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簾幕卷輕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晨捲起結着點點薄霜的幕簾,呵暖雙手試梳新式梅花妝。都因為內心有太多離愁別恨,所以把雙眉畫得像遠山那麼長。
回想如煙往事,痛惜流逝的年華,讓人更加傷感。準備唱歌的時候先斂容不歡,將笑之時,也還帶恨含顰,這日子最令人痛斷肝腸。
注釋
訴衷情: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唐溫庭筠取《離騷》「眾不可戶說兮,孰雲察余之中情」之意,創製此調。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輕霜:薄霜,表明時節已是初秋。
試梅妝:謂試着描畫梅花妝。梅妝,「梅花妝」的省稱。梅花妝是一種美妝,始於南朝宋壽陽公主。
緣:因為。離恨:因別離而產生的愁苦。
遠山:指遠山眉。形容把眉毛畫得又細又長,有如水墨珈的遠山形狀。比喻離恨的深長。
流芳:流逝的年華。
斂(liǎn):收斂表情。
顰(pín):皺眉,憂愁的樣子。
斷人腸:悲痛之極,謂之斷腸。
鑑賞
歐陽修的詞,和他的詩文風格是很不一樣的,說不上放蕩,但至少是放得開。所以他的詞中說男女之情,或寫兒女之態的不少,而且寫得很好,說明他其實並不是一個古板的人。題目叫「眉意」,就是以眉為題。古代女子化妝,畫眉是最重要的步驟之一,畫的花樣也多,所以古人甚至以「蛾眉」為美麗女子的代稱。《詩經·衛風·碩人》中就以「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描寫美人。屈原的《離騷》中,也已經有「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的詩句。後人詩文中就舉不勝舉了。[2]
此詞抒寫一個女子的離愁別恨,通過描寫女子的生活片段,即在冬日的清晨起床梳妝時的生活情景,展現了她痛苦與苦悶的內心世界。上片敘事,寫畫眉。第一句點明時間,第二句以素描手法勾勒出畫眉圖;後二句寫女主人公因內心愁苦哀怨畫出的眉像遠山一樣淡然修長。下片抒情,寫蹙眉。首三句寫女主人公追憶往事,哀嘆芳年易逝,內心傷感;結尾三句描繪女主人公無限傷心、寸腸欲斷的情態。全詞語淺情深,言短味長,寫人眉目傳神,入木三分。
上片敘事,寫畫眉。「清晨簾幕卷輕霜」是環境描寫,冬日的早晨,寒氣襲人。「呵手試梅妝」,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圖畫:女主人公於冬日清晨臨鏡梳妝,呵氣溫暖着纖細的雙手,精心地在額上勾勒着梅花妝。「簾幕卷」,暗示她已起床,雖然時間尚早,卻要起床梳妝,表現出日常生活的艱辛。「輕霜」,暗示氣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見女主人公的嬌怯,也體現出她迫於生計才如此辛苦。「試梅妝」,則突出她的秀慧俏麗。
後二句寫她內心本有離愁別恨,所以把眉兒「故畫作遠山長」。古人有以山水喻別離的習慣,眉黛之長,象徵水闊山長。用遠山比美人之眉,由來已久。託名漢伶玄《飛燕外傳》就有「女弟合德入宮,為薄眉,號遠山黛」之句。此二句極有情致。女子畫了一個長眉,這是很正常的。唐明皇《好時光·寶髻偏宜宮樣》云:「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可見長眉是美的標誌。眉毛畫作「遠山長」,也是平常的事。唐代張泌《妝樓記》說唐明皇避「安史之亂」逃到成都後,讓畫工作《十眉圖》,也就是十種眉毛的畫法。明代楊慎《丹鉛續錄·十眉圖》中重新總結了這些眉式的圖譜,計有鴛鴦眉、遠山眉、五嶽眉、三峰眉、垂珠眉、卻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橫雲眉、倒暈眉共十種。「遠山眉」就是其中一種。託名劉歆《西京雜記》卷二說「(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晏幾道《生查子·遠山眉黛長》說李師師「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裊」。可見「遠山眉」是很好看的,據說是一種淡淡的細長眉妝。這裡,從歌女一番對鏡梳妝、顧影自憐的舉動中,尤其是從她描眉作「遠山長」當中,可以窺見她內心的悽苦孤獨和對愛情的渴望。詞人高明的地方,是融情入景。把眉畫作「遠山」,不是因為它好看,而是「都緣自有離恨」,把畫眉與思人聯繫得十分巧妙。
下片抒情,寫蹙眉。上片說到思人,下片就很自然地過渡到「思往事,惜流芳,自成傷」了。從舉止、容色中,詞人窺測女子有感傷的情緒,大概她正在思量着難追的往事,惋惜着易逝的芳年,內心傷感不已。此三句,極其成功地對女主人公進行了心理刻畫,僅用寥寥數語便便充分表現了她內心的痛楚和感傷。
結尾三句,以「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的情態,活靈活現地刻畫出女主人公無法獲得幸福生活而為生計被迫賣唱的痛苦心情,道出了她對於自身命運不能自主而只得讓美好年華虛度在陪人歡笑上的悽苦和悲涼,把一個心有千千結而又不得不強顏歡笑的女子寫活了。由於她有感傷,觸處皆愁,所以欲歌之際,卻先斂容不歡;將笑之時,也還帶恨含顰。她誠於中而形於外,人則見其外而知其中,故此情此態,最得知心者憐愛而為之魂銷,因魂銷乃至腸斷。末句「最斷人腸」隱含着作者的同情,語簡意深,十分傳神。
這首詞由於既有環境的渲染,又有情感的轉折,所以不僅情感真摯,而且耐人尋味。在詞中,作者筆下出現一位嬌柔羞澀的少女,她工愁善感,敏慧多情,這些,都沒有作正面交待,卻從側面點撥,使讀者從她的梳妝、歌唇、顰笑中想象而得,而她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見詞人生活體驗和藝術功力之深。
通覽全詞,語淺情深,言短味長,用簡單的語言寫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專制,充分體現了詞人的悲憫之心。歐陽修善於發現,用心去感受貧苦人民的生活方式,用詩詞反映底層人民的悲歡離合,這正是此詞令讀者動情之處。
創作背景
歐陽修在政治生活中,剛勁正直,見義勇為,他的詩文和部分「雅詞」表現出其性格中的這個側面。而他的日常私生活,尤其是年輕時的生活,則頗風流放任。因而也寫了一些帶「世俗之氣」的艷詞。這首《訴衷情》就是其中之一。一般認為,這首詞是寫一個歌女的生活。其創作時間未詳。
作者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