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洪州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洪州窯位於今江西省豐城市(隋唐時屬洪州),始燒於東漢晚期,盛於兩晉至中唐,終於唐末,是唐代六大名窯之一,是中國青瓷的最早發源地之一。

歷史

洪州窯始燒於東漢晚期,盛於兩晉至中唐,終於唐末。洪州窯自五代窯火熄滅後,逐漸泯滅不聞。古代文獻中對洪州窯的記載極少,最重要的記載見唐代陸羽的《茶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後世文獻也多依據《茶經》。近代學者或認為洪州窯在南昌(吳仁敬、辛安潮《中國陶瓷史》),或認為洪州窯即後世的景德鎮窯(《景德鎮陶瓷史稿》),以及其它多種說法,但無一能得到證實。

1977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豐城縣曲江鎮羅湖村一帶發現古代窯址群,時代為西晉到隋唐時期。1979年江西省歷史博物館對該處窯址首次發掘,發現了唐代龍窯3座,出土了大量窯具和各類青瓷器。初步確定該窯址群即洪州窯。1992年至1996年間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豐城市博物館聯合對豐城的多處古窯址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2002年又對新發現的窯址進行了發掘。這些發掘成果證實這些古窯址是一個相連的整體,即歷史上著名的洪州窯。1994年洪州窯遺址被評為199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窯址分布

洪州窯遺址分布在豐城市的中北部,南至河洲街道羅坊窯址,北至同田鄉麥園、龍霧洲窯址,東至曲江鎮郭橋缺口城,西至尚莊街道黃金城窯址,地跨贛江兩岸,在6個鄉鎮、19個自然村共發現29處古窯址,其中羅湖寺前中心窯區寬約1千米。

主要特點

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唐陸羽《茶經》:「越州上,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皆)不宜茶。」經過多次考古發掘就所出土的茶具而言,洪州窯各類青瓷杯有敞口、斂口、外卷唇之分,有鼓腹、削腹、折腹之別,底腹交接處旋削螺旋紋,或假圈足或玉璧形底等多種形制,紋飾有重圈紋、重圈環點紋、重圈環水波紋、雙層重圈間弦紋、蓖點紋、梅花和聯珠紋等多種。其中的把手摺腹杯和雙層重圈紋折腹杯,紋樣新穎,造型雅致,胎質細膩,釉色瑩潤,用以盛茶,茶汁清澈。其盞托呈盤狀,淺腹,璧形底,盤心塑有圓凸圈,用以承托茶杯,製作精良,設計考究。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曾為洪州窯鳴不平:「陸羽以瓷色為主要標準,只能算是飲茶人的一種偏見。[2]

視頻

洪州窯 相關視頻

薪火相傳-洪州窯
洪州窯青瓷VR移動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