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

作品名稱: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

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詞人途徑彈琴峽,秋風蒼勁,遠遠的看着邊塞的景色,興亡之感不禁而生,於是作了這一首《清平樂》,並用以題壁。

該詞抒發了詞人關塞行役中的「邊愁」,並將此愁書於壁上。上片由水聲泠泠起筆,慨嘆知音難覓、前朝如夢,這是落筆於聽覺上激發的愁情。下片寫景後抒發感情,從視覺及眼前景更深層地渲染這種愁情,自然流暢,感嘆孤獨寂寞的情懷難以言明。全詞氣韻蒼涼,表達了詞人「英雄寂寞」的情懷。[1]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水聲清幽悅耳,徹夜迴蕩,但誰又是它的知音呢?前朝如夢,邊愁難寫。

極目望去,天邊的雲中.征人與征雁同行於秋風之中。如此悲涼之景,讓人不禁傷懷,只好喚來歌女消愁,不要讓英雄熱淚輕易落下。

賞析

此篇為行役塞上之作。詞中抒發了關塞行役中的「邊愁」及詞人的興亡之感。

詞作由冷冷水聲起興。用「冷冷」形容流水的清脆悠揚,自是十分精當,化用了陸機《招隱詩》中的名句「山溜何冷泠,飛泉漱鳴玉」,也就十分自然。然而唐劉長卿曾作過一首《聽彈琴》詩,裡面也有「冷冷」二字:「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可見這「冷冷」既可以形容流水,亦可以描述琴聲。此處詞人正是由潺潺的流水聲聯想到泠泠的琴聲,從而發出「誰是知音者」的疑問。

「如夢前朝何處也,一曲邊愁難寫」,鳴琴一樣的水聲勾起的不僅僅是知音難覓的慨嘆,還有前朝如夢、邊愁難寫的無端意緒、種種悲感。至此,整個上闋,都是從聽覺上引來的愁情落筆。

下闋轉而從視覺、從眼前景上進一步渲染這種愁情。「極天關塞雲中,納蘭只能與大雁」,「極天」言關塞之遠,「雲中」謂關塞之險,皆出之於誇張之辭。這樣險要的邊關之地,自然是極其寥廓遼遠的。「喚取紅襟翠袖,莫教淚灑英雄」,結尾二句,由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詞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化出,自然渾成,表達了難以名狀的孤獨寂寞的情懷,深切感人。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2]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3]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清詞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