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史稿·李賡芸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史稿·李賡芸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原文

李賡芸,字鄭齋,江蘇嘉定人。少受學於同縣錢大昕,通六書,蒼、雅,三禮,乾隆五十五年進士,授浙江孝豐知縣,嘉慶三年,九卿中有密薦之者,詔詢巡撫阮元,元奏:「賡芸守潔才優,為浙中第一良吏。」引見,以同知升用,尋報嘉興知府,正己率屬,無敢以苞苴進者。十年,水災,減果有實惠,賑民以粥,全活者眾。以繼母憂去官。

服闋,補福建汀州,調漳州,俗悍,多械鬥,號難治。賡芸召鄉約、里正問之曰:「何不告官而私鬥為?」皆曰:「告官,或一二年獄不竟,竟亦是非不可知,先為身累。」賡芸曰:「今吾在,獄至立剖。有不當,更言之,無所徇護,為我告鄉民,後更有斗者,必擒其渠,焚其居,毋恃賄脫。」眾皆唯唯退。已而有斗者,賡芸立調兵捕治,悉如所言,民大懼。賡芸日坐堂皇重門洞開訴者直入命役與俱召所當治者限時日不至則杖役至則立平之釋去即案前書獄詞無一錢費民皆歡呼曰:「李公活我!」漳屬九龍嶺多盜,下所屬嚴捕,擒其魁十數,商旅坦行。故事,獲盜當甄敘,悉以歸屬吏。尋擢汀漳龍道,二十年,擢福建按察使,署布政使,逾年實授。

賡芸守漳州時,龍溪縣有械鬥,令懦不治。署和平令朱履中內狡而外朴,賡芸誤信之,請以移龍溪。久之,事不辦,始稔其詐賡芸之去漳,監造戰船工未竣,留仆督率之,仆假履中洋銀三百圓,詭以墊用告,賡芸如數給之,仆匿不以償。福州知府塗以輈鞠之,阿總督意,增其數為一千六百,逼令自承,辭色俱厲,賡芸終不肯誣服。慮為獄吏所辱,遂自經。

賡芸家不名一錢,歿無以殮,鹽法道孫爾准與之善,為經紀其喪,方治獄使者至閩,士民上書為賡芸訟冤,感泣祭奠,踵接於門,為建遺愛祠。 (節選自《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五》,有刪改)

譯文

李賡芸,字鄭齋,江蘇嘉定人。乾隆五十五年考中進士,被授命為浙江孝豐知縣。(後來)調任德清知縣,又調任平湖知縣。嘉慶三年,九卿中有人私下舉薦李賡芸,皇帝下詔向巡撫阮元詢問。阮元回奏說:「李賡芸德性高潔,才能優秀,是浙江可列在第一的優秀官員。由此皇帝召見了把李賡芸,把李賡芸升為同知。不久,又提升李賡芸為嘉興知府,他嚴格要求自己,作下屬的標率;下屬官員沒有敢向他送禮的。嘉慶十年,嘉興發生了水災,李賡芸將官倉糧食低價出售,給百姓實實在在的好處,又提供粥湯賑濟災民,求活了很多人,(後來)李賡芸因為繼母去世,他要為繼母守孝而離職。

守孝期滿後,他補任為福建汀州知州,又調任為漳州知州。當地民風剽悍,經常發生械鬥,出了名的難以治理。李賡芸召集鄉吏、里正,問他們:「為什麼百姓不到官府告狀,而是私下鬥毆呢?眾人都說:告到官府,可能一兩年都無法判決,判決了也是是非未必分清,告狀的人自己已經陷於困頓了,「李賡芸道:「如今我在,案件報上來就立刻解決。(判決)有不合理的,(大家)儘管提出來,我不會徇私偏袒。為我告訴鄉民們,以後再有鬥毆的,必將抓捕其中領頭的人,燒他的家,不要指望行賄脫身。眾人唯唯諾諾地退下了。不久有人鬥毆,李康芸立即調兵抓捕治罪,都如他所說過的(做了),百姓都十分害怕了。

李賡芸每天坐在大堂上,正大光明,府門大開,要告狀的人直接就可以進來,李賡芸命差役和要告狀的人一起。要傳召應該治罪的人,都限定時日。被傳召的人不來,就杖責差役。人帶來了就馬上寬恕差役並將他們釋放。(直到他)靠到桌前寫下判詞結案,(告狀的人)都不用花一文錢。民眾都歡呼說:李公教了我們的命啊!漳州轄區的九龍嶺有多很強盜,李賡芸下令所屬差役嚴厲抓捕,捉住了其中領頭的十多人,商旅從此可以平安通行。技照慣例,抓到的強盜要經過甄別,挑選可用的人,李賡芸把他們都交給了下屬官吏。不久,李賡芸被提任汀漳龍道。嘉慶二十年,李康芸升任福建按察使,代理布政使,第二年轉正。

李賡芸治理漳州時,龍溪縣常發生械鬥事件,縣令害怕,無法治理。代理和平縣縣令的朱履中內心狡詐卻外表忠厚,李賡芸誤信他,請他調任到龍溪(去治理事務)。時間久了,事情卻沒辦,李賡芸才知道他的狡詐。李賡芸離開漳州(去就任福建按察使)時,監造戰舶的工作還沒有完成,他便留下僕人督辦這件事,這個僕人借了朱履中三百塊銀洋,騙李賡芸說他用作墊款了,李賡芸如數給了他,但這僕人卻將錢藏了起來,沒還(朱履中)。福州知府塗以輸審問此案,揣度並迎合總督的心意。(李賡芸為人耿直,曾因吉得罪總督汪志伊),把涉案錢數增改為一千六百銀冰,逼迫李賡芸自已認罪,聲色俱厲,李賡芸終究不肯無辜服罪。(他)擔心被獄吏所侮辱,就上吊自殺了。 李賡芸家中分文也沒有,死了都沒錢收殮安葬,鹽法道孫爾准和他交好,幫他治辦了喪葬事宜。當審理案件的使者到福建的時候,百姓上書為李賡芸申冤。他們滿懷感激之情流着淚前去祭奠李賡芸,到門祭奠的人絡繹不絕。當地百姓為他建了一座遺愛祠。 [2]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