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氣候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洋氣候學是海洋地質學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海洋氣候學是氣候學的分支之一,亦為氣候學和海洋學的邊緣學科。主要研究海洋大氣的多年平均物理狀態及其時空變化特徵,包括海上氣候要素的平均情況、極值、變率和頻率等。
海洋面積廣闊、熱容量和能量巨大,且變化緩慢,對大氣的長期變動,特別是年際變動具決定性影響,故海洋為氣候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海洋氣候學的早期發展淵源於航海事業的需要。公元前4~5世紀,人們即利用季風、信風來指導航海。
隨着航海紀錄的豐富,19世紀莫里(M·F·Maury)根據航海日誌繪製了風和海流圖,並撰寫了《海洋自然地理學》,討論海洋氣象諸問題,為本學科勾劃了初步輪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海洋氣象觀測技術和手段不斷進步,特別是衛星遙感技術廣為應用,開創了海洋氣象學發展的新紀元。本世紀60年代起,大規模的海上立體觀測實驗,如巴巴多斯海洋學和氣象學實驗(BOMEX),全球大氣研究計劃(GARP),氣團變性實驗(AMTEX),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等,及海洋環流、大氣環流和海洋與大氣的相互作用的數值試驗研究,使海洋氣象學從以描述為主的定性階段過渡到定量的試驗研究階段。
參考文獻
- ↑ 中文為何越來越受歡迎?,搜狐,2021-12-30
- ↑ 中國能屹立幾千年不倒的精髓是什麼?漢文化的誕生和傳承是關鍵,搜狐,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