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牽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牽牛 |
中文名;馬鞍藤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菊亞綱 科;旋花科 屬;番薯屬 |
馬鞍藤屬於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由於他的葉子互生,表面上有一層很厚的革質,可以避免水分的散失,形狀就像馬鞍一樣,才叫馬鞍藤,是一種泛熱帶性分布型植物,幾乎在全世界熱帶地區的海邊都有它的蹤影。生於靠海的山坡、海邊或溝邊。醫藥和園林價值較高。[1]
馬鞍藤
【來源】:雙子葉植物旋花科番薯屬植物馬鞍藤的全草。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切段,曬乾。
【拉丁名】:Ipomoea pes-caprae (L.) R. Br. subsp. brasiliensis (L.) Oostst.
【科別】:旋花科
【俗名】:厚藤、鱟藤、二葉紅薯、獅藤、馬蹄金、馬蹄草、走馬風、馬六藤、白花藤、海薯藤、沙藤、沙燈心、海牽牛。
(《福建民間草藥》)。
爬藤類、海灘、沙丘常見的護沙植物,紫色花與牽牛花相似。
植物形態
本段內容由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並參與編輯
馬鞍藤枝葉馬鞍藤花果
詳細介紹
馬鞍藤樂於定居在沙灘或沙丘之上,為無毛匍匐藤本植物。它的莖極長,蔓莖平臥,向四面拓展,莖在節處長根,根入土極深,全株光滑,葉片革質,先端凹裂,形似馬鞍。
紫紅色、漏斗狀花的小喇叭花不分季節綻放出美麗的花朵,艷麗醒目,尤以夏、秋季最盛,繽紛的花海就如地氈一樣,紅花綠葉相輝映。因而博得「海濱花後」之美名。
馬鞍藤除了觀賞性強,還是濱海地區理想的防風固沙植物,另外它的乾燥葉片入藥,性味辛苦,可祛風除濕、拔毒消腫。尤其對海蜇刺傷所引起的風疹、瘙癢有良好的解毒作用。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多生長在海濱沙灘上及路邊向陽外。生於靠海的山坡、河沙邊、海邊或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馬鞍藤(6張)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莖極長而匍匐地面;葉互生,厚革質,葉片的先端則是明顯凹陷或是接近2裂,形如馬鞍,葉長4~8cm,寬4~10cm,具長柄,長達12cm。花期全年不斷,以夏季最盛;聚傘花序,花冠紫紅色,直徑約8cm。花萼多數是5片,宿存、離生,橢圓形或是寬卵形;花冠輻射對稱,粉紅色至淺紫紅色,漏斗狀,5淺裂,長3.0~6.5mm;雄蕊與花冠的裂片互生,2長3短,且花絲的基部被毛:子房上位,光滑無毛,柱頭2裂。蒴果球形,2室,光滑無毛,直徑9~16mm,剛開始呈黃綠色,成熟時則轉為棕褐色。種子4枚,黑褐色,其上密被柔毛。
生長習性
性喜高溫、乾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其耐鹽性佳,抗風、耐旱性佳,而耐寒性和耐陰性稍差。
園林用途
馬鞍藤是典型的沙礫海灘植物,它同時是沙礫不毛之地防風定沙第一線植物,可改變沙地微環境以利其他植物生長,具有美化海岸及定沙功用.
繁殖培育
在藤蔓莖節的地方有不定根長出,重新栽植即可形成新的植株。
也可用種子繁殖。栽培土質以砂土或砂質壤土為佳。
排水,日照需良好,施肥可用有機肥,2~3個月少量施用一次。生長適溫22~32℃。
化學成分
馬鞍藤含馬鞍藤脂酸甙(pescaproside)A、B、E,葉中揮髮油含2-羥基-4,4,7-三甲基-(4H)-萘酮(2-hy-droxy-4,4,7-trimethyl-1(4H)-naphthalenone),丁香油酚(eugen-ol),E-植醇(E-phytol),10R-及 10S-獼猴桃醇(10R、10S-actinidol),左旋峰蜜曲菌素[-mellein],4-乙烯基-愈創木酚(4-vinylguaiacol),β-突厥薔薇酮(β-damascenone),種子含赤黴素(gibbereline)A1、A3、A5、A19、A20、A23。
藥理作用
乾燥葉中含一種揮發性酯類,對海蟄刺傷所引起的風疹、瘙癢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在離體豚鼠迴腸標本上,此揮發性部分(6×l0M)有拮抗組織胺(2×l0M)的作用,與苯海拉明、Antistine相似。口服7.5g/kg對小鼠無毒性反應。外用其葉,據云有止痛、防止褥瘡之效,提取物無甚藥理作用。
藥用價值性味
甘、微苦,平。《閩南民間草藥》:"辛苦,微寒。"
歸經
《泉州本草》:"入肝、脾二經。"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拔毒消腫,消癰,散結。用於風寒感冒,風濕關節痛,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蕁麻疹,風火牙痛,流火,白帶、濕疹背癰等;外用治瘡癤,痔瘡,癰疽,腫毒,療瘡,痔漏。
用法用量
馬鞍藤(20張)0.5~1兩;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患處。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各家論述】:《福建民間草藥》:消癰散結,祛風除濕,解毒益氣。
【中藥化學成分】:
葉含粘液質、揮髮油、樹脂、甾醇、苦味物質、紅色色素、脂肪、卅五烷、卅烷、廿二酸(山箭酸,Behenicacid)、卅烷酸(蜂花酸,Melisic acid)、十四酸(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丁酸。
選方
1、治關節炎:二葉紅薯一兩五錢,酌加酒水各半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2、治癰疽疔瘡:二葉紅薯一握,紅糖(或冬蜜)適量,搗爛外敷。(《福建民間草藥》)
3、治癰疽疔瘡,無名腫毒:二葉紅薯一至二4,洗淨,煎湯調紅糖內服。(《泉州本草》)
4、治痔瘡漏血:二葉紅薯一兩,豬大腸一斤,燉服。(《泉州本草》)
參考資料
- ↑ 海灘牽牛有效部位對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腫脹抑制作用的研究 , 知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