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定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定區(古屬汀州府永定縣)市轄區,位於福建省西南部,東連南靖縣,東南與平和縣交界,西南與廣東省大埔縣、梅縣接壤,西北與上杭縣相連,東北與新羅區毗鄰,總面積2223平方千米。自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聚居、繁衍生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析上杭縣,置永定縣。2014年,撤銷永定縣,設立龍巖市永定區。

永定是「南方礦區」、「烤煙之鄉」,地熱資源居龍巖市第一位。境內溪流分屬汀江、九龍江、梅江三大水系,汀江、永定河、金豐溪、黃潭河、撫溪、岐嶺溪等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棉花灘水電廠為福建省第二大水電廠。永定是「紅色搖籃」,革命老區、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辛亥革命爆發,在閩西首舉義師響應。1926年夏,在湖雷建立福建省第一個中共農村支部。1928年6月29日至7月初,舉行「永定暴動」,建立福建最早的一支紅軍隊伍。永定是「客家故里」、純客家縣,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是全國對台工作重點縣、「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和福建省八大僑鄉之一。

永定是「土樓之鄉」,是福建土樓的發源地和核心分布區。2008年7月,永定客家土樓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12月,永定縣榮獲「中國旅遊百強縣」稱號。

永定土特產主要有烤煙、永定菜乾、紅柿、萬應茶和巴戟天等。特色風味小吃主要有麒麟投胎、孔明借箭、亂石雕花、八脆醉仙、菜乾扣肉、牛肉丸、芋子包、八寶飯、四果湯、白斬雞(鴨)、糍粑等。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1]

歷史沿革

永定,周時屬七閩地;秦時屬閩中郡;漢初屬閩越國;三國時屬吳國的建安郡。

晉太康三年(282),永定治地屬晉安郡新羅縣,上隸揚州,元康元年(291)改隸江州(初治江西南昌,後移九江)。

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屬晉平郡。梁天監(502~519)屬南安郡。陳武帝(557~559),永定屬閩州南安郡。

隋開皇九年(589),廢建安、南安二郡,改為泉州,大業初年,復為閩州。永定治地,屬泉州後隸閩州。

唐武德元年(618),屬建州。開元二十四年(736),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轄新羅、長汀、黃連三縣,永定治地屬汀州新羅縣。天寶元年(742),改汀州為臨汀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汀州,入宋後仍稱臨汀郡),改新羅縣為龍巖縣,永定治地屬臨汀郡龍巖縣。大曆四年(769年),析龍巖的湖雷下堡置上杭場。唐大曆十二年(777)龍巖縣改隸漳州。上杭場脫離龍巖而直屬汀州。永定治地屬汀州上杭場(場治在今之永定縣湖雷鎮)。

五代十國後周顯德元年,即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徙上杭場於秇梓堡(今永定縣高陂鎮北山村)。永定隸屬依舊。

宋淳化五年(994),升上杭場為縣。至道二年(996),上杭縣治從秇堡遷白砂(現上杭縣境)。永定治地屬臨汀郡上杭縣。

元至元十五年(1278),汀州升格為路,至元十八年(1281),汀州路所屬6縣為元世祖忽必烈女兒魯國公主囊加真的封地。隸福建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隸江西行中書省。至正十六年(1356),汀州復隸福建行中書省。永定治地屬汀州路上杭縣。

明洪武元年(1368),汀州路改稱汀州府,屬福建承宣布政司,永定治地隸於汀州府上杭縣。天順六年(1462),上杭縣勝運里爆發號稱「白眉」的農民起義,「破縣治、殺都閫」。後溪南里又爆發以鍾三、黎仲端為首的農民起義。成化十四年(1478),福建巡撫高明,以「去治遠」、「山僻人頑」、「地險民悍」,必須「鎮撫化導」為由,會同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建都指揮司、福建提刑按察司上奏朝廷批准,析上杭縣溪南、金豐、豐田、太平、勝運等五里十九圖,設置永定縣,隸屬汀州府,直至清代未改變。建縣直至民國前期,地域、疆界均無改變。

民國2年(1913),廢府建制,屬西路道。民國3年,改西路道為汀漳道,屬汀漳道。民國5年廢道,直隸福建省。民國22年12月,「福建事變」後,屬龍汀省。民國23年7月,屬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24年至25年1月,屬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4月,豐稔市劃歸上杭;合溪劃歸永定;走馬坑、凹下、下岐坑歸上杭;池溪、三壩以黃潭河為界,河東歸永定,河西歸上杭。民國26年4月,屬第七區。民國29年3月,峰市特種區、上杭縣洪山鄉和龍巖縣竹子爐劃歸永定。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年),1929年建立縣蘇維埃政府,於1930年歸屬閩西蘇維埃政府,下轄12個區,123個鄉,1323個村。1935年縣蘇改屬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後屬中共閩粵贛邊省委。1938年3月,轉入革命基點村活動。

1949年9月,成立縣人民民主政府,廢除民國時期的行政建制,轄9個區,屬第八專區。1950年1月,改縣人民民主政府為縣人民政府,所轄區數不變。1950年4月,第八專區改稱龍巖專區,隸龍巖專區。1951年2月,龍溪專區平和縣湖山鄉劃歸永定,增設湖山區,即第十區。1952年2月,增設岐東、堂溪2區。1956年6月,將12個區合併為1個縣屬鎮(鳳城鎮)、7個區。1957年4月,撤銷區建制,設1個鎮、36個鄉;12月,將上杭屬地合溪鄉洪教、溪南、武北劃歸永定。1958年2月,將高陂的悠遠(包括龍星、中聯、聯合3村)劃歸龍巖縣紅坊鄉;9月,全縣37個鄉鎮並為1個鎮、12個鄉;10月,建立人民公社體制,將13個鄉鎮改為13個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建立先鋒煙場。1960年,將13個公社並為9個;1961年調整為38個,其中除城關公社下轄的6個公社和峰市公社下轄的2個公社外,其餘30個公社歸屬於6個工委。1963年設省辦西溪農場。1965年3月,西溪公社併入西溪農場;同時撤銷工委,將38個公社、2個場並為25個公社、2個場。1970年龍巖專區改稱龍巖地區,隸龍巖地區。1970年12月,又並為15個公社、1個場,下轄222個生產大隊、2435個生產隊。1972年11月,恢復西溪農場。

1983年7月建立鳳城鎮。1984年5月,改坎市公社為坎市鎮;7月,恢復鄉鎮建制,西溪農場併入西溪鄉,設2個鎮、15個鄉、1個場;9月,金砂從城郊鄉劃出設鄉。1987年6月,下洋撤鄉建鎮;7月,虎崗從高陂劃出設鄉,大溪從湖坑劃出設鄉;至年底,全縣設3個鎮、17個鄉、1個場。1992年10月,撫市、高陂、湖雷先後撤鄉建鎮。1993年,湖坑撤鄉建鎮,培豐從坎市劃出設鄉,龍潭從撫市劃出設鄉,陳東從岐嶺劃出設鄉。1994年,培豐撤鄉建鎮。1996年11月,國務院批准龍巖撤地設市,屬龍巖市。1997年,龍潭撤鄉建鎮,高頭從古竹劃出設鄉。1998年9月,峰市撤鄉建鎮。至此,全縣設10個鎮、14個鄉。

2014年12月13日,撤銷永定縣,設立龍巖市永定區,以原永定縣的行政區域為永定區的行政區域,永定區人民政府駐鳳城鎮九一街西路2號。[2]

行政區劃

2015年,永定區轄1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11個鄉。共24個鄉級政區;有1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61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36個居民小組、3200個村民小組

人口

永定區有僑港澳台胞50多萬人,歸僑、僑眷20.68萬人。其中,自明末清初起從永定遷居台灣的有49個姓氏,直接遷台的永定籍後裔約有25萬人,是永定區現有人口的一半;先遷到外地後再遷台的後裔近30萬人。以祖籍永定的華僑華人為主的海外社團有12個。

2015年2月9日,永定撤縣設區授牌儀式舉行,這標誌着龍巖市永定區正式成立。全區轄1個街道、12個鎮、11個鄉,下設279個行政村(居委會),共有15.34萬戶、總人口50.82萬人。全區通行客家話(培豐鎮孔夫、長流、嶺東等村兼講「金子學」方言)。有畲族、土家族、苗族、壯族等23個少數民族,均為外地遷入,人口600餘人。

2018年末全區24個鄉鎮(街道)中有1個街道、12個鎮、11個鄉,19個社區、262個村。全區戶籍戶數155240戶,戶籍人口504431人,城鎮人口177962人,鄉村人口326469人,男263625人,女240806人。常住人口36.2萬人(人口抽樣數據)。年內出生人口8396人,出生率16.64‰,其中男4405人,女3991人,男女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0.37︰100。死亡人口2155人,死亡率4.27‰,人口自然增長率12.37‰。[3]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永定區地處博平嶺山脈和玳瑁山山脈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全境群山起伏,大致以永定河為界,分東、西兩大部分:東部是博平嶺山脈向西南延伸的中低山,西部屬玳瑁山山脈的中低山。此兩條山脈分別從新羅區的小池及適中進入虎崗與培豐、龍潭後,向南、東南和西南方向延伸,沿着永定河、金豐溪、黃潭河及汀江下游兩岸傾斜,分別形成3種地貌類型:中山區和低中山區,約占40%;丘陵,約占15%;河谷盆地和山間盆地,約占45%。全縣最高點為虎崗鄉漢洋村赤岩頭,海拔1547米;最低處為仙師鄉蘆下壩永定河末端,海拔69米。

氣候

永定區地處北回歸線北側、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地段,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濕潤溫和,夏長而不酷熱,冬短而無嚴寒。多年平均氣溫20.1℃,1月平均氣溫11.3℃,極端最低氣溫-5.1℃(1999年12月23日);7月平均氣溫27.5℃,極端最高氣溫39.2℃(1963年9月2日)。最低月均氣溫6.9℃(1963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28.5℃(1969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1℃,最大日較差25.1℃(1963年1月15日)。無霜期年平均305天,最長達347天,最短為25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742.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606.9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59天,最多達197天(1961年),最少為134天(1958年)。極端最大年降雨量2479.8毫米(1983年),極端最少年降雨量1157.7毫米(1958年)。降雨集中在每年3―9月,6月最多。

水系水文

永定區境內河流均屬山區性暴漲暴落河流,受地形、氣候的影響極大,其特徵是水量豐富,河道坡降大,流速快,匯流時間短。境內溪流眾多,呈樹枝狀分布,流域面積在1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41條,分屬汀江水系(含汀江幹流、永定河、金豐溪、黃潭河,流域面積2153平方千米,占全縣面積的96.7%)、梅江水系、九龍江水系,河流總長度646.4千米,河網密度0.3千米/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19.7億立方米(不含入境徑流)。主要河流:汀江幹流,自縣內西南角入境,流經洪山、峰市,境內河長25.2千米,流域面積212平方千米,入境徑流量171立方米/秒,出境徑流量234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永定河、黃潭河等。永定河,發源於培豐田地竹子爐和虎崗筆架山,從東北至西南貫穿全境,全長91.5千米,流經高陂、坎市、撫市、堂堡、湖雷、鳳城、城郊、仙師、峰市,於蘆下壩匯入汀江,流域面積107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0.3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悠遠溪、文溪、文館溪、撫溪、堂堡溪等。金豐溪,發源於古竹鄉洋竹村,流經古竹、湖坑、大溪、岐嶺、下洋,從下洋鎮出境流入廣東省大埔縣,境內流域面積668平方千米,全長57.5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8.1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高頭溪、奧杳溪、南溪、陳東溪等。黃潭河,源於上杭,在仙師鄉金寨村齊潭入境,至華僑村河口匯入汀江,境內長13.9千米,流域面積198平方千米,入境年徑流量37.4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灌洋溪、湯湖溪、合調溪、金寨溪等。

自然資源

永定區探明的礦藏資源有36種。其中非金屬礦有煤、石灰岩、紅色花崗岩、輝綠岩、混合岩、霏細岩、二長花崗岩、花崗斑岩、耐火粘土、水泥原料黏土、瓷磚黏土、建築砂、建築石、石墨、石英砂、高嶺土、鉀長石、鋁土、硅石、水晶、礦泉水等22種;金屬礦有金、銅、鉛、鋅、錫、鉬、鈮、鈦、鈷、鉭、稀土、鐵、錳、鎢等14種。其中煤儲量3.6億噸。已經開發的煤礦位於虎崗、高陂、坎市、培豐、撫市、龍潭等6個鄉鎮。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21.7萬千瓦,可開發73.1萬千瓦,已開發70.5萬千瓦,占可開發量96.5%。地熱資源有溫泉,已開發利用的9處,其中鳳城、合溪各1處,城郊2處,下洋5處。林業資源有林業用地1751.9平方千米,占全區土地面積的78.7%,綠化程度91.2%。有桫欏、紅豆杉等珍稀植物。珍稀動物有穿山甲、蟒等。[4]

經濟發展

下洋鎮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坎市鎮、堂堡、下洋鎮被評為福建省商業重鎮。下洋牛肉丸、高陂肉圓分別獲得海峽兩岸客家美食產業論壇暨美食大賽特級金牌菜和金獎稱號,棉花灘源酒被評為福建省第三屆評酒會金獎優質酒。提出了創建19個品牌81個支撐項目的目標任務,重點培育「福建土樓之都·客家故里永定」世界級文化旅遊品牌,全國兩岸交流合作重點縣、中國車橋之鄉、中國烤煙之鄉和華東紅柿之鄉4個國家級品牌以及福建重點僑鄉、海西教育強縣、海西數碼影音基地、海西水泥物流中心、海西煤炭物流中心、海西石材生產基地等6個海西品牌。

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111.66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77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55.45億元,增長22.0%;第三產業增加值37.44億元,增長12.3%。三次產業的比例由上年的17.5∶48.3∶34.2調整為16.8∶49.7∶33.5。

2016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下同)完成137.8億元,占計劃(調整後,下同)的100.3%,增長8%,實現預期目標。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5.6億元,占計劃的99.6%,增長3.6%,超過預期目標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完成64.9億元,占計劃的100.9%,增長7.4%,低於預期目標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47.3億元,占計劃的100%,增長11.2%,高於預期目標0.2個百分點。

201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6.2億元、比增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7億元、比增3.6%;第二產業增加值125.4億元、比增5.7%;第三產業增加值110.1億元、比增6.1%。

2018年財政(不含經開區紅線內)總收入16.0億元,比增15.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4億元,比增13.4%,上劃中央收入5.6億元,比增18.9%。國稅稅收收入87330萬元,比增21.78%;地稅稅收收入45660萬元,比降9.83%。財政總支出29.4億元,比增1.3%,其中教育支出7.9億元,比增13.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4億元,比增15.9%;醫療衛生支出1.6億元,比降59.1%;農林水事務支出5.5億元,比增52.6%。

2018年內新增就業人數1485人,年內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623人,年末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2.58%,與去年持平。

2019年,預計實現全區地區生產總值255億元、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07億元、增長9%,第三產業增加值117億元、增長8.3%;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6.4億元、增長0.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8億元、增長3.1%;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6000萬元,外貿出口總值1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50元、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60元、增長9.9%;

第一產業

永定縣農林資源豐富,畜牧、漁業、蔬菜、水電、林竹、煙草等六大主導產業已初具規模,開成紅柿、林竹、「六月紅」早熟芋、小美蕉、瘦肉型生豬、棉花灘生態漁業等六大特色。在農業加工企業中,形成以永僑藤器公司、宏洋竹木公司、紫金木業公司為龍頭的出口創匯企業群體。

永定是「烤煙之鄉」,是全國41個優質煙基地縣(區)之一。永定烤煙的前身是曬煙。自明萬曆年間(1573—1620)開始種植曬煙,迄今已4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永定曬煙加工而成的條絲煙曾作為貢品進獻皇帝,被譽為「煙魁」。清道光十年《永定縣誌》記載:「永定曬煙獨著於天下,本省各地及各省雖有種植,然色、香、味皆不能及。」清宣統二年(1910)和民國三年(1914),永定條絲煙分別在南洋勸業會和美國舊金山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萬國博覽會上兩次獲得優勝獎。民國36年(1947),引進新技術,改曬煙試種烤煙。新中國成立後,大力推廣烤煙,品種不斷更新。目前,烤煙是全縣種植面積最大、商品率最高的經濟作物,成為永定農民和縣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2016年,永定區農林牧漁業產值預計實現38.3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00.3%,增長3.6%,低於預期目標0.4個百分點。其中,畜牧水產業產值完成14.7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00.1%,增長5%;林業產值5.9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00%,增長6.5%。

2018年,永定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3.3億元,比增3.6%。其中,農業產值18.3億元,比增5.6%;林業產值8.5億元,比增5.4%;牧業產值23.4億元,比增1.3%;漁業產值0.8億元,比增6.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2億元,增長5.8%。

2019年,永定區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引進了溫氏食品等一批重大項目,「土樓農業」品牌農產品新增4家線下旗艦店,全區休閒農莊突破百家。

2020年4月14日,永定區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

第二產業

永定是「南方礦區」。永定礦產資源豐富,是福建省的主要礦區之一。目前已探明礦物有44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24種、非金屬礦產17種、水氣礦產1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85處,其中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2處、小型礦床20處、零星礦床62處。對煤、地熱、水泥灰岩、飾面石材、鐵、錳、鉛、鋅、鉬、耐火粘土等10種礦產進行程度較高的地質勘探工作,已探明可觀的資源儲量。

永定已探明煤炭儲量4.5億噸。已完成全省第一個縣級礦區詳規,安全生產評估達到B級發上標準。生產規模達到年產400萬噸。今後進一步做強做大煤炭產業,年產值可突破20億元。

電力產業

永定境內有汀江、永定河、金豐溪,蘊藏着豐富的水電資源。在汀江建成發電的4×15萬千瓦棉花灘水電站是福建省第二大水電站。在火電方面,坎市火電廠2×2.5萬千瓦技改已完成,興鑫水泥第一期生產線餘熱發電已建成即將併網發電。2×15萬千瓦資源綜合利用電廠和國產實業旋窯水泥餘熱配套發電項目建成投產後,永定將形成「水火併舉」的全省電力強縣,年發電量超過30億千瓦時,產值超過10億元。

機械製造產業

機械工業企業均為民營企業,主要產品有小型工程機械、車橋鑄件、耐磨鋼球、硅錳合金、不鏽鋼線材、金屬型材。2006年,永定機械工業總產值將超過1.5億元。

非煤礦產業

永定區境內蘊藏着豐富的花崗石、石英礦、鐵礦、錳礦、鉬礦、鉭礦、鉛鋅礦、錫礦、高嶺土等35種非煤礦資源。

2018年,永定區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比增5.0%。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比增11.4%,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比增31.3%,其他經濟類型企業比增20.9%。分輕重看,輕工業比降3.9%,重工業比增11.0%,分門類看,採礦業比增20.5%,製造業比增8.9%,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比降24.6%,產品銷售率98.7%,比上年增加0.1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的38個行業大類中有15個行業大類增加值增速達兩位數。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比增126.2%,非金屬礦採選業比增42.3%,農副食品加工比增35.8%,橡膠和塑料製品業比增35.3%,木材加工和木、藤、棕、草製品業比增33.0%,家具製造業比增29.7%,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比增29.4%,造紙和紙製品業比增26.8%,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比增26.1%,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比增25.1%,專用設備製造業比增22.2%,紡織服裝、服飾業比增20.1%,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比增19.0%,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比增18.5%,煤炭開採業和洗選業比增17.4%。規模以上工業中煤炭開採產業比增17.4%,建材產業比增30.4%,化工醫藥產業比增17.5%,農林產品加工產業比增28.4%,白酒釀造比增9.9%,品牌服裝產業比增20.1%。

2019年,永定工業園區新增廠房面積3.67萬平方米,新增13家企業落戶,現有49家,投產39家。光電信息產業集聚了24家,新上眾冠科技等5家規上工業企業,康海通信等一批自建廠房企業相繼落地投產。「永定紅」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建成廠房13幢,8幢投入生產,石材礦山實現恢復生產,「引石入永」有了新突破,環保設施等配套項目投入使用,石粉回收加工利用項目開工建設。竹纏繞複合管等一批新材料項目竣工投產,填補我省竹纏繞管道空白。興鑫水泥生產線改主體完工。完成煤炭去產能任務,煤炭企業全部通過「雙評估」,煤礦安全水平明顯提升。出台《支持煤炭企業轉型發展八條措施》,為煤礦轉型發展開闢新通道。

第三產業

永定是「土樓之鄉」,是福建土樓的發源地和核心分布區。現有土樓2萬多座,其中圓樓360多座,遍布全縣24個鄉(鎮)。永定客家土樓以歷史悠久,數量眾多,規模宏大、風格獨特,結構精巧,內涵豐富著稱於世,是客家文化的結晶,堪稱世界民居建築之一絕。2008年7月,永定客家土樓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永定旅遊資源豐富,有紅色旅遊、綠色旅遊、客家風情旅遊。「東樓西湖」是福建省八大旅遊品牌之一,客家土樓民俗化村是國家4A級景區,棉花灘水電站庫區有65平方公里的龍湖,湖畔的王壽山被確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有方圓旅遊開發公司整體開發初溪土樓;北京慧點科技公司投資1.8億元綜合開發客家土樓;省廣電集團的龍湖影視城已奠基開工,龍湖狩獵場等項目已簽約。

2001年始,結合土樓申報「世遺」工作,縣財政先後共投入3500多萬元,完成洪坑、初溪、高北土樓群的環境整治和綠化美化。2003年12月,洪坑土樓民俗文化村完成「4A」級景區各項創建工作,被確定為「4A」級旅遊景區。2004年12月,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准王壽山森林公園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實現永定森林旅遊零的突破。

2016年,永定區共建成84個村淘服務點,成為全市開設村級服務站點最多的縣份。農村淘寶項目共實現農村網絡銷售額5908萬元。

2016年,土樓景區整改成效明顯。完成景區公路沿線及景區內標識更新464處,土樓內和公路沿線有礙瞻觀的「兩違」建築全面拆除。全區共接待國內外遊客596萬人次,比增13.4%,實現旅遊總收入47億元,比增15.7%。其中接待境外遊客14.75萬人次,比增9.0%,旅遊創匯2803.6萬美元,比增9.1%。

2016年,永定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8.3億元,同比增長14.3%,略低於預期目標0.7百分點;房地產業去庫存加快化解,商品房銷售面積10萬平方米,同比增28%,完成商品房銷售額4.7億元,比增34%。全區商品房庫存比2015年底的30.57萬平方米減少約5萬平方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1.3%,控制在年度計劃103%以內,處於全市較低位。

2018年,永定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5億元,比增13.3%。按構成分,限額以上52.1億元,比增19.3%,限額以下46.4億元,比增6.2%。主要消費形態中,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額中限額以上95.3億元,比增25.5%,限額以下65.9億元,比增7.0%,住宿餐飲業營業額中限額以上8.8億元,比增22.2%,限額以下6.6億元,比增1.5%。全年新申請註冊商標672件,累計註冊商標2656件。

2019全年旅遊人數達1182萬人次、增長15.7%,實現旅遊收入134.6億元、增長19.9%。[5]

交通運輸

鐵路

與京九鐵路相連的福建省第三條出省通道——梅坎鐵路貫穿全縣,接入廣東。

公路

永定區境內公路基本形成以省道203線、309線及縣道606線(適峰線)為主骨架,縱橫24個鄉(鎮)。閩粵兩省相連的第三條通道——梅龍高速公路已於2014年12月31日建成通車。除此之外,雙永高速公路永定段高速公路已於2012年1月2日、湖雷至城關高速公路已於2013年2月6日建成通車。另外,龍巖中心城市至坎市新羅快速通道和改建4條旅遊公路(湖坑伯公凹至岐嶺、下洋至湖山、湖坑至高頭隘背、大溪至下洋廖陂)。改造完成後,將使高頭、湖坑、下洋初溪的土樓連成一片,使永定客家土樓通往龍巖、梅州、漳州的公路成為快車道。[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至2005年,永定有職業中專3所、高級中學1所、普通中學34所、完全小學127所、幼兒園26所、教師進修學校和特校各1所,其中有省示範性高中1所、省普通中學二級達標校1所、省三級達標中學2所、省示範性初中2所、省級示範小學和省級農村示範學校8所、省標準幼兒園2所。各級各類在校生8.08萬人,2005—2006學年第一學期,初中、小學、幼兒適齡人口入學率分別為97.6%、99.9%和87.5%,高中階段入學率為45.32%,殘疾兒童及少年入學率為97.2%。全縣共有中小學教職工5561人,小學專任教師大專以上學歷、中學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達標率分別為48.6%和35.3%。2001—2005年,為各級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達12377人,其中2005年為本三以上院校輸送人才2069人,首次突破2000人大關,五年高考上線人數居全市前列。從1997年起,永定着力鞏固提高「兩基」和實施「雙高普九」。1997—2003年,先後5次通過省、市教育「兩基」跟蹤督查。2004年12月,省對永定實施「雙高普九」工作進行驗收前的督查。2005年,縣政府將全面實施「雙高普九」工作列入為民辦實事頭號工程,財政當年就投入3450萬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2002—2005年累計投入9440.65元)。2001—2005年,通過狠抓宣傳造勢、組織領導、協調配合、篩查測定、控輟保學、調查取證、經費投入、優化結構和課程改革,全縣教育工作呈現新面貌。

2016年,全年共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新改擴建項目25個,總投資3.2億元。有序實施「全面改薄」和城區學校擴容建設,龍潭七峰小學等18所學校的教學樓、學生食堂宿舍已逐項開工建設;湖雷溪口小學等15所學校校舍、運動場維修和建設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

2018年末普通初中23所、班級302班、畢業3564人、招生4087人、在校11939人、教師1555人。普通高中8所、班級149班、畢業2145人、招生2115人、在校6136人、教師877人。職業中學1所、班級28班、畢業157人、招生328人、在校835人、教師88人。小學78所、班級887班、畢業4215人、招生5961人、在校27756人、教師2089人。幼兒園113所、班級844班、畢業6919人、招生10082人、在園幼兒21314人、教師1713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班級18班、畢業6人、招生38人、在校211人、教師28人。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初中升學率、高中升學率分別為100%、97.08%、71.92%。2018年有1270人上本科線, 1242人被本科錄取。年末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896人,與去年基本持平,其中高級1361人,中級3401人,初級2134人;農業技術人員219人。

社會保障

2004年,縣、鄉(鎮)、村三級就業培訓網絡形成。2001—2005年,新增就業崗位11847個,安置7143人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率達82%,城鎮登記失業率從8.21%下降到4.68%。至2005年底,養老保險企業參保176家、12636人,失業保險參保單位236戶、17262人;醫療保險參保單位達340家、21495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是2001年的1.69倍和1.23倍。2004年3月,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919戶、3368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959戶、18069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05年,有875戶、2455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193戶、18429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018年全區民政事業經費投入14101萬元,其中撫恤1891.5萬元,福利救濟8424.3萬元,救災149.9萬元,離退休298.2萬元,其他3337.1萬元。全區烈屬數(直系)758戶,其中享受定期撫恤戶22戶,撫恤金額476萬元;革命傷殘人員107人,享受傷殘撫恤金242.6萬元;失散紅軍4人,享受定期補助金13.7萬元;現役軍人552人,享受群眾優待金552.78萬元;復員軍人108人,享受定補金189.9萬元。年末有光榮院、福利院、烈士陵園管理所各1個;鄉鎮敬老院22個,861張床位,院民人數共281人。全區城鎮有95戶、144人,農村有2710戶、7873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保障金額分別為76.3萬元、2759.9萬元。年末共有殘疾人總數為16093人;「五老」人員283人,享受定補金額565萬元。全區共有五保戶1696戶,五保人員1696人。

醫療服務

2001—2005累計投入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2600,籌建市醫院病房大樓、醫院門診大樓、120心大樓、傳染病區、中醫院病房大樓、虎崗衛生院門診綜合樓、防疫站實驗室,購置縣婦幼保健院辦公業務用房。2003步建立覆蓋城鄉的疫情監測網絡。至2005有醫療衛生單位28,衛技人員939衛生所431有病床1033療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就醫環境明顯改善。

2018年末全區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4個,其中區直醫療衛生機構6個,民營醫院3個,國有企業醫院1個,鄉鎮衛生院24個。醫療機構床位數1687張,其中區直醫療機構床位數630張,民營醫院床位數130張,國有企業醫院床位數98張,鄉鎮衛生院床位數829張。全區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數163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34人。

2020年6月2日,永定區入選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科學技術

2018年全區專利申請數673件、比降32.7%,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64件、比增60%;專利授權數627件、比增3.5%,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14件、比降6.67%。

2018年末有國家基本地面氣象觀測站1 個,年平均氣溫21度,最高溫度37.2度,最低溫度-2.2度,總降雨量1290.9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6%,總日照時數1873.3小時,有霜日6天,有霧日13天。

招商引資

堅持領導帶頭招商,壓實招商責任,組建招商公司,招商活動更加頻繁,2019全年洽談儲備項目330個,簽約合同項目10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占比25%,工業項目占比40%。

堅持招商與建設同步推進,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地,對接洽談產業項目37個,字節跳動指悅科技項目落地運營,實現營收4.35億元,繳納稅費1530萬元;投資32億元的中國土樓雲谷、投資80億元的國動通信產業南方基地等項目正式簽約。

安全生產

2018全年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8起,死亡16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06,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05。[7]

歷史文化

人文鼎盛

早在新石器時期,永定已有越族先民生存、開拓。唐代客家先民入居永定以後,披荊斬棘、開荒墾殖,中原文化促進了當時永定經濟、文化的發展。明成化十四年(1478)建縣以後,「永定地處簡僻,而文風朴茂,甲第巍科為數郡冠」(民國《永定縣誌》)。明清時期,永定有翰林13人,進士39人(其中武進士7人)、舉人340人(其中武舉人126人)。最為著名的有太平里青坑的廖家和金豐里泰溪的巫家。清康熙至光緒年間,青坑廖家自冀亨(字瀛海)傳下至25世7代中,共考中6名進士(其中5名翰林)和7名舉人,造就了「四代五翰林」的「翰林世家」,始有「獨中青坑」的熟語流傳。清乾隆年間,泰溪巫桂苑以教書為業,其四子中出了1名進士、其他皆為舉人,其孫宜福、宜禊都是翰林,曾孫也是舉人。三代人中,共考中3名進士(其中2名翰林)和4名舉人,尤其兄弟同官翰林院,士林一時傳為佳話。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永定作為紅旗不倒之鄉,山山水水留下File:永定區6.jpg|thumb|right|永定區6 [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鬥足跡,無數革命先烈的熱血染紅了永定的大好山河。永定先後有7000多人參軍參戰,其中近5000人為革命英勇獻身,湧現出張鼎丞等70多位國家和省(部、軍)級領導人、14位開國少將。

新中國成立以來,永定更湧現出許許多多黨政軍商學等各界的雄才翹楚,他們為國家和社會進步、地方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永定知名人士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張鼎丞,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盧嘉錫,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閩西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阮山,中央警衛局原局長賴祖烈,國家建材工業部原部長賴際發,解放軍偵技情報創始人之一戴鏡元以及蘇啟勝、張元培、王平水、王全珍、盧仁燦、盧克、陳忠梅、張雲龍、張宜步、賴光勛、闕中一、熊奎、范陽春、熊兆仁等14位開國少將和賴銘傳、張曉劍、張桃祥、李天德等4位新時期少將,有中國土木工程學家鄭華和盧衍豪、盧佩章、林尚安三院士,有畫家胡一川、吳勛,有書法家陳榮琚、作家張勝友、音樂家江文也和鄭小瑛。此外,還有愛國僑領、「萬金油大王」胡文虎,「錫礦大王」鬍子春及清朝乾隆進士王見川、開發台灣的先行者胡焯猷、「謎聖」張起南、現代十大少年英雄之一張錦輝、山歌大王李天生等。

名勝古蹟

新石器至宋代的古文化遺址有數十處。明清兩代的寺觀廟宇、塔、橋、石刻、玉器、金屬器、雕刻等,遺存豐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永定作為紅旗不倒之鄉,留下了豐富的紅色遺蹟遺址。

永定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福建土樓·永定景區(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5]),國家水利風景區——龍湖景區等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個(湖坑鎮)、福建歷史文化名村1個(下洋鎮初溪村)。中國傳統村落4個(下洋鎮初溪村、湖坑鎮洪坑村和南江村、高頭鄉高北村)。國家森林公園有王壽山(含東華山)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福建土樓(振成樓、福裕樓、奎聚樓、集慶樓、高北土樓群{承啟樓、五雲樓、世澤樓、僑福樓}、振福樓、衍香樓)和西陂天后宮2處11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環極樓、永康樓、遺經樓、虎豹別墅、胡氏家廟、永定暴動遺址(金谷寺)、中共永定支部舊址(萬源樓)、北山關帝廟等15處31個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2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有氣象科普教育基地1個,省級科普教育基地有湖雷招寶生態農莊1個;有湖雷萬源樓、金砂金谷寺、永定暴動遺址、岐嶺牛牯脖毛澤東主席紀念亭、西溪赤寨村軍政亭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開拓台灣

永定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永台客家淵源深厚。明末清初,永定縣就有部分居民移居台灣。永定早期渡台的有江、胡、吳、蘇、李等25姓,他們大都聚居於台灣北部的桃園、苗栗、新竹等客家地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復台灣並於第二年開放海禁後,更多永定人入台拓墾,僅雍正乾隆年間,高頭江姓有460多人、湖坑李姓有221人入台。下洋人胡焯猷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居台灣淡水新莊,精通醫術,「出資募佃,建村落、築陂圳,盡力農功」,捐良田創辦義塾明志書院開台灣私人辦學之始,深受人們感戴,後被清廷和台灣總督楊廷璋分別授予其「文開淡北」、「功資麗澤」的匾額,成為在台灣傳播中華文明的傑出代表。抗日戰爭勝利後,永定縣城、坎市、高陂、撫市一帶有120人去台從商、從政或從教。民國38年(1949),隨國民黨軍隊退居台灣的軍政人員及家屬、也有部分永定人。新中國成立後,永定旅居印尼、緬甸等東南亞僑民僑民遭當局排斥,遷至台灣369人,其中以金豐片人為多。據1992年7月台北永定同鄉會整理的《永定縣在台同鄉通訊錄》,永定遷台人員有49個姓氏,占永定姓氏的一半,分布在台北、基隆、桃園、苗栗、台中、南投、宜蘭、新竹、高雄、屏東、花蓮、台南、雲林、嘉義等地。台灣客家人中,從永定直接遷台人員的後裔約有25萬人,從永定先遷到外地後再遷台的後裔近30萬人。

東華山

改革開放以來,台胞回祖地探親謁祖、修祠修譜的絡繹不絕,台灣文化、教育、科技、旅遊各界人士紛紛組團前來訪問。最令人矚目的是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先生先後於2000年11月、2008年8月和2012年11月22日3次返回祖籍地下洋思賢村省親謁祖。海峽兩岸「大三通」後,永定先後多次組團前往台灣參加「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閩西客家族譜」展覽等文化活動;永定原創的大型原生態客家風情歌舞集《土樓神韻》於2010年5月首次走進台灣在台北縣(新北市)演出後,先後於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苗栗縣、高雄市進行大型公演,引起熱烈反響。近年來,永台加大經貿交流力度。在旅遊方面,與台灣旅遊同行共同策劃、組織開展「十萬同胞看土樓」等系列活動,邀請千名台灣專家、學者到永定考察,擴大永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共同打造「海峽旅遊」品牌。在工業方面,先後引進台商在永定成立國產(福建)水泥有限公司,投資「農民創業園」。

移民海外

永定客家人開拓進取,遠渡重洋,僑居海外歷史久遠。明成化十四年(1478)建縣前,就有溪南里蘆竹(今仙師鄉蘆下壩)盧姓人出國謀生。清雍正、乾隆年間,永定出國謀生人數逐漸增多。1840年鴉片戰爭後,山多田少的永定人民,因生活貧困,大批出國謀生人數猛增,形成第一次出國高潮。清咸豐、同治年間,永定下洋、大溪、湖坑、古竹、岐嶺、撫市等地人民大批湧向馬來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等地區,形成第二次出國高潮。民國時期,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大量永定人為了生存,紛紛逃往東南亞各地,形成第三次出國高潮。

據普查,永定有海外華人華僑約28萬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印尼、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日本、美國、菲律賓等15個國家和地區;有歸僑約3000人。改革開放以後,出國的大多數為技術移民或赴海外發展創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國家。華僑華人眷屬約6萬人,主要分布在下洋、大溪、湖坑、古竹、高頭、陳東、岐嶺等鄉鎮。以祖籍永定的華僑華人為主的海外社團12個。從1978年到2013年底,永定海外華僑華人捐資家鄉公益事業達2億元人民幣。華僑投資企業30多家,2013年僑資企業總產值超過10億元。2009年11月和2011年10月分別在永定和馬來西亞舉辦世界永定同鄉懇親大會。

客家故里

永定是「客家故里」,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和全省八大僑鄉之一,是著名愛國僑領胡文虎和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等人的祖籍地。全區有僑港澳台胞50多萬人,歸僑、僑眷20.68萬人。其中,自明末清初起從永定遷居台灣的有49個姓氏,直接遷台的永定籍後裔約有25萬人,是永定區現有人口的一半;先遷到外地後再遷台的後裔近30萬人。以祖籍永定的華僑華人為主的海外社團有12個。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胞敬梓恭桑,愛國愛鄉,一貫對祖國建設、家鄉建設貢獻良多。

永定客家文化源遠流長,民俗風情異彩紛呈。春節、元宵等重大節慶,舞龍、舞獅、擂大鼓、走古事,熱鬧非凡。春賽秋社的古風遺俗,不僅是永定客家人對幸福的期盼,更是對未來熱烈的憧憬、追求。永定客家人的民俗活動,舞龍舞獅最為普遍,而最具代表性、影響最大的是湖坑鎮的李氏作大福、撫市鎮的舞蹈花燈和走古事、陳東鄉的「四月八」、坎市鎮的「打新婚」、高陂鎮西陂村「迎春牛」、下洋鎮的胡氏迎花燈等。此外,比較著名的還有下洋鎮迎媽祖、湖雷鎮的張吳孔賴4姓元宵迎花燈、高頭鄉的元宵迎龍燈、大溪鄉的大鼓涼傘、大溪鄉迎關帝、高頭鄉高東村的武術舞獅,等等,豐富多彩,各領風騷。客家山歌、鄉村「打十番」、鑼鼓吹、木偶戲等自娛自樂的民間文藝活動,鄉土氣息濃郁。

客家山歌是中國民歌體裁中山歌類的一種,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稱"客家山歌"。客家山歌主要流行於廣東的梅州、福建西部的上杭、廣西的博白、江西南部的興國等地。客家山歌的內容廣泛,語言樸素生動。歌詞善用比興,韻腳齊整。歌詞句式為7字4句,每句為"2、2、3"的組合。詞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興編唱。可以一曲多詞,反覆演唱。客家山歌是客家民歌中影響最大也最為重要的一種,它用客家方言吟唱,繼承了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自成體系,風格卓特。從題材內容看,包括了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兒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等。曲調豐富,主要有號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非常優美。各種歌詞的結構大體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語言生動通俗,押韻上口。

——坎市盧姓「打新婚」。流行於坎市鎮,起源於明朝中葉。每年農曆正月十一下午,坎市盧姓族人在林婆太墳前舉行「新婚祭」活動,俗稱「打新婚」。「新婚祭」主祭者是上年的「新婚頭」(第一個結婚的男子),參祭者是上年結婚的新郎倌,推舉族內一名年高德劭者充任「酒醉公」。祭禮完畢,「酒醉公」手持棉花裹的擀麵槌,在兩名壯漢攙扶下,在每位新郎官背部有節奏地滾「打」,口吟「左(早)生貴子」、「右(又)生貴子」。整個儀式大約持續兩個小時方告結束。

——「作大福」。是永定金豐一帶的迎神賽會活動。湖坑鎮李姓三年一次的作大福尤為隆重,在農曆九月十一至十六日舉行。日間,將神轎輪流抬至各村祭祀;晚上,舊時做大班戲(人戲)、吊傀儡(木偶),現多舉行歌舞演出文藝晚會、放映電影等活動。

——陳東「四月八」。是陳東鄉有幾百年傳統的民俗活動。每年農曆四月初七到初九,歷時三天,親友雲集。主要活動是迎神遊村。

——撫市迎花燈、走古事。元宵節前後5天,撫市集鎮及周圍村莊居民迎花燈、化裝踩街遊行的民俗活動。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延續。撫市迎花燈的特色是與舞蹈結合,人們提着形形色色的花燈邊走邊舞,隊形變化多端。走古事,是指化裝成古代故事中的人物踩街遊行,其表演的故事情節,大都來自歷代傳說、戲曲,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活動以姓氏為單位輪流舉行。[8]

地方特產

永定地方特色產品較多,截止2007年9月,享譽海內外的主要有烤煙、永定紅柿、六月紅芋、永定菜乾、萬應茶、小美蕉、「永定紅」花崗岩、金德啤酒、金豐米特釀等。其中永定菜乾是傳統「閩西八大幹」之一;永定烤煙素有「煙魁」之稱,是全國清香型烤煙的代表;永定紅柿已開發出柿餅、柿子糕、柿葉茶、柿霜、柿果酒、柿果醋等系列產品。

永定烤煙:前身是曬煙。清乾隆年間,永定曬煙加工而成的條絲煙就被譽為「煙魁」,並作為貢品。新中國成立後,改曬煙為烤煙。永定素有「烤煙之鄉」的美譽,被列為全國41個優質煙基地縣之一。烤煙是縣內種植面積最大、商品率最高的經濟作物,成為永定農民和縣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永定紅柿:福建省產柿最多的縣,品質優良,遠銷省內外以至日本,經濟效益高。全縣紅柿種植面積5330公頃,產量5萬噸以上,逐步形成農工貿一體化的紅柿生產經營體系。成功研製柿餅、柿酒、柿脯、柿醬等系列產品,並陸續面市。

萬應茶:起源於清嘉慶年間,由陳東鄉著名老中醫盧曾雄依據三十多年臨床經驗,應用三十多種地道中藥材經過傳統中藥製劑工藝技術配製而成,可治多種外感和消化道疾病,療效顯著,產品暢銷海內外。2007年,「采善堂」萬應茶被評為首批「福建省老字號」。並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名牌產品。

永定菜乾:「閩西八大幹」之一,已有400多年歷史。用芥菜經過幾蒸幾曬精製而成。製作精細,便於貯存,既可清蒸、干炒,亦可泡湯。用永定菜乾做的菜乾扣肉是閩西名菜之一。2011年,「永定菜乾」被授予地理標誌證明商標。[9]

榮譽稱號

2019年5月18日,永定區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消費百強榜排名75。

相關視頻

2018年永定區新春文藝匯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