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史稿·百齡傳

清史稿·百齡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目錄

原文

百齡,字菊溪,張氏,漢軍正黃旗人。乾隆三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掌院阿桂重之,曰:「公輔器也!」督山西學政,改御史,歷奉天、順天府丞。百齡負才自守,不干進,邅回閒職十餘年。

仁宗親政後,始加拔擢。八年,擢廣西巡撫。武緣縣有冤獄,諸生黃萬鏐等為知縣孫廷標誣擬大辟,百齡下車,劾廷標逮問,帝嘉之,賜花翎。十年,調廣東。南海、番禺兩縣蠹役私設班館,羈留無辜,為民害,重懲之;劾罷縱容之知縣王軾、趙興武,嚴申禁令。尋擢湖廣總督。兩湖多盜,下令擒捕,行以便宜,江、湖晏然。

十四年,擢兩廣總督。粵洋久不靖,巨寇張保挾眾數萬,勢甚張。百齡至,撤沿海商船,改鹽運由陸,禁銷贓、接濟水米諸弊。籌餉練水師,懲貪去懦,水師提督孫全謀失機,劾逮治罪。每一檄下,耳目震新。巡哨周嚴,遇盜輒擊之沉海,群魁奪氣,始有投誠意。張保妻鄭尤黠悍,遣硃爾賡額、溫承志往諭以利害,遂勸保降,要制府親臨乃聽命。百齡曰:「粵人苦盜久矣!不坦懷待之,海氛何由息?」遂單舸出虎門從者十 數 人 保 率 艦 數 百 轟 炮 如 雷 環 船 跪 迓 立 撫 其 眾 許 奏 乞 貸死。旬日解散二萬餘人,繳炮船四百餘號,復令誘烏石二至雷州斬之,釋其餘黨,粵洋肅清。帝愈嘉異之,復太子少保,賜雙眼花翎,予輕車都尉世職。

十六年,再乞病,回京,授刑部尚書,改左都御史,兼都統。未幾,授兩江總督。時河決王家營,上游綿拐山、李家樓並漫溢,論者謂河患在雲梯關海口不暢,多主改由馬港新河入海。百齡親勘下游,疏言:「海口無高仰形跡,亦無攔門沙堤。其受病在上年挑河二段內積淤三千餘丈。又親至馬港口以下,見淤沙挑費更鉅,入海路窄。二者相較,仍以修濬正河為便。」詔如議。百齡年逾六旬始生子,值帝萬壽日,聞之,賜名扎拉芬以示寵異,勉其盡心治河。次年春,諸工先後竣,漕運渡黃較早,迭加優賚,賜其子六品蔭生。洪湖連年水漲,五壩壞其四,詔責急修。百齡以禮壩之決,由於河督陳鳳翔急開遲閉,以致棘手,奏劾之。鳳翔被嚴譴,訴道請開禮壩時,百齡同批允;又訐淮揚道硃爾賡額為百齡所倚,司葦盪營有弊。言官吳雲、馬履泰並論其舉劾失當,命松筠、初彭齡往按。帝意方鄉用,議上,專坐硃爾賡額罪,以塞眾謗。

十九年,初彭齡奉命赴江蘇同查虧帑,議不合。彭齡為所掣,恚甚,遂劾百齡受鹽場稅關饋遺,按之未得實,彭齡坐誣被譴。二十年冬,病甚,命松筠往代,卒於江寧。帝聞,悼惜,詔復協辦大學士,遣侍衛賜奠,許柩入城治喪。仍賜祭葬如例,諡文敏。 (選自《清史稿•列傳一百三十》

譯文

百齡,字菊溪,姓張,漢軍正黃旗人,乾隆三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一職。掌院阿柱非常看中他,說:「你是能輔佐朝政的人才啊!」做山西的提督學政,歷任奉天、順天府府丞。百齡依仗自己才華堅持自己的操守,不謀求晉升,在閒職上停留十多年。仁宗親政以後,才被提拔。八年,升任廣西巡撫。武緣縣有冤案,儒生黃萬繆等被知縣孫廷標誣陷,準備判處大罪,百齡一到任,就彈劾廷標,抓捕審問,皇帝讚賞他,賜給他花翎。十年,調任廣東。南海、番禹兩縣的官吏像蛀蟲一般,他們私設廳堂,羈押無辜的人,成為人民的禍害,百齡狠狠的懲罰了他們;並且彈劾罷免了縱容官吏的知縣王軾、趙興武二人,不久,升任湖廣總督。洞庭湖、鄱陽湖上賊盜眾多,百齡下令抓捕、執行,根據情況採取適當的辦法,長江、兩湖之上得以安定。

十四年,百齡升任兩廣總督。廣東海面長久以來不安定,巨寇張保帶領數萬人,情勢甚是囂張。百齡到任後,撤銷沿海商船,鹽運由海運改為陸運,停止銷贓、接濟水米等諸多弊端。籌集糧餉,訓練水師,懲處貪污之人,去除膽小懦弱的人,水師提督孫全謀失掉戰機,(被)彈劾抓捕治罪。每次公文下發,都能讓人耳目一新。巡邏崗哨布置的周密嚴謹,遇到賊寇就攻擊他,將他們打沉入海,群盜被挫銳氣,才有了授誠的打算。張保的妻子鄭氏特別狡猾強悍,百齡派遣硃爾賡額、溫承志前去把其中利害關係告訴他們,於是勸說張保投降,張保要求制府親自到來才聽從命令。百齡說:「廣東百姓被海盜折磨很長時間了,不坦誠相待,海上兇惡之氣什麼時候停止呢?」於是,駕駛一隻小船出虎門,只讓十幾個人跟隨。張保率領數百戰艦,炮聲如雷,賊寇環繞着船跪着迎接。百齡立即安撫眾人,答應他們上奏請求免除他們的死罪。十幾天,就解散二萬多人,繳獲船炮四百多,廣東海面安定。皇帝對他大加讚揚,認為他不一般,賜給他雙眼花翎,給予百齡輕車都尉世職。

十六年,又一次因病請求回京,回到京城後,授予刑部尚書,改任左都御史,兼任都統一職。沒過多久,授予兩江總督。當時,黃河在王家營決堤,上游綿拐山、李家樓也同時漫出水來。議論的人認為黃河之患在於雲梯關入海口不通暢,大多數主張黃河改道,從馬港新河入海。百齡親自勘察黃河下游,上疏說:「在海口沒有高起的地形,也沒有阻攔的堤壩。黃河泛濫的病症在於去年挑河二段內積淤的沙土有三千餘丈。我又親自到馬港口下游,見清除淤沙花費更大,入海面積狹窄。兩者相比較,還是疏通正河更為方便。」皇帝下詔和他的奏章是一樣的。百齡六十多歲才得到一個兒子,正趕上皇帝生日,皇帝聽說百齡得子,賜名叫扎拉芬來表示對百齡寵愛不一般,勉勵他盡心盡力治理黃河。第二年春天,各工程先後完成,漕運以及渡黃河比以前都早,皇帝多次給他優厚的恩賜,並恩賜百齡兒子享有做六品官的權利。洪湖連年水漲,五座堤壩壞了四個,皇帝下詔責令緊急修繕。百齡認為禮壩決口的原因是河督陳鳳翔急忙打開又延遲關閉,以至於現在不好處理,上奏彈劾他。鳳翔被嚴厲譴責,辯解說,在打開堤壩的時候,得到了百齡的批准允許,同時鳳翔揭發淮揚道硃爾賡額被百齡所依仗。諫官昊雲、馬履泰都分析認為百齡舉報彈劾失當,命令松筠、初彭齡前去調查。皇帝當時意圖任用百齡,商討之後,只判處硃爾賡額的罪過,來堵塞眾人的議論。

十九年,初彭齡奉命到江蘇和百齡一起調查倉庫虧空一事,兩人意見不統一。彭齡被百齡牽制,非常憤怒,彈劾百齡接受鹽場稅關的饋贈,調查後不屬實,彭齡犯誣告之罪被貶官。二十年,病情加重,皇帝命令松筠前去替換百齡職務,百齡死於江寧。皇帝聽說後,非常悲痛,派遣侍衛前去賞賜奠禮,准許靈柩回京城治喪。賞賜祭葬如同國家常例,諡號文敏。[2]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