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游黔悟(胡建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游黔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游黔悟》中國當代作家胡建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游黔悟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中學時的課文還能背上幾句,也曉得貴州省簡稱「黔」。記得中學的地理老師還講過,貴州山上的人家相互走人戶的話,對面山都喊得答應,但走過去至少得半天。一直記憶猶新,想像中的貴州到底咱樣呢?

國慶期間,應一個朋友相邀到黔南州一帶遊玩,聽他介紹貴州到處都是風景。能有親密接觸貴州的機會,當然不會放過。從江北機場出發自駕到盤州一個叫菁腳的地方,全程720公里,大約需要9小時左右。第一次自駕這麼遠的地方,對於我四、五年駕齡的人來說,既忐忑不安又充滿期待,小試牛刀的感覺特別興奮,一路很順利到達了目的地。

當晚住在朋友家裡。先富起來的小康之家,獨棟別墅式的花園洋房,真的遠離塵囂,靜謐得受噪音困擾睡眠不好的愛人都出奇的驚訝,當然睡了一個久違的好覺。不是院子裡的公雞不停的打鳴的話,不知要睡到何時候方醒?第二天,迫不及待要求朋友帶我們去就近的景點新民鎮「萬畝梯田」。

一路上回味「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情景,知曉一些梯田的由來,但萬畝的梯田從來沒有看見過。十月對於貴州來說才是金秋,沿途的玉米和稻穀散發着成熟的金黃和米香。辛勤的勞動人民在國慶長假裡用汗水收穫着獨屬他們的豐收節日,鑄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車上,我問朋友『地里怎麼混雜了好多的石榴樹苗?』朋友說: 原來是這樣的,早些時候都是梨樹,滿樹的梨掛滿枝頭,對於莊稼人來說自是喜悅之極。扶貧的梨肯定會給家裡增加不少的收入,哪曾想正當梨上市的時節卻根本賣不起好的價錢。莊稼人只有望梨興嘆,着實美了自家的豬兒,梨都用來餵豬了。扶貧的東風吹遍神州大地,因地制宜,隨後又換種上了時髦的軟石榴。至於能不能讓莊稼人致富?也許只有實施扶貧項目的「專家」才知曉了!一路閒聊,忍不住又問朋友:沿路看見好多農村的兩層爛尾房,一樓修得很好可以住人,而二樓就只修了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殘垣斷牆讓人費解!朋友說「他們在等房屋改造補貼專項款」。嗚呼,國家下拔的扶貧資金到底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真正讓莊稼人得到了實惠?我的心久久不能釋懷

轉眼間到達了「萬畝梯田」的觀景台,放眼四周,頓時想起了名歌《誰不說俺家鄉好》。真是「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黃......望不盡的谷浪散金光。」驚嘆,勤勞的人民化腐朽為神奇,將這些光禿禿的山改造成聲勢浩大的梯田,成就了更好的糧食產量。順着蜿蜒逶迤的觀光步道前行,在缺損處才發現腳底下的步道竟然是灌溉水渠。心裡琢磨不透梯田的水從哪裡來?一下豁然開朗,除了驚嘆還是驚嘆!在這裡,就地取材,所有村落的房子都穿上了稻草泥牆面,統一着色後與萬畝梯田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合諧共存。「萬畝梯田」另外一個亮點,作為一個景區沒有什麼單獨的配套設施,相應的配套都由附近的農戶提供。這裡的美麗鄉村建設已經將每一家住戶改造成一樣的外牆顏色、一樣的燃氣(液化氣)廚房、一樣的廁所(每戶的廁所都掛上牌)。這既是打造景區特色,又生態環保。任何時候你都可以融入到貴州人民的「懷抱」,體驗他們不一樣的地方美味。「喜看咱們的勝利果,幸福的生活千年萬年長」。

聽朋友說,附近有一處世外桃源的美景。雖然出發的時候天還下着小雨,卻怎麼也擋不住我們對「世外桃源」的好奇心,遂驅車前往雨補魯天坑人家——世外桃源。

天公作美,我們到達的時候,雨停了,太陽公公開始朝遊玩的人們擠眉弄眼,時隱時現。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捕魚人夾岸而入,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漸進「仙境」。我們卻被擋在用喀斯特獨有的石塊壘築成的「山」外,幸山有小口通道。車行走在同樣是石塊鋪成的道路數百米,眼前四面環山,道路的右側依山而建的村落錯落有致,如「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般的世外桃源展顯無遺。道路左側盛開着嬌艷粉紅的薰衣草,成片的薰衣草花叢中,時不時有人兒或蹲着或站着留影,人花一體風光無限。這裡的村落家家戶戶的外牆都貼上了文化石,文化石不是燒制的,就是當地盛產的石板,石板獨有的花紋貼在外牆上,既有遠古的韻味又有現代的氣息,吸引遊人都想身居其中、留連忘返。

雨補魯出自彝語,為低洼的意思。雨補魯因地勢低洼而形成天坑,天坑成喇叭花形,周圍奇峰林立,底部平坦,有良田、山泉、古樹、石屋、溶洞,風景奇麗,渾然天成。所謂的「天坑」,一般都是地勢兇險、陰冷潮濕、環境惡劣、人跡罕至。而雨補魯天坑打破了人們的習慣認識,是一個氣候宜人、雨水充沛、土地肥沃、風景秀麗、有人居住的世外桃源。

幾百年前一個陳姓戰將避難於雨補魯,從此繁衍至今,以致於再不過問人間的紛繁糾葛,遂在此安居樂業,獨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絕世美景,頤享天年,生生不息。有古營盤、淌水崖、灌田塘、煮酒坊等遺址,演繹着這裡的變遷。陳氏先祖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本想為官在世俗,根本不想與世隔絕。生活中超凡脫俗的人能有幾個?多數人都是被逼而選擇了「世外」的心靈棲所。難怪現在的人也只把這「世外桃源」當成風景看看而已,怎麼也擺脫不了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因為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

游者,過客也,本身就是移動的風景。真可謂「世外桃源」古時稀,如今何處不「桃源」。當下和諧社會,誰還會去尋求避世的「世外桃源」呢![1]

作者簡介

胡建忠,重慶渝北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