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是一個漢字,讀作huái,本意是指最清的水,也指水名,源於中國河南省桐柏山,古稱「相城」,流經安徽、江蘇兩省入洪澤湖。該文字在《爾雅》和《周禮·職方式》等文獻均有記載。[1]

[]

目錄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淮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8

《唐韻》戸乖切《集韻》《韻會》乎乖切,音懷。水名。《說文》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風俗通·山澤篇》淮,均也。均其務也。《春秋·說題辭》淮者,均其勢也。《釋名》淮,圍也。圍繞揚州分界,東至於海也。《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川淮泗。《書·禹貢》導淮自桐柏。

又水出漢中。《前漢·地理志》漢中郡房陵縣淮山,淮水所出。

又淮安,郡名。《廣輿記》秦屬九江郡,曰淮隂。漢曰臨淮,晉曰山陽,隋唐曰楚州,宋曰淮安。

又《韻補》葉胡隈切,音回。《左傳·昭十二年》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一說淮讀為濰叶韻。

又葉虛欺切,音熙。《顏延之詩》惜無爵雉化,何用充江淮。去國還故里,迷門樹蓬藜。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淮

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從水隹聲。戶乖切

說文解字注 (淮) 淮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南陽郡平氏、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桐柏縣縣西北四十里有故平氏城。前志平氏下曰。禹貢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至淮陵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水經曰。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東過江夏、廬江、九江、不邳諸郡。至廣陵淮浦縣入於海。按桐柏大復、以四字為山名。漢志、說文、風俗通、酈注皆雲桐柏大復山。應劭注地理志雲。復陽縣在桐柏大復山之陽是也。後世地誌析為二山。乃非是。禹貢祇雲桐柏、省言之也。古經史所舉之山皆舉其全勢。後人乃以一支一節當之。若水經所謂胎簪、亦卽桐柏耳。作水經者別為二。亦非也。今淮水出河南桐柏縣桐柏山。東流經羅山縣、眞陽縣、息縣、固始縣、光州。又入江南畍。經潁州府、霍邱縣、潁上縣、壽州、懷遠縣、鳳陽府、臨淮縣、五河縣、盱眙縣、泗州。至淸河縣合於河。經山陽縣、阜寧縣、安東縣。至雲梯關入於海。古水道河於冀州入海。不與淮同入海。淮之古水道今未有異。淮自平氏至入海、大致東北行。東多北少。許雲東南、南字誤。從水。隹聲。戶乖切。十五部。按禹貢濰水、漢書作維水。其作淮者、誤。

經籍籑詁 ~圍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海也【釋名釋水】○~均也【廣雅釋水】○~者均其勢也水經淮水注引【春秋說題辭】○~者均均其務也風俗通山澤引【書大傳】○大水~也【淮南時則】雉八大水為蜃注○~ 0405夷二水名【書禹貢】~夷蠙蛛曁魚馬注○~沂二水名【書禹貢】~沂其乂鄭注○~暴雨之名也【書大傳】~雨注○~榮二祝氏之官也【周書王會】祝~氏榮氏次之注○~極地名【山海經海內東經】汝水入~極西北注○~或為睢【周禮職方氏】其川~泗司農注○【左氏昭十二年傳】有酒如~釋文~本作濰○【唐扶頌】匯夷來降~作匯。

漢字釋義

讀音 【漢字】淮

【拼音】huai huái

基本解釋

【簡體部首】氵,【部外筆畫】8,【總筆畫】11

【繁體部首】水,【部外筆畫】8,【總筆畫】11

【五筆86&98】IWYG

【倉頡】EOG

【筆順編號】44132411121

【四角號碼】30115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DEE

【英文解釋】name of a river in central China;river in Anhui province

詳細解釋

〈名〉ㄏㄨㄞˊ

(1)(形聲。字從水,從隹(zhuī),隹亦聲。「隹」本指「鳥兒」,特指「鳥頭」,引申為「高、精、尖」。「水」與「隹」聯合起來表示「頂級水」、「水至清」。本義:最清的水。特指:水名。也稱淮河) 同特指 [the Huaihe River]

淮,淮水也。――《說文》。朱駿聲曰:「出今河南南陽府桐柏縣桐柏山,經安徽至江蘇清河縣合於河,經安東縣至雲梯關入海。」

江淮河濟為四瀆。――《爾雅》

其浸淮泗。――《周禮·職方式》

淮左名都。――宋·姜夔《揚州慢

(2)又如:淮洪(淮河與洪河,一說淮河中的洪水。也比喻善言健談);淮軍(李鴻章在安徽一帶組織的軍隊);淮南耆陽(淮河以南的年高而有聲望的人)。

(3)中國古老姓氏——《逸周書·王會解》。

詞性變化 大 [torrential]

淮雨。――《尚書大傳》。注:「大雨之名也。」

常用詞組 淮安huái ān

[Huai'an] 淮安市,江蘇省地級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淮北huáiběi

(1)[north Anhui Province]∶指淮河以北的地區,特指安徽的北部,孔子、老子、莊子、墨子、曹操、朱元璋等聖人、軍事家故鄉。

(2)[Huaibei]∶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北部,面積2725平方公里,人口133萬,其中市區人口43萬。淮北煤田為中國主要煤炭基地之一。

淮海 huáihǎi

[Huaihai,the area centered around Xuzhou in the north of the Huaihe River] 指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海州(現在的連雲港市西南)一帶的地區。

淮海戰役huáihǎi zhànyì

[Huaihai Batttle]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徐州為中心與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決戰,經過兩個多月,殲滅國民黨軍55萬人,與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合稱為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

淮劇 huáijù

[Huai opera] 上海、安徽與江蘇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江淮戲」,流行於淮安、鹽城、泰州、揚州、上海等地。

淮君huaijun

中國互聯網實名制倡導與實踐者,原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中國經濟負責人,中國知名財經記者、時政評論員,中國新聞產業集團董事,產業、傳媒機構CEO、副總編、執行董事等。

淮南 huáinán

(1)[the middle part of Anhui Province]∶指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地區,特指安徽的中部。

(2)[Huainan]∶安徽省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偏北,面積212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91平方公里;人口152萬,其中市區人口100萬。淮南煤礦是中國主要煤炭生產基地之一。

淮南方huáinánfāng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works lost in ancient times] 失傳醫藥著作。

讀《淮南方》。――三國魏·邯鄲淳《笑林》

淮南子huáinánzi

[Huainan Zi] 書名。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等所著,又名《淮南鴻烈》。屬於雜家著作,它揉合儒、法和陰陽五行家的觀點。現流傳下來的二十一篇,內篇論道,外篇雜說。

淮軍

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1861年(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向上海進軍,上海清軍不能作戰,英國侵略軍增兵又未到。李鴻章招募淮勇,於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後,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國侵略軍合作對抗太平軍。

淮軍成立時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間抵上海後,又以外國侵略者的支援和上海海關稅收購置洋槍洋炮,擴編部隊。至1864年,淮軍先與英、法侵略軍和常勝軍相勾結,在上海附近對抗太平軍,繼配合湘軍在蘇、浙等地進攻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江蘇南京)陷落後,1864年秋冬,淮軍經過裁撤,尚存一百零四營,五萬餘人。1865年至1868年間,先後在曾國藩、李鴻章率領下,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約今河北)等地,作為清軍主力與捻軍作戰。捻軍被鎮壓後,淮軍擔負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為基礎,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軍主要將領張樹聲、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衛汝貴、聶士成等,形成淮系軍閥,是統治階層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

參考文獻

  1. 淮怎麼讀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