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洛河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洛河鄉玉溪市紅塔區兩個彝族鄉之一,位於北緯24°13′15″~24°25′40″,東徑102°17′38″~102°26′20″之間,地處區境的西南部,與區境東北部的小石橋彝族鄉遙遙相望。西北與昆明晉寧縣相連,東北與春和鎮、東側與大營街相毗鄰,西南側與峨山彝族自治縣接壤。全鄉南北長22.5公里,北部寬15公里,中部寬6.1公里,南部寬7.5公里,呈北寬南窄,中部腰細的倒葫蘆形狀,總面積170.61平方千米。[1]

中文名稱:洛河鄉

外文名稱:Luohe township

別 名:洛河

行政區類別:鄉

所屬地區:中國雲南

下轄地區:玉溪市紅塔區境西部山區

政府駐地:玉溪市紅塔區

電話區號:0877

郵政區碼:653104

地理位置:玉溪市紅塔區境西部山區

面 積:170.61平方千米

人 口:10157人(2017年)

方 言:西南官話

氣候條件:高原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香格里拉西雙版納麗江古城

機 場:昆明長水國際機場

火車站:玉溪火車站

車牌代碼:雲F

地理環境

洛河鄉地處低緯度高原,海拔高低懸殊,境內高山峽谷相間,最高海拔高魯山2614.1米,最低海拔矣讀可1566米。海拔1800米以下地區的年平均氣溫15—16℃。海拔2200米以上的地區年平均氣溫11—12℃。

洛河鄉政府駐大洛河村,距玉溪市中心城區——州城約19公里。全鄉共有農戶2455戶,其中:住磚(鋼)混結構房屋的有606戶;住土木結構房屋的農戶有1797戶。年平均氣溫18.99℃。

位於玉溪中心城區西部,高魯山是洛河鄉最高峰。歷史上這是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道,山野里,古驛道的馬蹄印清晰可見,一直通往峨山縣。徒步進入那野杜鵑花盛開的幽靜山間,與高魯山一起歡騰,和彝家美酒稱兄道弟,在哈尼風情里沉醉,在「騾馬大地」上感嘆世事的滄桑。

自然資源

氣候

洛河鄉為中亞熱帶半濕潤冷冬高原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四季如春。2005年平均氣溫16.7℃,極端最高氣溫31.9℃(5月28日),極端最低氣溫0.5℃(3月5日)。全年日照時數為1947.5小時,日照率為44%。霜降從2004年11月27日始至2005年2月26日止,共93天;全年降雨170天,降水量814.3毫米。

礦產資源

洛河鄉的礦產資源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均居玉溪市之首,初步探明,僅鐵礦儲量就約在4800萬噸以上,其他如鐵錳礦、鉛鋅礦等儲量均各在100萬和10萬噸以上。如今礦產業已成為洛河鄉的一大支柱產業。

人口民族

境內居住着彝、哈尼、漢等民族。2009年,總人口為9560人,其中:彝族8635人,占90.32%;哈尼族301人,占3.15%;漢族616人,占6.44%,其他少數民族8人。全鄉99.2%均為農業人口。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10157人。全鄉轄洛河、把者岱、跨喜、法沖、雙龍5個行政村,31個自然村(村民小組)。

文化歷史

紅塔區歷史悠久,開發較早。先秦時屬古滇國地。漢武帝元豐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俞元縣。蜀漢時為建寧郡俞元縣地,兩晉時為晉寧郡俞元縣地。隋時置寧州總管府西爨地。唐貞觀年間置求州,紅塔區即為所屬。玄宗時,雲南為南詔控制。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南詔以澄江為河陽郡,郡下轄溫富州。

石標和佑啟後人碑

在乾溝村,是清朝時代遺留下來的,現在保護完好;《祭龍石闕》位於連山坡西南方,為房屋式樣,石闕正面書寫「審汞水長」,左右兩側刻有對聯。內聯:「鼎建准新報大功,月流不息施甘澤」,兩則聯為:「有感威靈千古鎮,無邊光景一時新」……。這一切,都等你來探索發現!

李氏碑記

洛河鄉、法沖村公所房後,現存李氏碑記一快,乃道光丁酉(公元1837年)拔貢、丙午(公元1846年)舉人、署宜良縣教諭陳全書撰,碑記中對李集庵及其修建法沖大溝作了如下敘述:「公諱九成字集庵,乾隆乙亥(公元1755年)恩科舉人,定遠縣教諭。白幼苦志力學,甫童試,即冠軍,繼又屢列前矛,廩給上庠,名登賢書。甲辰(公元1784年)春闈,房師吳公首薦,因滇省僅得一名,限於額」而未果。「於是無復遠志,退而友教四方,掌文明書院凡七年,掌鄰封書院凡三年,其設帳於棋陽、河邑間者更有年,桃李之盛,成就之多,無以加焉!公以此自樂。屢遇大挑,俱不赴。丁卯(公元1807年,是為清嘉慶十二年)春,奉文截取,時太尊人年已八十有七,呈請留養,不肯遠遊……公復淡然曰:『吾家世守清風,仍就教職可也。』隨選定遠,六年秩滿,恭逢恩詔,以長子教授職晉封文林郎,公遂改組歸里。溯厥宅里,世居河西縣北門,因不喜近市,約同邑之葛君、向君卜居於新興法沖。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風明月,回出塵囂,綠繞青來,可怡心性。唯山多水乏,地廣民貧,公首倡葛、向二君相度山勢,鑿石開溝,穿山越嶺十餘里,以導泉源,費金數千兩。而田之灌溉,地可耕種,邑人咸賴,至今樂稱道之。……公元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三十日卯時,終於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九月二十九日戌時,享壽八十有六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