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貌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洋地貌學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海洋地貌學(marine geomorphology)是研究海岸及海底表面形態(地形)特徵、物質結構及其形成、演化和分布規律的學科。
知識積累階段
(1) 鄭和下西洋(1405-1433),繪製《鄭和航海圖》;
(2)1737年,Buache繪製大西洋邊緣海底深度圖;
(3)1872-1876年,「挑戰者號」的環球航行是現代海洋調查的開端;
(4)19世紀末,蒸汽機船舶的使用,在歐洲開展了以水產業為目的的大陸架地形地質調查;
(5) 19世紀末,橫跨大洋的海底電纜開始鋪設,提出了大陸架、大陸坡、海溝和大洋中脊等地貌名詞。
學科產生階段
(1) 20世紀20年代回聲測深儀的出現,是海底地貌探測技術上的一次大飛躍。
(2) 20世紀20-50年代,戰爭的需要促使各國對海底地貌進行調查研究;德國測量南大西洋海底地形,美國對加利福尼亞大洋邊緣地貌進行了研究。
(3)二戰結束後,為爭奪海洋資源,促進各國對海洋地質調查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 ↑ 日文是怎麼來的,日本人是如何把漢文,改換成他們自己文字的,搜狐,2021-03-15
- ↑ 與漢文同宗同源的西夏文,國人看它如天書,俄羅斯人卻如數家珍,搜狐,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