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湖北五峰國家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湖北五峰國家地質公園,是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湖北省西南部的五峰土家自治縣境內,2011年4月正式成為省級地質公園,現成為國家地質公園。公園自東向西分為以岩溶峽谷地貌為特色的柴埠溪景區;以岩溶形態地貌為特色的白鹿景區;以構造地貌及岩溶地貌[1]為特色的白溢寨景區;以構造地貌和原始生態為特色的 後河景區;以地表岩溶地貌為特色的灣潭景區等五大景區。

公園特色

2011年4月24日,整合柴埠溪、白鹿莊、白溢寨、後河、灣潭五大景區而成的「湖北五峰地質公園」。舉行揭牌開園儀式,標誌着五峰省級地質公園正式掛牌。

湖北省五峰地質公園位於湖北省西南部的五峰土家自治縣境內,地跨東經110°15′~111°25′,北緯29°56′~30°25′。園區面積約1000 km2,東望荊湘,西接巴蜀,南臨張家界,北通三峽,325國道貫穿東西,交通較為便利。

湖北五峰地質公園地處鄂西碳酸鹽岩高度發育區,擁有完整的岩溶體系、典型的構造遺蹟和地質剖面等地質遺蹟,地質記錄可以追溯到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初期,其中以岩溶地貌最為典型,因此該地質公園又被稱為「岩溶公園」。

典型的地質剖面,1931年,我國着名地質學家孫雲鑄根據從五峰漁洋關附近採集的筆石化石,創建了「五峰頁岩」這一地層名稱,後來稱為「五峰組」。70多年來,我國地質學界的專家圍繞五峰頁岩段的沉積環境積極開展科研探討,據不完全統計,先後發表學術論文3000多篇。

公園自東向西分為以岩溶峽谷地貌為特色的柴埠溪景區;以岩溶形態地貌為特色的白鹿景區;以構造地貌及岩溶地貌為特色的白溢寨景區;以構造地貌和原始生態為特色的後河景區;以地表岩溶地貌為特色的灣潭景區等五大景區。

地質背景

五峰地處鄂西南近EW向展布的褶皺山地,河流走向和山脈走向大致平行褶皺軸向展布,在晚近地史時期以來表現為大範圍的間歇性隆起,形成了以五級剝夷面為特徵的層狀地貌景觀。

湖北省五峰地質公園以岩溶地貌為特色,岩溶地貌類型齊全,系統完整。五峰地處鄂西碳酸鹽岩高度發育區,園區範圍內出露可溶性碳酸鹽岩的面積占園區總面積的70%以上,岩溶主要發育在寒武系、奧陶系、二疊系之中。在園區內任何一個景區範圍內,隨處可見岩溶作用遺蹟及其形成的形態各異的岩溶地貌景觀,從地表到地下,從低山區到中山區,岩溶體系發育之完備、岩溶地貌呈現之俊美實乃一絕。是岩溶考察研究的一個天然教室。

遺蹟類型

湖北五峰地質公園內的地質遺蹟景觀類型主要包括以五峰組剖面為主的典型地質剖面景觀;以岩溶地貌、構造地貌為主的地質地貌景觀;以腕足類、筆石類、三葉蟲[2]類,以及豐富的沉積構造(古生物活動遺蹟)、孑遺動植物活化石等為主的古生物景觀。其中以地質地貌中岩溶地貌景觀最具特色。

岩溶地貌景觀

五峰園區內碳酸鹽岩出露面積達70%以上。地面岩溶廣泛發育,岩洞、岩槽、岩溶窪地、岩溶槽谷及構造侵蝕溶蝕岩谷廣布,形態多樣,地下岩溶(層間溶隙、落水洞及水平溶洞)已經相互溝通,形成了地下岩溶管道網絡,並造成地表水斷流、乾枯,構成了奇特的岩溶化地貌。

柴埠溪大峽谷沿長樂坪背斜軸部的張性斷裂發育,這一部位岩層破碎,是地表水大量入滲和集中產出的區域。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水流不斷侵蝕下切,岩洞逐步坍塌,最終形成了柴埠溪「U」型大峽谷。

峽谷兩側的地層緩緩向山內傾斜,岩層不易順坡向滑落。在侵蝕、溶蝕和重力等地質作用下,被剝蝕的岩體不斷崩落而被河流帶走,殘留的岩層容易形成直立的岩溶石柱。

峽谷周邊的地表水有的匯聚於岩溶槽谷或岩溶漏斗,通過岩溶洞穴匯入河道。在河道進一步下切的過程中,也加劇了出水口這些匯水地帶的侵蝕和溶蝕作用,從而形成像「罈子口」、「大灣口」、「斷山口」等等這樣的高陡缺口。正是由於這一特殊的地質條件,造就了柴埠溪「幽峽百里,奇峰三千」的地貌景觀。

2.溶洞——長生洞

據考察,五峰境內大小溶洞有上千個,其中以長生洞規模最大。長生洞全長約4 km(已開發1 500 m),縱深300 m,上下高差150 m。洞中有洞,樓上有樓,景中有景,下有廳堂,上有長廊,蜿蜒曲折,縱橫交錯。洞中石筍、石鐘乳和石幔等岩溶景觀十分豐富,斷臂女神維納斯、定海神針、雙龍盤柱、金雞報曉、水晶冰簾、仙花仙果、凱旋門、蓮花峰等經典迷人景致巧奪天工,令人目不暇接。長生洞是一座「天工藝術大寶庫」和「名不虛傳的地下宮殿」,被譽為「洞景之冠」。已開發的長生洞發育於寒武系的灰岩中,地下水順褶皺軸部的張性斷層溶蝕,被溶蝕的物質沿斷層通道排出,洞體因坍塌與溶蝕而逐漸擴大。整個溶洞構成複雜,支洞繁生,歧路四伏,按溶洞結構和典型景觀,全洞分為7個景群,即春和樓、仙人坡、靈隱宮、長廊、天台、凱旋門、冬宮。

3.槽谷與峰叢

灣譚鎮是鄂西地區典型的岩溶發育區,在山水的對抗中,形成槽谷與峰叢共生,溶洞與暗河相連的景觀畫卷。灣譚鎮發育的眾多槽谷中以灣譚槽谷規模最大,谷內時而平地拔起一座座岩溶殘留的「孤峰」,地勢低洼處可見到落水洞,豐水時節河水則主要通過落水洞流入暗河。河槽的四周是典型的峰叢地貌,一座座錐狀山峰,高低不同,錯落有致。

4.溶溝

白鹿景區是由奧陶系寶塔組的龜裂紋灰岩組成,岩層產狀順坡向緩緩傾斜,水流的長期溶蝕作用形成縱向溶溝,與橫向的卸荷裂隙構成網格狀,就像一座沒有頂蓋的迷宮。有的溶縫非常狹窄,仰頭望去,天空就像一條藍藍的細線。有的溶縫上窄下寬,有的溶縫頂部相連,宛如一座石壘的地宮。這裡如同柴埠溪的縮影,雖然少了柴埠溪的雄和險的氣勢,卻更給人以秀和美的感受。

5.天生橋

天生橋是地下河與溶洞的頂部崩塌後,殘留的頂板橫跨河谷兩岸,形似拱橋。五峰地質公園內的一座天生橋,寬約2.5 m,高約30 m,橋面平坦,形態規整。

地質剖面景觀

五峰地質公園典型地質剖面景觀主要包含有典型地層剖面和典型地質構造剖面。

五峰組地層剖面一直是地層古生物學界的研究熱點。着名的五峰頁岩以及其中富含的筆石化石地層對揭示志留紀-奧陶紀之交的地球的環境變化特徵具有重要意義。

自1931年孫雲鑄教授命名「五峰組」以來,在地質學界,特別在地層學、古生物學等領域引發了70多年的科學探討,探討的核心科學問題就是五峰頁岩段的沉積環境,因為它是揭示中國南方地區古生代早中期過渡期環境變遷、演化特徵的非常重要的一把鑰匙。

紅溢坪向斜規模宏大,行跡清晰,將園區的白溢寨與紅溢坪形成一個東西相連的整體,神似「鬼斧神工之作」。向斜核部為三疊紀薄層灰岩,兩翼為二疊紀的厚層灰岩。由於河流和幾組大型裂隙垂直於褶皺發育,長期的溶蝕和侵蝕,形成的平台和絕壁更是獨具特色。

古生物景觀

五峰地質公園內古生物景觀主要包括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和沉積構造。園區內不同時代的地層中都保存了眾多類型的古生物化石和沉積構造。古生物化石主要有筆石、牙形石、三葉蟲、腕足類、頭足類等。筆石是生存於古生代的一種已經絕滅的海生浮遊動物,由於它的化石很像保存在岩石層面上的筆跡而得名。筆石動物群進化快,遷移廣,盛衰期分明,成為古生物學中一個重要門類,是鑑別古生代早、中期,特別是奧陶紀、志留紀及早泥盆世地層的十分重要的標準化石。

暑天冰穴

在白溢寨主峰(黑峰尖)的絕壁腳下,大量崩塌的石塊堆積在沿裂隙發育的岩溶通道之上,石灰岩石塊之間的空隙與岩溶通道相連,內外氣流在此相聚,由於溫差巨大,形成「盛夏結冰,寒冬暖巢」的「暑天冰穴」奇觀。

夷平面

此外,園區夷平面發育,他們既是一道道登高覽勝的風景線,也是研究新構造運動間歇式的拱曲上升和地質環境變遷的證據。

視頻

湖北五峰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視頻

人間仙源 地名烙印----湖北五峰宣傳片
湖北五峰百溪河國家濕地公園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