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史稿·顧琮傳

清史稿·顧琮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目錄

原文

顧琮宇方用,滿洲正白旗人。習農兵書算,不屑章句之學。聖祖開算學,公得與焉。議敘得吏部員外郎。世宗登基,稽核財賦,以公領職。有書吏行賄某官某官首之於總理局務怡親王王命公審理吏狡詆公笞之同官忌公者誣公欲殺吏以滅口。王疑公亦受賄,遂奏劾公,交刑部一併嚴訊。吏證公無絲毫染,公得無罪。出為河南觀風正俗使。當是時,有奏豫省歲荒者,世宗命山東運米十萬石為賑濟。總督田文鏡諱災,以為歲熟,民無需米,仍令運官帶回。公爭曰:「此時民未必不需米。就使不需,然既已運來,留存州縣倉中,以有備無患之義。若仍令運回,則腳運船費,仍取諸民,民何以堪?且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豫省官民即山東官民。為臣子者,當同心心共濟,不必自分區域,粉飾太平,以希恩寵。」

田滋不悅,密奏公倨傲,氣凌其上。世宗問公,公曰:觀察為欽差官,與督撫平行,無所為上也。既無上下,臣何凌滅之有。」世宗笑。公任山東總河時,前任完顏偉奉召還京,未行而病篤,意欲出署調養。公力止之,曰:「吾與君同事君父,即兄弟也。弟尚在,兄何憂?」凡一切湯藥便旋事,皆公親自料理。不頃刻高。完公歿後事宜,公一力周旋,護送還其里第。後巡漕御史伊靈阿在寓亦病故,公亦典質衣物,為治其喪如送完公時。公雖剛正孤傲,百折不回,有「顧鐵牛」之稱,性耽花竹,左右侍立校尉、千總皆清俊少年。浙江總督李衛氣出人上,而最敬公。又多制漆盤,盛佳硯良墨。聞屬吏能詩文者,輒手贈之。其風趣如此。年七十而薨。 (節選自《清史稿·顧琮傳》)

譯文

顧琮字方用,滿洲正白旗人,學習農學、兵法、書法、算學,不喜歡儒家的章句學問。聖祖開設算學,顧琮得以參與其中。經考核加以獎勵,得以任吏部員外郎。世宗即位後,要稽查核算財稅,讓顧琮負責這個差事。有一個官署的吏員給某位官員行賄,這位官員向總理局務怡親王告發,怡親王命令顧琮審理此案。那個吏員狡辯詆毀別人,顧琮對他動了笞刑。在一起任職的嫉妒顧琮的官員,誣衊他想要殺掉那個吏員滅口。怡親王懷疑顧琮也受了賄,就上奏彈劾顧琮,並交付刑部一併嚴厲審訊。那個吏員證明顧琮沒有一絲一毫的沾染,顧琮得以被判無罪。離開京城擔任河南觀風正俗使。當時,有人上奏河南省鬧災荒,世宗命令從山東運十萬石糧食用以賑濟。總督田文鏡隱瞞災情,說年成豐收,百姓不需要糧食,仍命令運糧官將糧食帶回去。顧琮爭辯說:「這個時候百姓未必不需要糧食。就算不需要,可車船既然已經運來了,留存在州縣的倉庫中,也有有備無患的意義啊。如果仍命令運回去,那麼陸路、水路的運費,仍然要取之於百姓,百姓怎麼能受得了呢?

況且君王有分開的土地,卻沒有分開的百姓,河南省的官員百姓也就是山東的官員百姓。做臣子的,應當同心共濟,不應該自己分開區域,粉飾太平,以希望得到恩寵。」田文鏡更加不高興,密奏皇上說顧琮傲慢無禮,氣焰凌駕在他之上。世宗問顧琮,顧琮說觀察使是欽差官,與督撫的職務是平行的,無所謂上下。既然沒有上下之分,微臣怎麼會有凌駕他人之上,滅他人威風的意思呢?」世宗笑了。顧琮擔任山東總河時,前任完顏偉奉召回京,還沒有出發就病重了。他的意思是想要離開官署進行調養。顧琮堅決制止他,說:「我和你共同侍奉皇上,也就是兄弟。有弟弟還在,兄長有什麼擔憂的呢?」凡是一切做湯熬藥便溺之事,都是顧琮親自料理。一刻也不離開。

完顏偉去世後的事宜,都由顧琮全力辦理,護送他的遺體返回家中。後巡漕御史伊靈阿也在他的寓所病故,顧琮也是典質衣物,為他辦理喪事,如同送完顏偉時。顧琮雖然剛正孤傲,百折不回,有「顧鐵牛」之稱,但他天生喜歡花竹,他身邊的侍立校尉、千總都是清俊的少年。浙江總督李衛氣焰超出一般人之上,但他最尊敬顧琮。他又製作了很多漆盤,用來盛放好的硯台和好的墨。聽說屬吏中有能作詩寫文章的,總是親手贈送給他。他就是這樣的風趣。顧琮七十歲去世。[2]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