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浪漫的元宵節(侯文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浪漫的元宵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浪漫的元宵節》中國當代作家侯文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浪漫的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元夜或燈節,時間為農曆正月十五,是春節的最後高潮,以為是最熱鬧的節日。正月是農曆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此日又是每年首月的月望,所以稱其為元宵節。所謂上元節則是道教三元的說法。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源於民間開燈祈福的古俗。為祝賀平定諸呂之,西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一俟晚上,城鄉各處燈火輝煌,通明如晝。大門口、窗台邊、臥室內、馬棚前、豬圈裡、水井側、大路口、山坡上,甚至墳塋前,到處燈火燦爛,璀璨耀眼。此日,京城家家張燈結彩,便成了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這跟燃燈供佛有關。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習俗由來已久。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一是賞花燈。

元宵節俗稱燈節,始於漢明帝年間,它有試燈、正燈、點燈(張燈)、送燈、掛燈、打燈、觀燈的不同等習俗。每年此日,皇帝親赴寺院,張燈祭神。其後風習日盛,唐玄宗時期甚至延續五個晚上。每到此時,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徹夜舉燭,還有蒸面燈、挖蘿蔔燈、蒸聖蟲等習俗。所謂蒸面燈就是按照當年月份蒸出面等,燈上分別捏上小角,從一到十二,閏月的特殊標示。根據燈碗所蓄水量多少判定月份雨水充沛或稀少。所有燈盞都有其作用,除了出燈火拜訪,還有的就是連人的各個身體部位都要照遍。家庭多是扎花燈是我國舉世無雙的精美藝術品,式樣、造型繁多,格調迥異,工巧精美光彩熠熠。咒罵等更是奇妙無比,燈罩旋轉,馬奔如飛,我國人民的是重要發明。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紅燈高掛,有等等,吸引着觀燈的群眾。而送燈也稱送花燈、送孩兒燈,即元宵節前,娘家給女兒家送花燈,或親友送給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就是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二是火把節。

元宵扔火把也叫拽燈,始於上古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這是孩子的空間,所用原料是蓋墊、掃帚、刷帚等,在平地曠野扔的扔,舞的舞,星星點點,遍地開花。最引人矚目的放煙火,高處上煙火瀑布一瀉千里,天上煙火花簇流光溢彩,地上鞭爆齊鳴,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整個大地天地一色,火樹銀花,聲色兼美,繁華熱鬧,輝煌壯觀。至於最原始的在野外點燃柴草已經淡化出局。而現在國家或是團體,在重大場合或重大活動,也還有燃放煙火的舉措,譬如武漢曾經燃放煙火驅除新冠瘟疫,奧運會上也曾燃放煙火,使節目大放異彩,獲得舉世好評。燈籠諧音好,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避除蠍蟲。逛燈市更是賞心悅目的事情。

三是耍龍燈。

耍龍燈也叫龍燈舞,是漢族傳統的舞蹈形式,它緣於漢代。龍的形象特色各異一般用竹、木、紙、布炸成龍頭龍尾以及節節為單不為雙的龍身界內燃蠟燭的成龍燈,不燃的稱布龍。還以荷花、蝴蝶組成百葉龍用板凳拼成板凳龍。現今分為三種:一是看龍,即用色布繪彩蠎,或綢緞繪刺繡,特別講究龍頭,供人觀賞。二是舞龍,製作遠不及看龍精緻,但卻能能上能下,左旋右轉,表演可圈可點。三是龍燈,是用竹籠糊上麵筋紙,竹籠點上蠟燭,舞動循環連貫,猶如火龍。耍龍燈側重花樣技巧,動作有:季愛龍漫遊、龍頭穿花、頭尾齊鑽、龍擺尾、蛇蛻皮等。這都用碎步起跑,既而飛騰跳躍、高下有致、蜿蜒騰挪,煞是好看。 四是猜燈謎。

燈謎是我國藝苑獨特的文學藝術,大約興於南宋。燈謎多用成語或詩句表現來揭示謎底。如:絕代佳人,打《左傳》句一,即美而無子;辭家見月兩回圓,打《四書》句一,即望望然去之。也用一半俗語做謎面。如:人在人情在,打《詩經》句一,即逝不相好。還有的謎面謎底字字緊扣,。如:焉能乎也。打《四書》句一,即是指者鮮矣。猜謎語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增損離合法、會意別解法、象形比喻法和分析綜合法四種,還有擬人法、照物法、故事法、借代法、連環法、排比法、反射法和折合法等等。此種習俗能啟迪智慧,開發智商,也不失是種促進學習的好方法。還能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猜燈謎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嚮往

五是舞獅子、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舞獅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習俗源於三國,至今已有千多年歷史。它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獅子隨着鼓點快慢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舞法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田畝,舔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和翻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繡球、吐球和踏青等動作。踩高蹺是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宋元召而使見其技。劃旱船,也稱跑旱船,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者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着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還有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多半扮成丑角搭檔表演,以滑稽動作來逗觀眾。 六是吃湯圓,也叫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清朝康熙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名聞朝野。元宵的製作光就麵皮而言,就有江米麵、粘高梁面、黃米麵和苞谷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製作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湯煮、油炸、炒吃、油氽、蒸食等,有團圓美滿之意。兩種做法和口感相異的食品,卻各具風味,是元宵節不可取代的專用食品,風靡大江南北。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為四季皆備,隨時可食的點心小吃。

七是祭門、祭戶、逐鼠、走百病和迎紫姑。

古代有七祭,祭門、祭戶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逐鼠則是傳統的民俗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元宵節用米粥餵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荊楚歲時記》說,正月十五,有神仙下凡到一姓陳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們身着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這樣就能祛病延年。紫姑也叫戚姑、廁姑、坑三姑。元宵節,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紫姑本為大婦所妒殺的小妾,此日忌日於廁間,成為廁神。元宵日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模特,在廁所、豬欄祭祀她。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就見於記載

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不同節日有着不同的食品。元宵節的獨特的食品就是湯圓,闔家團聚吃湯圓,湯圓就是團圓,象徵着團團圓圓,和睦相處。其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參與,樂在其中。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浪漫的節日,它給過去的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機會,此日可以結伴出遊,賞花燈正好也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着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2008年6月14日,北京懷柔區、密雲區,山西柳林縣,河北蔚縣,福建福州市馬尾區、泉州市、晉江市、仙遊縣、連城縣,甘肅永昌縣,青海樂都縣申報的元宵節(斂巧飯習俗、九曲黃河陣燈俗、柳林盤子會、蔚縣拜燈山習俗、馬尾-馬祖元宵節習俗、泉州鬧元宵習俗、閩台東石燈俗、楓亭元宵游燈習俗、 閩西客家元宵節慶、永昌縣卍字燈俗、九曲黃河燈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2月3日,北京門頭溝區,河北灤平縣,浙江杭州市蕭山區,浙江寧海縣,山東淄博市張店區,陝西彬縣申報的元宵節(千軍台莊戶幡會、掄花、河上龍燈勝會、前童元宵行會、淄博花燈會、彬縣燈山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作者簡介

侯文君,山東沂源人,中學退休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