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朝在故宮如何取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宮取暖

來自網絡的圖片

清朝在故宮如何取暖清朝時,紫禁城如何解決取暖問題?真的像《甄嬛傳》里演的那樣?用火盆烤着取暖嗎?另外在大殿上也是一樣嗎?如果真的是這樣,在木質結構的宮殿豈不是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隱患?[1]

在大殿也是用火盆,禦寒效果有限(起居型建築內取暖效果好),也確實很容易造成安全隱患。清嘉慶二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公曆12月),皇帝御太和殿武舉傳臚後下了一道諭:本日朕御太和殿,內安設火盆過多,後面三槽隔扇俱開,又遇風吹,火星滿地,經御前大臣侍衛等紛紛踹滅。並不禦寒,竟為開銷地步,徒費無益,此皆內務府大臣漫不經心所致。

嗣後每遇保和殿筵宴、太和殿受賀筵宴、及御太和殿,俱在地平二層兩角安設炭火二盆,盆內炭火用灰掩蓋,兩邊隔扇俱不准開,僅開中隔扇。每遇看祝版,中和殿、太和殿勿庸安設火盆,兩邊隔扇亦不准開,永著為例,並著內務府大臣一人每次查看。如有違例多安火盆,不掩兩邊隔扇者,司官革責。本日查看之內務府大臣,即時降級不貸。(《清仁宗實錄》卷三六三)嘉慶二年十月乾清宮太監貪圖方便將熏殿火盆放在穿堂未滅埋炭燼,夜間炭火復燃熏灼木裝修發生火災,乾清宮交泰殿全部燒毀坤寧宮前檐損壞,小小火盆釀成清代紫禁城一次大型火災。

除了木構建築,火盆也會對人造成安全隱患,如溥儀日記「宣統十二年十一月」就記載了一次一氧化碳中毒:二十九日,晴。夜一時許,即被呼醒,覺甚不適。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餘以行,至前室已暈去。臥於榻上,少頃即醒,又越數時乃愈。而在余寢室之二太監,亦暈倒,今日方知煤之當緊(警)戒也。八時,仍舊上課讀書,並讀英文。三時下學,餐畢,至六時余寢。 (《我的前半生》「毓慶宮讀書」)

清代宮中冬季取暖設備除了火盆外,還有地炕,也就是地暖(火地),即室內地面下砌築有火道,在室外地炕口內燒火,通過火道將熱力傳到室內地面,散熱面積大,熱量均勻,沒有煙灰污染,多用於生活起居的宮殿。晚明太監劉若愚著《酌中志》:「乾清宮大殿... ...右向東曰懋勤殿,先帝創造地炕於此,恆臨御之。」「十月... ...是時夜已漸長,內臣始燒地炕。」可見明代宮中就已建造有此設施。去故宮遊覽,細心的遊客能在很多建築台基上見到地炕口和排煙口。

此外宮殿內的門帘、軟硬博縫、手爐等是宮內冬季必不可少的防寒保暖之物,在宮殿內用板壁隔出的套間稱為「暖閣」也是因減小室內面積便於保暖而得名。

地炕火道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房屋共有9999.5間,但是在如此大規模的建築群中我們沒有發現一個煙囪。故宮在冬季取暖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是地炕火道。燒火炕是北方農村民居傳統的冬季取暖方式,在故宮則是將火炕建在整座宮殿的地下,稱為地炕。冬季寒冷的時候,將預先已經引燃的木炭傾入地炕口。

木炭燃燒產生的熱氣就會順着火道在地下流動,逐漸將室內的地板磚烤熱,從而使室溫更暖。這種地炕的火道入口名為火膛,都被設置在室外,這樣室內沒有明火,不會產生煙氣,又不占用空間,負責添火加炭的太監在室外就可操作,不會影響室內主人的正常生活。為使熱力循環暢通,火道的盡頭都設有排煙孔,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人睡覺的炕下面,使得宮殿冬季不再寒冷,整個都沐浴在溫暖如春的環境中。

爐火取暖

在我國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有氣象資料顯示,清朝時,一年內北京約有150天是寒冷天氣,最冷時氣溫可達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在這樣嚴寒的氣候下,在清宮不住人的宮殿冬季則是用爐火取暖,或稱為火盆、熏籠,如舉辦大典的太和殿等處。

這些採暖設備往往被製作的很精美,方配得上皇家的尊貴和奢侈,燃料一般都採用上等的木炭,燃燒持久,活力旺盛,無煙無味,不會污染室內環境。 另外,皇室成員還有專門的手爐、腳爐,用來暖手暖腳。

手爐自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爐身外加罩,樣式靈活多樣,精巧別致;腳爐要比手爐大一些,用錫或者銅做成,用時裡面灌裝熱水,可隨身攜帶,可以用來暖腳,或者放入被窩中。

宮牆

紫禁城內的建築,通常以院落為單位。每個院落都會有單獨的圍牆。這一道又一道的圍牆,除了分隔空間的功能外,既可用來防火,同時又可抵禦冬天的寒風。

此外,紫禁城內的大部分宮殿都坐北朝南,這種設計本身就有利於依靠自然日照取暖。再者,大部分宮殿都建有厚厚的牆壁和屋頂,也可以達到較好的保暖效果。

舌尖上的溫暖——火鍋

紫禁城內的火鍋可分為兩種:其一為組合式,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五部分組成,可同時燒煮食物,也可單獨用鍋溫熱食品。其二為鍋中帶爐,爐內燒炭火,把水燒開以涮煮食物,和我們今天吃的火鍋類似。這簡直是全中國人民抗寒利器啊有木有![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