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游金山寺(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游金山寺》

作品名稱:《游金山寺》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蘇軾

《游金山寺》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全詩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個層次。前八句寫金山寺山水形勝,中間十句寫登眺所見黃昏夕陽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發此游的感喟。貫穿全詩的是濃摯的思鄉之情,它反映了作者對現實政治和官場生涯的厭倦,希望歸隱田園的心情。此詩虛寫與實寫相結合,幻景與現實相結合,意象巧妙,變化莫測。

原文

譯文

我的家鄉地處長江初始發生之源頭,為官出遊卻隨江水滾滾飄然東入海。

聽說此地大潮打起浪頭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凍還有沙痕印跡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號稱盤陀,自古以來出沒水中追隨浪濤和江波。

嘗試登上絕高山頂遙望萬里外家園,無論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羈旅在外鄉愁只恐難尋回家之歸舟,山上聖僧苦苦挽留欣賞山中之落日。

微微風裡波濤萬頃陣陣蕩漾起細鱗,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魚尾血樣紅。

正當此時江中月亮剛剛還在初升起,二更時辰月兒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靜靜長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飛騰火焰照得山中棲息鳥兒紛紛驚。

惆悵失然歸臥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識,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處之事物。

江山彌幻而今如此為何還不回家園,江神莫非責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頑固。

在這裡我向江神言明,我有不得已的苦衷所以無法歸隱,如果我可以歸隱卻推辭不歸那就有如江水一樣。[2]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蘇軾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判官。當時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蘇軾寫了《上神宗皇帝書》、《擬進士對御試策》等文,直言不諱批評新法,自然引起當道的不滿。蘇軾深感仕途險惡,主動清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蘇軾當時三十六歲。途經鎮江,他曾到城外長江中的金山寺,拜訪了寶覺、圓通二位長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難怯,蘇軾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觀賞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七言古詩。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3]


參考資料

  1. 《游金山寺》(蘇軾), 古詩文網,2019-05-13
  2. 游金山寺, 古詩文網,
  3.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 蘇軾), 學習網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