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丘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深海丘陵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深海盆地中的低緩的圓丘形的形態,在所有大洋盆地中都有分布,但是在太平洋中分布最普遍,太平洋海底幾乎有一半面積是深海丘陵。起伏平緩的海底隆起區。又稱海丘。位於大洋底部,高度小于海山。一般高出周圍洋底數米至數百米,寬數百米至數千米,側翼坡度為1°~15°,外形多呈圓形、橢圓形,有的呈長條狀延伸。有的基岩裸露,有的覆有沉積物,主要為褐黏土、軟泥等遠洋沉積物質。多數由海底火山作用形成,在3大洋底均有分布。其中以太平洋最多,主要分布在水深3000~6000 m的海盆中;大西洋的深海丘陵多平行於大洋中脊,呈條帶狀分布。
海丘上部幾無沉積物,底部寬約數公里,側翼坡度1°~15°。外形多屬圓形、橢圓形,也有長條狀延伸的。深海丘陵常分布於深海平原向洋中脊一側,在各大洋均有發現,以太平洋最為發育。太平洋邊緣展布着海溝,濁流沉積等陸源物質難以越過海溝輸送到洋盆區,來自上覆水層的遠洋沉積一般為量有限,不足以鋪覆成深海平原,因此深海丘陵約占太平洋洋底面積的80~85%。
參考文獻
- ↑ 漢語是什麼語言,其本質是什麼?,搜狐,2020-10-19
- ↑ 精美絕倫的藝術瑪雅文字,搜狐,20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