎮洪坑村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湖坑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福建省西南部,閩粵兩省交界地區,村域面積1.11平方千米。洪坑村以林氏家廟為中界點,習慣分為北面上、南面下村兩個部分,其中北中南方位的日新學堂、林氏家廟和天后宮構成了洪坑村三位一體(學校、祖祠、宗教)重教明理的人文格局。洪坑村的土樓群依山就勢,選址布局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布局的「風水」理念,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注重選擇向陽避風、臨水近路的地方作為樓址,多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洪坑村現存明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峰盛樓、永源樓等13座,清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福裕樓、奎聚樓陽臨樓中柱樓等33座。2012年12月17日,洪坑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1]

中文名: 洪坑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湖坑鎮

村域面積: 1.11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明代

主要產業: 旅遊業、農業為主

主要景點: 洪坑土樓群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村落歷史

西晉永平元年(291年)永嘉之亂,晉宗室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南遷。東晉太寧三年(325年),林氏堅公四十七代孫世蔭(又名祿)任晉安(今福州)郡王,遂定居福州,為閩林氏始祖。林氏祿公第三十五代孫偉公登進士第任汀州(今長汀)教諭。其曾孫文德為避戰亂由福清遷入長汀繼而遷寧化石壁村,南宋任汀州府寧化知縣,為該支入汀鼻祖。宋末元初,文德公後人八郎避居今上杭白沙鎮塘一帶,其中長子林茂青的妻子詹氏與兩個兒子移居到洪川(今洪坑村)。後來大兒子三三郎在洪坑開基立籍。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洪坑村位於福建省西南部,閩粵兩省交界地區,中心位置約在北緯24°,東經116°,西靠筆架山,東倚大坪壩,南鄰六聯村,北連大案山。該村距離永定縣城風城鎮45公里,東距永定高頭鄉3公里,東北距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8公里,西距湖坑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南距漳州市平和縣蘆溪鄉20公里,北距古竹鄉2公里,村域面積1.11平方千米。

地質地貌

洪坑村所在地區是典型的丘陵山地地貌,為玳瑁山、博平嶺等武夷山余脈的延伸。洪川溪兩岸地勢狹長,群山聳立。當地地質構造屬華南地台、華夏背斜的一部分。溪兩側

水文

洪坑村有洪川溪從北向南貫穿全村,最後匯入金豐溪。

村落特色

選址理念

洪坑土樓群依山就勢,選址布局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布局的「風水」理念,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注重選擇向陽避風、臨水近路的地方作為樓址,多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與周邊自然環境要素和諧搭配,形成了近、中、遠不同層次的景觀風貌,呈現出一派田園風光,體現了土樓聚落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有機融合。洪川溪自北向南貫穿全村,溪流兩岸地勢狹長、平緩,土樓沿溪而建,分布在洪坑溪兩岸。

空間布局

洪川溪自北向南穿村而過,形成一溪兩岸南北狹長走向的村落格局,全村聚落相對集中,村民依山傍水擇地而建土樓而居,方方圓圓的土樓星羅棋布。整村習慣分為北面上、南面下村兩個部分。如以林氏家廟為中界點,上村部分主要包括:日新學堂、西成、東升、如升、九盛、福裕、光裕、慶福、奎聚樓等構成的上村土樓群;下村部分主要包括:朝陽、陽臨、景陽、福興、振成、慶成、玉成、天后宮等構成的下村土樓群。其中由北中南方位的日新學堂、林氏家廟和天后宮,構成洪坑村三位一體(學校、祖祠、宗教)重教明理的人文格局。洪坑土樓群入口位於下村南部,經由石板路和六七座跨溪石拱橋交織成村內上通下達的交通網。

經濟社會

人口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洪坑村以漢族為主,戶籍人口2500人,常住人口1900人。

經濟

洪坑村主要產業為旅遊業、農業為主。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洪坑村村集體年收入247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0000元。

主要景點

綜述

洪坑村現存明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峰盛樓、永源樓等13座,清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福裕樓、奎聚樓、陽臨樓、中柱樓等33座。土樓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五鳳樓、半月形及其變異形式。此外還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宮、日新學堂、林氏宗祠、關帝廟等。奎聚樓、福裕樓、如升樓、振成樓為該土樓群的代表。洪坑村從晚清以來,素有八種自然景觀,總稱為八景。八景者:東有平場試馬、西有筆峰樵唱、南有獅港觀魚、北有石碰聽泉,村內則有雙溪印月、榕蔭消夏、龍頸乘風、星閣吟詩。

奎聚樓

奎聚樓是宮殿式結構的方形大土樓。從高處看,樓宇與背後的山脊連城一體,如猛虎下山,奎聚樓即是「虎頭」,樓前圍牆上有兩窗,似虎眼,建築時便是根據虎形地理特點而設計的。設計人是翰林學士巫宜福,他與樓主林奎揚是結拜兄弟。奎聚樓建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用了近五年時間建成,占地6000餘平方米,高約15米,奎聚樓的建築特點是中廳高,兩廂低,歷經風雨仍保存完好。奎聚樓之美不單單是建築和文化,而更在於藝術,樓中的雕刻、彩塑和繪畫中的花鳥、人物、山水、台閣、故事都顯得活靈活現,具有客家歷史韻味和鄉土氣息。福裕樓不同於一般的圓形方形土樓,它是一座府第式方形土樓,占地7000多平方米,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耗十多萬光洋,歷經三年建成。福裕樓是振成樓修建者的父輩(做煙刀起家的林氏三兄弟)所建。福裕樓的設計寓意是三座山,象徵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三兄弟,該樓設計者是當時的汀州知府,該樓的結構特點是中軸線前低後高,這點和奎聚樓類似,兩側橫屋,樓前三個大門,從外觀看全樓是一體的,內則分三個單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