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浙江國清寺

 

 

 

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寺廟占地面積7.3萬平方米。 隋代高僧智越在國清寺創立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 影響遠及國內外。鑒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日本留學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經,從道邃學法,回國後在日本比睿山興建沿歷寺,創立日本天台宗,後尊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 國清寺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國清寺與濟南靈岩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中國寺院四絕。 該寺曾駐錫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日本東密開宗祖師空海大師、日本台密開宗祖師最澄大師等。 2006年,國清寺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歷史沿革

南宋嘉定《赤城志·寺觀門二》「景德國清寺」條下稱:「在(天台)縣北一十里。 舊名'天台隋開皇十八年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禪於此,夢定光告曰:『寺若成,國即清』。 大業中遂改名國清。 李邕《記》所謂『應運題寺』是也。 唐會昌中廢。」 國清寺始是依據天台宗創始人智顗親手所畫的樣式所建的。 智顗開創天台宗後,想建一寺廟,作為該宗的正式祖庭,但限於資金,遲遲不得動工。 他在臨終遺書晉王說:「不見寺成,瞑目為恨」。 晉王楊廣(後為隋煬帝)見書後,極為感動,便派司馬王弘監造國清寺。 初建的國清寺寺址在大雄寶殿後面約100米處的八桂峰前山坡上。 唐會昌中(約845年),原寺毀於火,旋即重建。 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寺後石壁上題寫的「大中國清之寺」六個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從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間,國清寺幾度或毀於兵火,或摧於風暴,但都是屢毀屢建。 每次重修,寺宇規模都有所發展,位置也越來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曠地帶。 但從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紀略》一文中提到的國清寺「最後委藏處石泉,名錫杖泉」句分析,可見當時錫杖泉已在寺的最後,即今位置。 那麼說明至遲在明代,國清寺已移至今址。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國清寺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 20世紀60年代末「文革」的動盪時期,國清寺再次被毀。 1973年,周恩來下令敦促在1975年前完成國清寺修復,並撥款30萬元,同時從北京調運大量珍貴的佛像、法器到該寺。 '1984'重新復辦了天台宗佛學研究社(如今的天台山佛學院)。 2006年,國清寺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格局

國清寺為建於清早期的建築為官式建築,彌勒殿和雨花殿為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三聖殿、羅漢堂和禪堂是典型的南方廳堂建築,妙法堂、方丈樓和迎塔樓為中西合璧。 國清寺依山就勢,層層遞高,按四條南北軸線布列六百多間古建築,分為五條縱軸線,正中軸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還有放生池、鐘鼓樓、聚賢堂、方丈樓、三聖殿、妙法堂(上為藏經樓)伽藍殿、羅漢堂、文物室等,大雄寶殿正中設明代銅鑄釋迦牟尼坐像。 西軸線為安養堂、三聖殿、羅漢堂(文物室)、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東一軸線為聚賢堂(僧眾餐廳)、方丈樓、迎塔樓。東二軸線為里客堂、大徹堂和修竹軒。 像背壁後,有以觀音像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兩側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羅漢坐像。 山門外各建築物——隋塔、寒拾亭、「教觀總持」照壁,豐干橋、「隋代古剎」照壁和國清寺山門,它們順地勢安排,沒有一個相互平行,也沒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處,卻顯得和諧協調。 一進朝東的山門轉入正中甬道,甬道兩旁是僅高1.7米的黃色矮牆,矮牆後面是茂密的竹林。 構成一個擁有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7.3萬平方米、8000餘間房屋的古建築群

主要建築

塔碑 國清寺主建築群後的小山坡上,在蒼鬱的松林中有一座重檐挑角、方石鋪地的碑亭。 亭額上寫着「法乳千秋」四個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着三座長方形的石碑。 正中的豐碑為「天台智者大師贊仰頌碑」,碑座高0.86米、寬0.86米、長1.86米、碑身高2.6米、寬1.26米、厚0.11米。長篇碑文和詩讚頌佛教天台宗創造人智者大師。 右連的豐碑為「行滿座主贈別最澄大師詩碑」。 豐碑稍低於智者豐碑。左邊的一座豐碑是「最澄大師天台得法靈跡碑」,這座碑的大小與行滿碑大小相同。 三座豐碑的背面,有日本山田是諦1982年5月寫的敬白,長篇日文銘記了高祖先德,祈念中日兩國永遠親善友好的虔誠心意。在「法乳千秋」碑亭左方,有一口圍着石欄的古泉,上刻「錫杖泉」三字,相傳宋僧普明坐禪於此,因寺內取水不便,遂以錫杖頓地曰:「此處當有泉!」即有泉水湧出,故名

'隋梅 國清寺有隋梅一株,在大雄寶殿右側,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頂大師手植據考證,隋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內三株最古老的梅樹之一。 關於它的傳說,現代詩人鄧拓寫給隋梅的《題梅》詩最為傳神:剪取東風第一枝,半簾疏影坐題詩。不須脂粉綠顏色,最憶天台相見時。

隋塔 隋塔位於天台城關鎮東北6里。 隋開皇十八年,晉王楊廣為報智者大師菩薩戒而建造的報恩塔。 唐會昌法難受損,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殘高59.4米,邊長4.6米,六面九級,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 系空心樓閣式磚木結構,因遭火焚毀飛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 後人對塔基進行了加固,四周鋪築了台階,已予整修一新,已列為省級文保單位。 隋塔建造別致,除磚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頂上沒有通常的尖形塔頭,站在塔內,切可直接仰見藍天。

方丈樓 方丈樓在國清寺建築群東部的中心位置上,是一座兩層七開間房子,前有「聚賢堂」(齋堂——僧眾用餐的地方),後有迎塔樓(寺中賓館)。 樓前有一個方石鋪地的院子。 方丈樓正中直條排列着三張八仙桌,兩旁各有三排茶几木椅方凳,條桌上方掛有「弘闡天台宗」的大紅底金字匾額,額下排有名畫家邵宇、王子舞寫的智者大師水墨畫像。 旁邊掛有幾幅名人字畫,這是國清寺接待中外來賓的地方。

觀音殿 與錫杖泉相鄰處,新建有重檐歇山,斗拱翹角的觀音殿,雄踞於大雄寶殿之後上方,觀音殿長約15米,寬12米,殿內正中供奉着千手千眼觀音木雕貼金像一尊,兩旁或立或坐着觀音的三十二化身。 此殿為美國洛杉磯天台山國清寺護法會夏荊山、楊茂慈先生、吳梅影女士等捐資十五萬元建成。1983年10月29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大典和法會。

報恩塔 報恩塔是觀音殿西鄰,建於1985年9月,高約3米,塔頂為黃銅寶頂,紫銅瓦蓋成,在陽光下熠熠發光,塔體為錄岩。 呈四方形,正前方為日本文「南無妙法蓮華經(日蓮)」碑名, 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經文。 台基也為錄岩鋪成。 這座經幢是日本蓮宗信徒捐贈1000萬日元建造的寶塔建立在天台山國清寺的理由是,天台山是傳教大師(日僧最澄大師)曾經留學過的最興盛的靈址,日蓮僧人非常敬仰天台大師(智者大師),而且堅信作為正法的法華經的源流是天台國清寺,以表「知恩報恩」的深意。

七佛塔 七佛塔,在寒拾亭前,俗稱「七支塔」,也稱迎賓塔,是為紀念「過去七佛」而建,他們分別是: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因為是祭祀過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門前。 建於隋唐時的七佛塔已不存在,1973年在舊址上重建七佛塔,我們看到的七佛塔只有30多年的歷史。 新建的七佛塔旁也沒有任何的文字說明。 新七佛塔與舊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區別在於新塔為實心,而舊塔是鏤空的。七佛塔的上方,可以看到「一行禪師墓」

雨花殿 出門神殿,即見鍾、鼓兩樓中間又一座殿堂, 常匾上書「雨花殿」三字。 此名在別的佛寺中難得見到。 相傳是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曾在此講述《妙法蓮花經》,其精誠所至,感動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故得此名。 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 印度古神話傳說中的「四天」指的是東、南、西、北四方,並說每一方都有一神堂管着,所以尊他們為「王」。 「四大天王」亦稱「四天神」或「四大金剛」所以一般寺廟中稱此殿為「金剛殿」或「天王殿」。

妙法堂 大雄寶殿左側妙法堂,這是一座兩層樓五開間的精舍。 堂前芭蕉茂盛,玉桂常青,環境十分清幽。 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開敞明淨,閣的周轉排列着百隻木箱,珍藏着《妙法蓮華經》《大藏經》等經籍。樓下為「台宗講席」,是弘揚天台宗教義的場所。 其布置正中為精雕細刻的講座,座後掛有阿彌陀佛水墨畫像,座前擺有香案蒲團。 講座兩邊分列着幾十張長條桌。 每當講經時,主講法師高踞台上,兩邊講座上坐落了老少僧眾和男女信徒。 妙法堂左近有羅漢堂,現闢為文物室。1975年文物室整修開放,集中展出了佛教天台宗的歷代祖師造影,天台宗主要經典著作,國清寺與日本佛教界友好交往等方面的文物。 智者大師遺物衣缽及欽賜龍衣、造型精美的欽賜銀亭、白玉臥佛、明萬曆銅鏡。 還有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高僧最澄入唐求法時的「度牒」(護照),上有台州刺史的指示。 1979年國清寺方丈唯覺隨中國佛教代表團去日本訪問,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的歡迎,方丈將從日本帶回的文物、紀念品也在此展出。日本朋友來天台山訪問一年四季不斷,並留下了「風月同天永,萬古結深緣」等字畫,及法器、文物。

文物古蹟

國清寺在佛教發展史和中外關係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書、佛像和法器等珍貴文物。 國清寺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剎。 孟浩然、李白、賈島、皮日休、陸龜蒙、杜荀鶴、洪适、郭沫若、鄧拓、趙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墨寶。 寺內有中國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頂大師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鬱鬱蔥蔥。 紀念唐代著名詩僧寒山、拾得、豐乾的「三賢堂」重13噸的明代釋迦牟尼青銅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羅漢王羲之、柳公權、黃庭堅、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跡,寺外有紀念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為編制《大衍曆》至國清寺求算學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禪師之塔」等。 更主要的是陳隋之際,智者大師(538-597年)在天台山創立了中國漢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 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到天台山國清寺學習天台宗義理,回國後在京都比睿山創立了佛教天台宗。 該宗教徒尊國清寺祖庭,時時來華參謁,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11世紀,高麗僧人義天至國清寺求法,又將天台宗傳入朝鮮半島。    [1]

參考文獻

  1. 浙江國清寺,知乎 - zhuanlan.zhihu.com/p... - 201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