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八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南八哥 |
中文學名:家八哥 拉丁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別 名:印度八哥,海南八哥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科:椋鳥科 屬:八哥屬 種:家八哥 分布區域:印度及鄰區, 現引進至世界各地 |
海南八哥,即家八哥,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原分布區在印度及鄰區,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出現北移 ,且被引種到世界各地。 海南八哥為中型鳴禽,體色接近巧克力色或灰色,頭頸部呈黑色,體長約二十五至二十六厘米,鳥喙、眼斑、腳與爪部則為黃色,飛行時翅膀上可見白色斑紋。 海南八哥可以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也能像八哥一樣模仿人語。 [1]
海南八哥形態特徵
海南八哥 屬於中型鳥,全長250mm左右。體型和八哥類似,無羽冠,整個頭頸及耳羽亮黑,微具紫光;後頸至上胸灰棕,上體褐色,尾黑具白端。次級翅上覆羽和內側飛羽葡萄褐色,次級飛羽先端略染青銅色,初級覆羽純白,初級飛羽黑褐,各羽基部有一白斑,飛行時翼閃明顯。胸、脅淡褐,腹以下白。虹膜略紅,嘴和腳黃色。
海南八哥棲息環境
海南八哥有很強的伴人性,是一種伴隨人類居住區分布的鳥類,和人類關係較為密切。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等開闊地區,尤以農田、草地、果園和村寨附近較常見,也見於城市公園。多活動於居民點附近,喜集小群活動。
海南八哥生活習性
海南八哥常成群活動,有時也和斑椋鳥混群。主要在地上活動和覓食,也常伴隨家畜活動和覓食,有時站在家畜背上啄食寄生蟲。休息時多停於樹上或電線杆上,很少進到森林和無人居住的地方,是一種和人類居住環境聯繫密切的鳥類。 海南八哥屬雜食性鳥類,主要以蝗蟲、蚱蜢、甲蟲、蚊、虻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穀粒、植物果實和種子等農作物和其他植物性食物。
海南八哥分布範圍
海南八哥種下分兩亞種, 指名亞種 A.t.tristis(Linnaeus, 1766)國外原分布從阿富汗沿喜馬拉雅山脈至馬來半島和新加坡, 國內主要分布於瓊、桂、川、雲、藏。 斯里蘭卡亞種 A.t.melanosternusLegge, 1879則局限於斯里蘭卡。
近百年來該種分布大幅度擴散,,原因有二:一是捕作籠鳥並引入全球很多地區, 然後逃逸或放生到野外並歸化形成自然種群,該種在大洋洲、南非和歐洲(法、德、荷 )及我國東南沿海(閩、台、粵、港)的出現, 即為人工擴散(外來物種入侵)的結果;二是全球氣候變暖對鳥類分布、種群動態以及物候等產生了影響, 5種椋鳥作為指示種已明顯出現北移,該種在中亞和我國西部 (新、渝)的擴張, 即為自然擴散的結果。
海南八哥繁殖方式
海南八哥繁殖期3-7月。通常營巢於屋頂下和樹洞中,也在建築物裂隙、懸崖洞穴和裂縫等洞穴中營巢,偶爾在樹枝杈上營巢。巢用枯枝、枯草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草莖、草葉、羽毛等柔軟材料。
在洞中的巢多呈杯狀,在樹上的巢呈有圓形頂蓋的半球形。有時也利用舊巢,在稍加修理和補充後即可利用。每窩產卵4-6枚,卵淡藍色、光滑無斑富有光澤,卵的大小為27.6-35.0mm×19.2-23.2mm。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雄鳥輪流承擔,孵化期17-18天。
雛鳥晚成性,雌雄鳥共同育雛,經過23-24天的餵養,幼鳥可離巢。幼鳥獨立後會形成小群體,多數的八哥在九個月大時就會配對,但只有少數的年輕雌鳥會在一歲大的時候就交配產卵。
國內已經有人成功人工繁殖海南八哥,國外較國內基礎更為堅實,有更加成熟的繁殖技術與經驗。但由於人工繁殖海南八哥的成本和難度均較高,所以市面上百分之98的雛鳥來自野外捕捉。 樹洞巢穴中的海南八哥
海南八哥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海南八哥保護級別
海南八哥被列入《「三有」保護動物名錄》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