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濟南史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濟南史話》,張華松 編,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視專業學術出版為立社之本,出版業務幾乎覆蓋人文社會科學[1]研究所有門類,出版書籍以皮書、列國志、學術集刊與期刊、大型古籍文獻為主線。在社會學、史學、國別區域研究、馬克思主義[2]研究等學科與研究領域有着優良的出版傳統,同時,社科文獻與國內多所知名高校與科研機構形成了學術資源共建機制,引領各學科出版齊頭並進。

內容簡介

濟南歷史綿遠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是國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史話》分七章,言簡意賅,從市情概覽,建制沿革,歷史風雲,名士風采,地方文化,景觀名勝,現代風貌,全方位地介紹了濟南的歷史、文化、風俗人情,是了解濟南歷史的百科式小書。

前言/序言

在全體編撰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濟南史話》得以正式出版。作為大型系列叢書《中國史話》的組成部分,本書的面世,是社會科學服務泉城文化建設的一項新成果,標誌着我市在弘揚傳承區域歷史文化方面又取得了新進展。作為該書的編委會主任,我感到十分欣慰。

我市作為全國重要地市行政區劃之一,能入選這項「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值得驕傲和自豪。濟南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若以城子崖龍山文化古城算起,至今約有4600年的建城史。這裡不僅有甲天下的眾多湧泉,而且人文薈萃,歷史遺存眾多。《濟南史話》的出版,一方面,為我市對外宣傳和推介提供了一扇窗口,有助於提高濟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它為社會各界及廣大市民在較短時間內儘可能多地了解和把握我市的歷史文化發展概況,尤其對於我市青少年朋友從小養成「知我歷史,愛我泉城」的觀念,極有裨益。可以說,通過弘揚傳承我市歷史文化,將其與我市正在開展的其他文化工作同頻共振,必將積極推進「天下泉城」品牌的打造和「文化強市」戰略的實施。從這個角度看,《濟南史話》的編撰出版,功不僅在當下更惠及長遠!

按照出版要求,本書成書約10萬字。用如此短的篇幅把濟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囊括進去,對編寫者來講是一個不小的考驗。高興的是,經過編委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在緊密結合濟南實際,並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基礎上,我們最終確定了本書的章節布局及撰寫風格。全書共包括古史溯源、歷史風雲、名士風采、地方文化、景觀名勝及現代風貌六個章節。在寫作風格上,我們在尊重客觀史實的同時堅持深入淺出,充分體現「史話」的知識性、可讀性,以期在儘量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口味和閱讀習慣的同時,充分體現出濟南所特有的歷史文化。至於效果如何,尤其是能否使廣大讀者朋友們滿意,我們惴惴然等您提出寶貴意見。

值本書付梓之際,作此贅語附上,權且為序。

中共濟南市委副書記 雷 傑

前  言

濟南是山東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也是國家批准的副省級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現轄歷下、市中、槐蔭、天橋、歷城、長清六區和平陰、商河、濟陽三縣及章丘市。全市總面積8177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末,城市建成區(市內六區)面積36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5萬人,戶籍總人口609.2萬人。

濟南區位優勢明顯,自然環境獨特。它南依泰山,北跨黃河,位於魯中山地與魯北平原的過渡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可分為三帶:南部為山地丘陵帶,中部為山前平原帶,北部為沖積平原帶。

在「五嶽之尊」的泰山主峰玉皇頂的北側,有一道東西綿延200餘里的長嶺,由於這道長嶺是泰山地區的南北分水嶺,故名分流嶺;又因為古代齊國在嶺上修建了中國最早的一道長城,故又名長城嶺。長城嶺現如今是濟南與泰安、萊蕪的分界山。

濟南的山無不分於長城嶺,呈扇形向北偏西方向延伸,高度逐漸降低,最後變成山前平原上一個個孤立的小山丘,其中尤以環繞濟南古城的「齊煙九點」最為典型。

濟南南部山區的深澗大谷,隨山脈走勢,一般也呈東南—西北方向。泉溪匯流,形成幾條較大的河流,自西而東主要有:平陰境內的狼溪河(古稱「狼溪」或「龍溪」)、平陰河(古稱「錦水」),長清境內的南大沙河(古稱「賓溪谷水」)、北大沙河(古稱「中川水」),長清與槐蔭交界一帶的玉符河(古稱「玉水」),發源於濟南城區內外眾泉之水的濼水、歷水,歷城與章丘接壤一帶的巨野河(古名「巨合水」或「巨冶水」),章丘境內的繡江河(古名「百脈水」)、獺河(或稱「漯河」,古名「楊緒溝水」)。這些河流最後或者注入黃河,或者注入小清河。

黃河、小清河以及濟陽、商河之間的徒駭河,是今日濟南地區的三大水系,然而在古代卻並非如此。

上古時代,濟南三大水系自南向北依次是濟水、漯水和滳水,這三條河流的歷史地位都很高,尤其是濟水,與河水(黃河)、淮水(淮河)、江水(長江)並稱「四瀆」,更是一條偉大的文化名川。她在濟南境內的故道,大致就是現今歷城以西的黃河和以東的小清河。「濟南」,顧名思義,因地處濟水之南而得名。

魏晉以後,河南境內的濟水河道已經湮沒斷流,魯西湖區(巨野澤等)成為濟水穩定的源頭,濟水始有「清河」之名。北宋熙寧年間,黃河在澶州決口,黃河水湧入清河,致使清河在歷城東北改道,而循漯水故道入海。宋金之交,偽齊皇帝劉豫從歷城以東挑挖濟水故道以通漕運,是為小清河,而取道漯水故道入海的清河始稱大清河。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奪占大清河河道,濟水從此徹底消失。

濟水是古代濟南地區的第一地理界標。濟水以北是遼闊無垠的華北平原,濟水以南是一塊塊面積大小不等的山前平原,發源於泰山山地的大小河流無不是濟水的支流。在山前平原上,尤其是在各條支流與濟水的交匯處,或者二級支流與濟水支流的交匯處,往往分布着一些天然的高地或台地,水陸交通便利,水源充沛,物產富饒,故而是濟南歷史文化的主要生長點和增長點,從史前開始,大型聚落和城邑一般就坐落於此。

濟水河道深闊,水清流緩,她是濟南的母親河,濟南近萬年波瀾壯闊的文化長卷正是在濟水(包括大小清河)流域展開的。

濟南地勢南高北低,地質構造又十分特殊,由此在山前平原或山澗谷地,發地皆是清泉,而且一般是成組成群地出露,僅在濟南古城內外就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名泉百有餘處,號稱「七十二泉」。其他如章丘百脈泉泉群、歷城白泉泉群、長清袈裟泉泉群、平陰洪範池泉群,亦皆蔚為奇觀,聞名遐邇。正因湧泉星羅棋布,濟南故有「泉城」之雅號。

在山前平原上,尤其是古濟水及其支流附近,自古就有眾多的湖泊,如湄湖、美里湖、洋涓湖、鵲山湖、大明湖、張馬湖、遙牆濼、白雲湖、芽莊湖、滸山濼等,宛有江南之勝,所以早在北宋的時候,濟南就有「水鄉」之譽。

濟南饒山水之勝,「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濟南的山,清秀中多了一份沉雄;濟南的水,瀟灑中多了一份厚重。濟南的山水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濟南的文化個性和民風民俗。

濟南物產富饒,南部山區盛產木材、木炭、桑麻、藥材、乾鮮果品以及多種美石,北部湖泊沼澤盛產魚蝦菱藕之屬。至於遼闊的平原,土壤肥沃,灌溉方便,自古就是物阜民豐之地。濟南的山前坡地和山前平原蘊藏着豐富的高嶺土、耐火土、煤炭、鐵礦石等礦產,這些礦產在古代社會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資源。

濟南市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氣候特徵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雨量充沛。然而在古代由於生態環境良好,那時濟南的氣候最是溫濕宜人,誠如金元之際詩人元好問吟詠濟南風物時所云:「毒熱非山陽,卑濕無江南。承平十萬戶,他州隔仙凡。」濟南既沒有山陽(今河南修武一帶,魏晉之際「竹林七賢」的聚會之地)那般毒熱,又不似江南那般卑濕,真可謂是人間之仙境。

對於濟南歷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來說,區位優勢與自然環境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橫向看,濟南地處中原內陸與山東半島的過渡帶上,遠古以來的濟水、漯水,中古以來的大、小清河和黃河,以及濟水與泰山山地之間狹長的濟右走廊,都是溝通東西水陸交通的大動脈。縱向看,濟南地處華北與華東的接合部上,是南北交通的咽喉重地,縱貫泰山西側的張夏谷地(地質學上稱作「張夏地塹」),歷來都是南北往來的通衢要道。元代,大運河「棄弓走弦」,改從魯西經過,大、小清河與大運河實現聯運,向東直通大海。20世紀初,膠濟鐵路、津浦鐵路相繼開通,濟南更成為北上京津、南下滬寧、東連膠萊的交通樞紐。

區位優勢決定了濟南自古就是水陸通達、舟車輻輳之地,這對於濟南文化的發展和文化特質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