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會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江市廬山區海會鎮地處江西九江市東郊,東臨煙波浩淼的鄱陽湖,西靠風景秀麗的廬山區五老峰,南接星子縣城,屬亞熱帶地區,氣候宜人,雨量充沛。距九江市區、九江機場九江碼頭、九江火車站均僅30公里。[1]

基本內容

九江市廬山區海會鎮地處 江西九江市東郊,東臨煙波浩淼的 鄱陽湖,西靠風景秀麗的廬山區五老峰,南接星子縣城,距九江市區、九江機場、九江碼頭、九江火車站均僅30公里,距省會南昌100公里,鎮域面積100.8平方公里,轄9個 行政村、1個林場、3個社區,現有人口2.82萬。江西省 一級公路環廬山大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海會鎮是著名的旅遊鄉鎮,素有「贛北旅遊第一鎮」的美譽。境內有廬山東門、三疊泉、國家森林公園、碧龍潭海會寺、白鹿洞書院等著名景區。經過海會鎮黨委、政府十多年來的開發與建設,旅遊事業蒸蒸日上。2005年接待遊客達40萬人次,門票收入超過10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達6000餘萬元, 財政收入580萬元。社會各項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先後榮獲「江西省衛生示範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省級「五四紅旗團委」、「 青年文明號」、省「青農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海會鎮的多處景點中,三疊泉風景區是一隻領頭雁,素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三疊泉是廬山遊客必至的景點。景區內有天門潭、一線泉、 飛來石、龍潭、 三疊瀑布等多種景觀,其中以三疊瀑布尤為壯觀,洶湧的激流自百丈高崖奔騰而下,途中分三疊轉折落至龍潭,形成 百丈瀑布,水霧激盪。站在 觀瀑台上隔一百多米觀看三疊瀑布全景,瀑布衝擊巨岩形成的水霧瀰漫四周,令人心曠神怡、如夢如幻,疑是進入了一個夢境中的清涼世界。三疊泉景區距九星公路僅3公里,這幾年在海會鎮黨委、政府的精心規劃計劃下,目前,景區內建有二星級賓館、大型停車場、餐飲娛樂等服務設施,2002年接待國內外遊客40萬人次,門票收入高達1000萬元。 [2]

歷史沿革

1958年前隸屬星子縣第五區,1958年建海會公社,1984年置海會鄉,1992年建鎮。1997年,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海會、長嶺、五里洲、甘棠鋪、彭山5個行政村。2001年底,高壟鄉撤銷併入。

附:高壟鄉[Gaolong]位於廬山區東南部,東臨鄱陽湖,鄉府駐高壟,距區政府20千米。九(江)星(子)公路穿境。鄱陽湖邊設有蛤蟆石水運碼頭。 1957年屬廬山管理局,1958年成立高壟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40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五星、高壠、雙壠、銀門、谷山、青山6個行政村。2001年12月25日,撤銷高壟鄉,劃歸海會鎮。

2016年5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江西省調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6〕58號)精神,江西省政府經研究,就調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事項發出通知。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九江市廬山區更名為濂溪區。

駐海會鎮廬山茶場管理範圍劃入廬山市牯嶺鎮管轄。

從九江市濂溪區海會鎮析出高壠、廬山水泥廠、五星、雙壠、銀門、谷山、青山等7個村(居)委會,設立九江市濂溪區高壠鄉,鄉政府駐高壠居委會。 將調整後的海會鎮(海會、廬星、彭山、長嶺、五洲、光明等6個村、居委會)劃歸廬山市管轄,並確定「雲霧小鎮」發展戰略。

行政區劃

轄海會、高壠、廬山水泥廠等3個居委會,五星、雙壠、銀門、谷山、青山、彭山、長嶺、五洲、光明等9個行政村、1個林場,共123個自然村組,現有人口11205人(2017)。江西省一級公路環廬山大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海會鎮

距九江城區24公里,距廬山市城區8公里,距省會南昌約110公里,105國道穿境而過,鎮內城鄉農巴直達九江火車站,交通優勢明顯。[3]

旅遊資源

海會鎮是著名的旅遊鄉鎮,獲有全國全域旅遊第一鎮的美譽。境內有廬山東門、廬山三疊泉風景區、第四紀冰川遺蹟、碧龍潭風景區等著名景區;海會寺、原國民黨軍官訓練團遺址等大量歷史古蹟。

海會鎮是廬山雲霧茶的始產地,素有「茶聖落足品茗之地,『詩仙』築廬隱跡之所」之美譽,是廬山雲霧茶傳流群體種(小葉品種)的主要種植地、廬山雲霧茶天然野茶的主要分布地(均在海拔600-800米山林中)。仍保持原始手工加工、製作以及種植的區域,其中「七尖幽蘭」雲霧茶種植基地代表廬山雲霧茶參加百年世博,並榮獲中國名茶金駱駝獎。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山水旅遊、濱湖旅遊、農業觀光、休閒度假等多種旅遊經濟模式,打造了三疊泉風景區、碧龍潭風景區、三疊泉漂流、冰川大峽谷漂流、年豐百果園、海龍山莊等多個旅遊景點,旅遊業已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2016年度三疊泉景區實現門票收入全年接待遊客7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突破7000萬元。 通過大力實施旅遊興鎮戰略,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鎮域經濟實力得到了明顯增強,集鎮框架得到了不斷拓寬。2016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達377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064元,集鎮面積由2007年的27.2公頃發展到95公頃,通過高標準規劃,集鎮內的路網、管網、衛生處理等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先後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江西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江西省衛生鎮和全國發展和改革小城鎮示點鎮。[4]

地方領導

陳永友同志(黨委書記):主持鎮黨委全面工作。

葉鵬同志(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

王雁宏同志(黨委副書記、組織委員):分管黨建、組織、統戰、宗教、工會、團委、婦聯、全面深化改革、人事編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黨政綜合辦公室、目標考評等工作。聯繫政協,協調特色小鎮建設工作。

陳樂松同志(人大主席):主持鎮人大工作。分管老協、老齡委、關工委、旅遊、企業、森林防火、鄉村振興等工作。

張江同志(黨委委員、常務副鎮長):協助鎮長處理政府日常事務。分管掃黑除惡、綜治、信訪、維穩、司法、法制建設、應急管理、安全生產、生態環保(環衛)、公共資源交易、綜合執法、交通、消防、通訊、供水、供電、供氣等工作。

潘志鋒同志(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宣傳委員):主持鎮紀檢監察工作。分管宣傳(意識形態、精神文明、信息公開)、機關效能等工作。

楊 彬同志(黨委委員、人武部部長):主持鎮人武部工作。分管發展改革、自然資源、規劃、城鎮建設、農民建房、「兩違」管控、重大項目建設等工作。

盧 金同志(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精準扶貧、財稅、三資中心、金融、開放型經濟、招商引資、審計、統計、市場監督等工作。

周夢青同志(副鎮長):分管文化教育、衛生與健康、民政、殘聯、退役軍人事務、醫保、廣播電視、體育、科技等工作。

陳 澤同志(人大專職副主席):分管森林防火、農業、林業、水利、防汛、新農村建設、氣象等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