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豐巡男丁(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縣定民俗及有關文物「海豐巡男丁(燈)」照片來自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海豐巡男丁(燈)清朝時期即有,已有二百餘年歷史。全國少見「燈首」、分「點心擔」、「走轎入廟」等祭儀,別具地方特色。農曆元月十五日巡男丁(迓男孫燈):男丁是早期農村社會的主力, 閩南話的「丁」與「燈」發音相同,為了鼓勵添丁,海豐三山國王廟在每年的元宵節舉行都會舉辦迎燈繞境活動,海豐地區居民添男丁就要向廟方「報燈」,來年參與迎燈,每年農曆元月1日至30日當中第一個出生的男孩子稱為當年的燈(丁)頭,可以搶燈首。[1]
     


沿革介紹

迎男孫燈活動至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照片來自中時電子報

屏東海豐地區「巡男丁(燈)」自清朝時期已形成風俗,流傳超過百年,相較於屏東各地元宵慶典活動,「海豐巡男丁(燈)」最大特色是海豐社區每年農曆年第一個出生的男丁榮獲王爺公封賜為「燈首」,擔任「燈首」是海豐人一生最期盼的榮耀,「燈首」家族並在海豐元宵慶典中擔任重要角色,如請神尊坐轎、出巡遶境吉辰請杯、為王爺公飼無形王馬、男丁姓氏大燈籠掛在王爺大轎兩旁為王爺公開路照明、供應活動人員平安飯湯點心、遶境神轎駐駕燈首家中、藝陣到燈首家中展藝拜禮等。文資委員並指出社區廟方的凝聚力與對傳統慶典的熱心,是百年習俗得以傳承發揚的重要原因。[2]

農曆元月十五日巡男丁(迓男孫燈):男丁是早期農村社會的主力, 閩南話的「丁」與「燈」發音相同,為了鼓勵添丁,海豐三山國王廟在每年的元宵節舉行都會舉辦迎燈繞境活動,海豐地區居民添男丁就要向廟方「報燈」,來年參與迎燈,每年農曆元月1日至30日當中第一個出生 的男孩子稱為當年的燈(丁)頭,可以搶燈首。 擔任燈(丁)頭的人家,得製作姓氏頭燈掛於大王的轎頂參與繞境,並負責替三位國王更換新衣以示還願。其他當月出生的男丁,也可製作燈籠懸掛於王爺公的神轎周圍繞境,至於掛在哪尊神明的轎旁則以「博杯」來決定。繞境活動於元宵當日下午2點開始陣頭陸續報到,晚間6點隊伍正式出發遶境巡男丁。[3]

活動特色

海豐元宵迎男孫燈照片來自中時電子報

屏東市海豐三山國王廟建廟至20190年止也已經有近268年歷史,每逢元宵節皆會舉辦迎男孫燈活動,並由神轎在全區遶境。廟方表示,迎男孫燈是廟裡傳統,距今延續200多年,只要是元宵節前生男丁的家戶,都要向廟方登記,並出燈掛在3個王爺神轎上,燈上寫下家族姓氏,以前男丁生的多,限定頭一胎添丁才能「出燈」,後來出生兒越來越少,近10年也不再設限。為鼓勵家戶多多添丁,早期民眾都會把白米奉獻給廟宇,廟方則是轉贈燈首作為獎勵,現在民眾多以添香油錢取代,廟方也與時俱進,改以現金作為獎勵。整個迎男孫燈活動要從廟裡出發,原本都從村莊繞往外圍,但今年外環道啟用,神明指示「走新路」,要讓社區民眾走得平安;每次預計都會走完社區每個家戶,就算田中央單獨一戶也不能錯過,這熱鬧陣將徹夜持續到天亮。[4]
 


2016年納入屏東縣定民俗之一

通過屏東縣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審議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屏東海豐地區「巡男丁(燈)」自清朝時期已形成風俗,流傳超過百年。2016年屏東縣政府宣布通過9項文化資產,包括先前被批評遭到破壞的潮州舊鐵橋、排灣族望嘉舊社人頭骨架、頭骨塚等都列入縣定古蹟,另外,海豐三山國王廟的巡男丁,也列入縣定民俗。通過的9項文化資產分別是3處縣定古蹟:「排灣族望嘉舊社人頭骨架、頭骨塚紀念碑」、「排灣族望嘉舊社人面浮雕祭屋」、「潮州舊鐵橋」;2處歷史建築:「恆春張家北門祖厝」、「新埤玉環善牧天主堂」。縣定民俗及有關文物4項:來義白鷺maljeveq(祖靈祭)、來義高見maljeveq(祖靈祭)、來義望嘉pusau(送祖靈)、海豐巡男丁(燈)。[5]


視頻

【海豐人的信仰迎男孫燈,炸元宵、不夜城。】

【屏東市海豐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元宵節巡男丁遶境】

【海豐三山國王廟元宵節迓男孫燈報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