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是宋代文學家晁補之的詞作。這是一首賞月詞,上闋以雄厚的筆力勾勒出一個青煙繚繞、明鏡高懸的壯闊中秋月夜景致;下闋採用由高到低、由遠及近的順序描繪屋舍的景象。全詞緊緊圍繞月色、月景,極盡鋪排能事,首尾圓合,結構嚴謹,境界闊大,詞氣雄放。

作品原文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⑴

青煙冪處⑵,碧海飛金鏡。永夜閒階臥桂影⑶。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螿⑷,神京遠⑸,惟有藍橋路近⑹。

水晶簾不下,雲母屏開⑺,冷浸佳人淡脂粉⑻。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⑼。更攜取胡床上南樓⑽,看玉做人間,素鞦韆傾。[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洞仙歌: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樂章集》兼入「中呂」「仙呂」「般涉」三調,句逗亦參差不一。晁補之此詞為變格,前片第二句作上二、下三句法,後片第四句加襯字。泗州:今安徽省泗縣。

⑵冪(mì):煙霧瀰漫貌。

⑶永:長,兼指時間或空間。

⑷寒螿(jiāng):即寒蟬,體小,秋出而鳴。

⑸神京:指北宋京城汴梁。

⑹藍橋:謂秀才裴航於藍橋會仙女雲英事。唐裴鉶《傳奇·裴航》云:長慶中,有秀才裴航,行於湘漢。同行樊夫人,國色天姿,航欲求之,夫人與詩曰:「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雲英。藍橋便是神仙宮,何必崎嶇上玉清。」後經藍橋驛側近,因渴甚,遂下道求漿而飲,會雲英,以玉杵臼為禮,結為連理。方知雲英為仙女、樊夫人則雲英之姐也。藍橋,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藍溪之上,故名。

⑺雲母屏:雲母為花崗岩主要成分,可作屏風,艷麗光澤。

⑻佳人:這裡指席間的女性。

⑼流霞:本天上雲霞,語意雙關,借指美酒。《太平廣記》引《抱朴子·須曼卿》曰:蒲坂有須曼卿者曰:「在山中三年精思,有仙人來迎我,乘龍升天。龍行甚疾,頭昂尾低,令人在上危怖。及到天上,先過紫府,金床玉幾,晃晃昱昱,真貴處也。仙人以流霞一杯飲我,輒不饑渴。忽然思家,天帝前謁拜失儀,見斥來還。令更自修責,乃可更往。昔淮南王劉安,升天見上帝,而箕坐大言,自稱寡人,遂見謫,守天廁三年。吾何人哉?」河東因號曼卿為「斥仙人」。 ⑽胡床:古代一種輕便坐具,可以摺疊。

白話譯文

青色的煙雲,遮住了月影,從碧海般的晴空里飛出一輪金燦燦的明鏡。長夜的空階上臥着掛樹的斜影。夜露漸涼之時,多少秋蟬零亂地嗓鳴。思念京都路遠,論路近唯有月宮仙境。

高卷水晶簾兒,展開雲母屏風,美人的淡淡脂粉浸潤了夜月的清冷。待我許多月色澄輝,傾入金樽,直到拂曉連同流霞全都傾盡。再攜帶一張胡床登上南樓,看白玉鋪成的人間,領略素白澄潔的千頃清秋。

創作背景

晁補之久經貶黜之後於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被重新起用為泗州守,赴任不久便齎資志以沒。《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是中秋時節詞人在官舍中由眼前景致聯想到自身際遇時感慨而作。此詞向來被認為是晁補之的絕筆。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通篇都寫賞月。上片開頭寫詞人仰望浩月初升情景。首二句化用李白詩中「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句意,「青煙」指遮蔽月光的雲影。夜空像茫茫碧海,無邊無際;一輪明月穿過雲層,像一面金鏡飛上碧空,金色的光輝照亮了天上人間。「飛」字寫乍見月之突然升起,使人感到似是何處飛來,充滿驚異欣喜之情。「永夜」三句,通過永夜、閒階、涼露、寒蟬等物象,極寫月夜的靜寂清冷,描繪出一幅充滿涼意的,悠長寂寞的中秋月夜圖,烘托出詞人的孤寂心境和萬千感慨,流露出詞人對美好月色的珍惜眷戀。[2]

以下兩句,寫因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詞中引用,以藍橋神仙窟代指蟾宮月窟。這兩句意思是說,京城邈遠難至,倒是這一輪明月,與人為伴,對人更加親近。作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曾三次任京官,後面兩次都是因牽連黨爭而去職,被貶外郡;作此詞前不久詞人雖得脫出黨籍,起任泗州知州,但朝中已無知音。「神京遠」的「遠」,主要是從政治的含意說的。

上面這幾句讚美眷戀中透出了幾分淒清。這時作者已五十八歲,前次去官回家,就已修葺歸來園隱居,自號「歸來子」,忘情仕進,此詞對仕途坎坷,也僅微露悵恨而已,全詞的主調,仍然是曠達豪放的。兩句明白點出孤寂心情,意脈緊接上文,而揚景則由環境景物轉到望月抒懷。

下片轉寫室內宴飲賞月。捲簾、開屏,都是為使月光遍滿,為下文「付與金尊」預作地步,表現了對明月的極端愛悅。「淡脂粉」的「淡」字也與月光極協調。水晶做成的帘子高高捲起,雲母屏風已經打開,明月的冷光照入室內,宛如浸潤着佳人的淡淡脂粉。筵上的人頻頻舉懷,飲酒賞月,似乎要把明月的清輝全部納入金尊之中,待天曉時同着流霞,一道飲盡。

這裡把月下筵面的高雅素美,賞月興致的無比濃厚,都寫到極致。月光本來無形。作者卻賦予它形體,要把它「付與金尊」,真奇思妙想也。天曉時分,月尚未落,朝霞已生;將二者同時傾盡,意思是說賞月飲酒,打算直到月落霞消方罷。

結尾寫登樓賞月,由室內轉到室外。夜更深,月更明,雖然夜深露冷,作者賞月的興致不但沒有衰減,反而更加豪壯。這時他想起《世說新語·容止》記載的一個故事:晉庾亮武昌,嘗秋夜與諸佐吏殷浩之徒南樓賞月,據胡床詠謔。詞人覺得庭中賞月不能盡興,所以要像庾亮那樣登上南樓,去觀賞那月光下如白玉做成的人間世界,去領略那無邊無際素白澄澈的清秋氣象。古代五行說以秋配金,其色白,故稱秋天為素秋。用「玉做人間」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可謂奇想自外飛來。它既寫月色,也暗含希望人間消除黑暗和污濁,像如玉的明月一般美好之意。「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作豪放之語,兩句包舉八荒,麗而且壯,使通篇為之增色。

全詞從天上到人間,又從人間到天上,天上人間渾然一體,境界闊大,想象豐富,詞氣雄放,與東坡詞頗有相似之處。全詞以月起,以月結,首尾呼應,渾然天成。篇中明寫、暗寫相結合,將月之色、光、形、神,人對月之憐愛迷戀,寫得極為生動入微。晁補之很注意詞的造境,這首詞境界壯闊,鋪張揚厲,有一瀉千里的雄豪氣勢,展現了詞人的坦蕩之懷、磊落之氣。

名家評價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苕溪漁隱曰:「凡作詩詞,要當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如晁無咎作中秋《洞仙歌》辭,其首雲『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水夜閒階臥桂影。』固已佳矣。其後云:『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樽,投曉共、流霞傾盡。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若此,可謂善救首救尾者也。

毛晉《晁氏琴趣外篇》跋:無咎雖遊戲小詞,不作綺艷語,殆因法秀禪師諄諄戒山谷老人,不敢以筆墨勸淫耶?大觀四年(1110)卒於泗州官舍。自畫山水留春堂大屏上,題云:「胸中正可吞雲夢,盞底何妨對聖賢?有意清秋入衡霍,為君無盡寫江天。」又詠《洞仙歌》一闋,遂絕筆。

李攀龍《草堂詩餘雋》:此詞前後照應,如織錦然,真天孫手也。

黃蘇《蓼園詞選》:前闋從無月看到有月,次闋從有月看到月滿人間,層次井井。而詞致奇傑,各段俱有新警語,自覺冰魂玉魄,氣象萬千,興乃不淺。

作者簡介

晁補之(1053—1110),北宋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曾任禮部郎中、國史編修官、知河中府等職。十餘歲即受蘇軾讚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散文流暢,其論政、論史之作,比較注重「事功」,主張以武力收復幽薊十六州。工詩詞。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3]

參考文獻

  1.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古詩文網
  2.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百度漢語網
  3. [夏征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