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市第一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海東市第一中學1930年(民國十九年),時任樂都縣長梁炳烈倡導創辦青海省樂都中學,併兼任校長。建國前學校校名數次更改及校址數次遷移。1949年9月青海解放,恢復青海省樂都中學,10月1日正式開學,由樂都縣委書記趙海峰兼任校長,學生200名,教師18名。1950年,青海省樂都中學設立高中部。1954年,青海省樂都中學高中部與青海省第一中學合併成立西寧高中。1958年,青海省樂都中學又恢復高中部,並正式定名為樂都縣第一中學。1963年,樂都縣第一中學被青海省人民政府確定為重點中學。2013年根據國務院文件,樂都縣撤縣設區,學校因此更名為樂都區第一中學。2018年7月,根據海東市人民政府文件,學校整體劃歸海東市教育局管理,並更名為海東市第一中學。
學校成績
青海省樂都中學大力推進教學改革,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着力培養學生特長。教師撰寫發表教科研論文450餘篇,出版專著十餘冊。承擔了兩項國家級、兩項省級、四項縣級教(科)研課題的研究任務。恢復高考後學校向高等院校輸送了九千餘名合格新生,該校學生曾兩度摘取青海省高考理科「狀元」桂冠。在多年的全省會考中,該校語文、英語科目成績穩定可信,經教育廳批准語文、英語科目為全省會考免考科目。該校學生參加全國全省學科競賽,有338人次獲獎,有77名教師獲國家、省級優秀輔導獎,有三名學生競賽成績突出,分別被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免試錄取,有數名學生赴日本交流訪問。
近年來學校高考成績上線率達100%,本科率97%以上,重點率接近70%。
學校教育
海東市第一中學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全面、三個建設、四個服務、五個面向」 的辦學指導思想,堅持「繼承發揚、創新發展」的辦學理念,把建設一支師德高尚,專業精深的教師隊伍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開設科目齊全,設置有普通班、研究性學習班、宏志班等班級結構。
該校是青海省首屆「宏志班」承辦校之一,也是青海省民族教育項目學校之一。該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1]素質為己任,堅持德育為首,與時俱進,轉變觀念,注重實效,以學生髮展為本,積極探索具有一中特色的現代學校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徑,不斷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2],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已逐步形成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新模式。
辦學方針
學校堅持「一個中心(教育教學),兩個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三個建設( 領導班子、教師隊伍、班主任隊伍),四個服務(領導為教師、教師為學生、 後勤為一線、各項工作為教育教學),五個面向(全體、年級、班級、學生、學生的每個方面)」的辦學指導思想,堅持「平心凝力,精雕細刻,科學和諧,持續發展」的辦學方略,堅持「以創新求生存、以質量謀發展、以卓有成效為目標」的辦學理念,大力推進教學改革,以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展為本,逐步形成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新模式。
學校堅持加強和改進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重要位置,倡導一中教師「四清」(清高、清苦、清貧、清醒)師德基本要求,要求教師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積極奮進的工作態度,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在學生中開展像樣教育、孝順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將德育工作注入學生的心靈深處,陶冶他們的情操。
學生資助
學校十分重視貧困生的資助工作,設有「貧困學生資金會」,近年來已資助品學兼優、家庭貧困的學生700多人次,資助金額90餘萬元,現有300多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完成高中學業,升入高等院校。2010年我校接受各類資助學生達1027人,近一半學生受到了資助,資助資金達150萬元,其中,國家助學工程受助學生787人,近1/3學生受到了資助,資助金額59萬元。在這裡,人人擁有自信,人人追求進步,人人獲取成功。
校園文化
學校重視培養學科特長學生,為每位學生提供發展的平台,利用選修活動課時間舉辦音樂、美術、體育特長生訓練班,實現了「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思想。先後有23名考生音樂、美術、體育專業考試合格,被陝西師範大學、青海大學等院校錄取。
學校以慶祝重大節日和舉行夏季田徑運動會為契機,積極開展主題鮮明、形式活潑、豐富多彩而又富有成效的藝術教育活動,如舉行了800多人參加的大型舞蹈、300多人韻律操、100多人的鍋莊舞,100人的電子琴合奏等精彩表演;每逢重大節日和紀念日,學校組織文藝演出、歌詠比賽,還有全校2000多名師生參加的大型經典詩歌朗誦等活動,注重活動育人,張揚學生的個性,展示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使校園充滿生命的活力,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薰陶和感染,很好地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凝聚了人心,提升了學校的品味。
學校有合唱團、武術隊,樂隊等一系列豐富校園文化的活動,校合唱團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此外還有學生自己創辦的雜誌也深受全校師生的喜愛。
參考文獻
- ↑ 談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搜狐,2012-03-31
- ↑ 突出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 ,搜狐,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