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湖北鳳仙花

中文學名:湖北鳳仙花

拉丁學名:Impatiens pritzelii Hook. f.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無患子目

科:鳳仙花科

屬:鳳仙花屬

種:湖北鳳仙花

分布區域:中國湖北重慶

栽 培:人工引種

湖北鳳仙花(學名:Impatiens pritzelii Hook. f.)中國的特有植物。鳳仙花科鳳仙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中國湖北西部、重慶。生于山谷林下、溝邊及濕潤草叢中。該種極易成活,民間栽培普遍。該花花形奇特,花如其名。開花時間長,古代即已經關注其觀賞價值。 [1]

目錄

湖北鳳仙花形態特徵

湖北鳳仙花, 多年生草本,高20-70厘米,全株無毛,具串珠狀橫走的地下莖。莖肉質,不分枝,中、下部節膨大,長裸露。

葉互生,常密集於莖端,無柄或具短柄,長圓狀披針形或寬卵狀橢圓形,長5-18厘米,寬2-5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狀下延於葉柄,邊緣具圓齒狀齒,齒間具小剛毛,側脈7-9對,中脈及側脈兩面明顯。

總花梗生於上部葉腋,長於葉或與葉等長,勁直,具3-8 (13) 花。花總狀排列,花梗細,長2-3厘米,基部有苞片,苞片卵形或舟形,長5-8毫米,革質,頂端漸尖,早落。花黃色或黃白色,寬1.6-2.2厘米。側生萼片4,外面2枚寬卵形,長8-10毫米,寬4-5毫米,漸尖,不等側,具脈,內面2枚線狀披針形,長10-14毫米,透明,頂端弧狀彎,具1條側脈。

旗瓣寬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4-16毫米,膜質,中肋背面中上部稍增厚,具突尖;翼瓣具寬柄,長2厘米,2裂,基部裂片倒卵形,上部裂片較長,長圓形或近斧形,頂端圓形或微凹,背部有反折三角形小耳;唇瓣囊狀,內彎,長2.5-3.5厘米,具淡棕紅色斑紋,口部平展,寬15-18毫米,先端尖,基部漸狹成長14-17毫米內彎或捲曲的距。花絲線形;花葯頂端鈍。子房紡錘形,具長喙尖。

蒴果未成熟。花期10月。

湖北鳳仙花該種討論

Impatiens pritzelii Hook. f. var. hupehensis Hook. f. 《中國植物志》編委查驗記載,Impatiens pritzelii var. hupehensis Hook. f. 和檢查上述產地的標本,該變種與原變種除植株高度和葉形及邊緣具粗圓齒外,兩者無明顯區別,所以歸併。

湖北鳳仙花產地生境

產中國湖北西部(恩施興山建始利川巴東、鶴峰、長陽、五峰、宜昌宜都秭歸)、重慶南川萬縣)。生于山谷林下、溝邊及濕潤草叢中,海拔400-1800米。模式采自湖北宜昌。建始縣已引種栽培。

湖北鳳仙花生長習性

《廣群芳譜》中亦云「人家多種之,極易生。二月下子,隨時可再種。即冬月嚴寒,種之火炕,亦生苗」。其果實很特別,成熟果實稍遇外力便彈裂開來。噴灑出去的種子,散落於周圍,第二年就會長出一顆一顆的鳳仙花,以此「擴充地盤」延續後代。

湖北鳳仙花栽培技術

播種一般在3月至4月進行,如果是在「國慶節」觀花,則在6月至7月播種。

準備好播種用土,將種子撒在土壤表面,覆蓋一層薄土後,再噴水保濕,然後放在無直射陽光處,注意澆水,勿使土壤乾燥,澆水時不要將種子衝出來。

約過7天至10天,種子陸續發芽出苗,應避免烈日暴曬,經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當鳳仙花小過於擁擠時進行間苗,使其茁壯生長。當小苗長出3片至4片真葉時分苗定植,分苗時應帶宿土,栽後放在陰涼處 進行緩苗。緩苗後放在良好、光照充足處養護,保持土壤濕潤而不積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經過50天至60天,鳳仙花就會綻放出嬌美的花朵。

湖北鳳仙花病蟲防治

為害症狀:斑點病主要為害葉片。初生黃色小斑點,漸向四周擴展為圓形病斑,大小2-5mm。後病斑中央呈淺褐色或灰白色,邊緣褐色 略隆起,—亡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從葉尖或葉緣侵入,致葉尖枯死,葉緣焦灼。

發病特點: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雨水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⑴及時清除病落葉。⑵必要時噴灑40%百菌清懸浮劑500倍液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為害症狀:主要為害葉、莖和花。葉片染病 菌絲體生在葉兩面,形成白色放射狀圓形氈狀斑片,後來相互融合形成大片,病斑上布滿白粉。秋末,病部產生黑褐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子囊殼。莖、花染病產生與 葉片類似的症狀。近年該病發生普遍,5-9月均可發生,受害嚴重的造成植株衰弱,葉片變黃提早枯死。

病原菌形態特徵:子囊果聚生或散生,褐色,球形或近球形,壁細胞大,不規則形。附屬絲絲狀,比子囊果短的全褐色,比子囊果長的基部褐色,向上顏色漸淺,頂部五色,粗細不均,基部略粗,常與菌絲體 交織在一起。

發病特點:病菌以閉囊殼在病殘枯枝葉中越冬,翌年夏季產生子囊孢子,成熟後隨風雨飛散傳播,侵染葉片。發病後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動態:氣溫適宜,空氣潮濕時,病菌大量繁殖。該病包頭7-9月發生、河南5-6月及10-11月發生,浙江多發生在9-10月間。通風不良,發病重。

防治方法:⑴秋季搜集枯枝落葉,集中燒毀。⑵精心養護,鳳仙花屬長日照花卉,每天日照時間12小時以-上,有利於形成花芽,日照時間長,有利於增強抗病力。⑶發病初期噴灑5%多硫化鋇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達科寧懸浮劑600—7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對三唑酮產生抗藥性的地區,改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40%福星乳油7000倍液。

湖北鳳仙花植物文化

鳳仙花,花如其名。清代康熙皇帝命內閣學士汪灝等撰成的《廣群芳譜》記述鳳仙:「椏間開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有金鳳之名。」其在百花中的地位雖不比梅、蘭、竹、菊、牡丹和芍藥,甚至曾被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貶為「菊婢」,但鳳仙花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風姿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自古以來總有愛花之人對鳳仙花情有獨鍾,更有文人不吝筆墨吟詠鳳仙。

唐代詩人李賀在《宮娃歌》中寫道:「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又吳仁壁有詠《鳳仙花》:「此際最宜何處看,朝陽初上碧梧枝」,再如宋代楊萬里的《鳳仙花》:「細看金鳳小花叢,費盡司花染作工」。此外,元代楊維楨、明代瞿佑、清代劉灝等均有以鳳仙花為題的詩句。

清人趙學敏所著《鳳仙譜》是一本園藝特色的著作。在趙學敏的眼中,其它花草如罌粟、虞美人、雞冠花等,「或失之期短,或失之質陋,然鳳仙花無二者之病,故當為著專譜」可見其對鳳仙的喜愛之情。

參考來源

  1. 湖北鳳仙花,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