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明遐思(王士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明遐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清明遐思》中國當代作家王士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清明遐思

站在父親墳瑩前,我又一次想起了小時候的那年清明節。那天,父親領着我去給爺爺上墳,那是記憶中的第一次給爺爺上墳。陰陰的天幕下,瀰漫着霏霏細雨,荒涼瘦削的墳頭上,淺綠的小草披着露水,抵頂着早春的清寒。父親表情肅穆,專注地壓上「撈子」。然後教着我把「紙股絮」一個個有序的壓在墳塋的兩邊,接着,他把奶奶蒸的「獻食」擺在墳前的供石上,取出「紙洋」,一張張的搓開,用火柴點着,然後引燃兩根「火香」,插在供石前的地上。 「來,給你爺爺磕頭。」

跟在父親的屁股後,我看到,父親重重地跪了下去,我便跟着跪了下去,父親虔誠地磕頭,我也跟着在地上點頭。起身,父親的頭上沾了一層泥土,我的頭上也沾了幾根枯草,父親輕輕的摸着我的腦袋,把那幾根枯草取掉,那一刻,我看到了父親的眼角里的淚珠,卻沒見它流了出來。 這一幕,直到今天,仍然留在我的記憶里。

以後幾年,擔任生產隊長的父親因「大躍進」、「公社化」、「學大寨」······沒空領着我去給爺爺上墳了,便叫我和姐妹去上墳,每到其時,父親那年的上墳程序,我們都在用心地重複着。

一年又一年,那程序化的祭奠,漸漸得演變成心靈的自覺,演變成在父親模式上增添了新的內容。再到後來,奶奶去逝了,父親也走了,母親和父親合葬了,我們上墳時那痛徹心扉般的祭奠,幾乎神聖,幾乎是泣血般地悲愴。

年過古稀後,我思念父母的心思愈加濃烈。每年離清明還有半個多月,老伴就剪開了「撈子」、「紙股絮」,疊起了「元寶」「仙衣」······孩子們也不管多忙,無論颳風下雨,總要陪着我們去給爺爺奶奶上墳。

物質的確豐富了,孩子們也與時俱進了。他們總要為老人買「電視」、「汽車」、「電腦」、「手機」、「別墅」······ 你爺爺一生貧寒,這些東西見都沒見過,買些實在的就行。我每每勸阻他們。

話是說了,但兒女們、外甥們還是為父親買了一堆「極品」,那「金匣子」、「聚寶盆」、花環、花籃、衣服······滿目璀璨,看着這些東西,我想,父母過了一輩子窮日子,吃都吃不飽,那金銀財寶做夢都不敢想啊!要是能看到今天孩子們的貢品,他倆樂得還能合上嘴嗎?

想到這裡,三年困難時期為爺爺上墳的場景便湧上心頭。那時候,國家窮,我們家更窮。我們上墳,硬是連幾張黃綠紙也買不起,奶奶就用麻紙染。那是一門手藝,奶奶把洋紅洋綠、朱紅朱蘭分調在幾個碗裡,把那些粗糙的麻紙摺疊成各種形狀,在碗裡蘸着,用小木棒點着,然後展開,那發黃的麻紙上就有了梅花、荷花、桃花······鮮亮好看,像真的一樣。那幾年我們上墳,還時常流連在墳園裡,看別人家墳塋上的「紙股絮」花形,好看的便撿幾條,悄悄地裝在口袋裡,不時拿出來看看。可惜,這門手藝,現在不見了。要是有賣這種冥品的,我可真的要買,那東西故去的父母肯定喜歡。

我又想到了母親去世後的第二年,我連上學的作業本也買不起了。那年給母親上墳,沒錢買紙,奶奶就把我寫過字的作業本染了染,剪了幾條「紙股須」,讓我們掛在了母親的墳頭上。那年清明節過後,塬上荒蕪的墳園裡,出現了一道道奇觀,一個個孩子的腦袋在墳頭上閃現,那是我們這些窮家的孩子,在拾掇那些沒有字的「紙股須」,用它做作業本。那年,翻開我們這些五顏六色的作業本,老師皺着眉頭,我們咧着嘴笑,傻樂呵呀!

現在,國家重民俗、暖民心,清明節也被列入了法定假日。我看到,幾千年來那種「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情景少了,更多的是老年人表情平和,年輕人輕鬆悅然。諸多的墳場裡,五彩繽紛,鞭炮陣陣,像節日一樣,這不是人們對故去的親人少了悲傷,而是他們在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追思祭奠,傳承文明,為日漸富裕的新生活塗抹光彩。[1]

作者簡介

王士敏,男,山西垣曲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