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之愛(王世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洋芋之愛是中國當代作家王世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洋芋之愛
不知道從何時起,外地人把陝北和甘肅、寧夏種植洋芋的地區稱為「三蛋」地區,即洋芋蛋、驢糞蛋、紅臉蛋,似乎給洋芋賦予不雅之名。以致這個地方的群眾,最怕聽別人講自己是「三蛋」,特別是大姑娘、小媳婦。
說心裡話,我對此調侃一笑而過,從食用的角度講,這些地區的人們對洋芋鍾愛有加,我亦如此。就陝北而言,小孩從會吃飯開始就吃洋芋。蒸的吃,煮的吃,燒的吃,以及炸、炒、燉、煨、燜、烤等烹飪28法基本都可製作出美味菜餚。不只如此,小時候常常看着母親把蒸熟的洋芋與白面摻和,做成饃、餅、擦擦、丸子等等,用洋芋澱粉做成粉條,調劑食品的花樣,更重要的是增加了食物的數量。
野外燒烤洋芋趣味無窮。秋天,生產隊的牧羊人,經批准常常以燒洋芋代替午餐,小夥伴們看見裊裊升起的青煙,結伴前往,幫着拾柴燒火,把沙子燒熱抱開,放入洋芋,用熱沙覆蓋,再加些柴火烘烤,提高沙子的溫度,不長時間熱騰騰的洋芋便可食用。有時候,小夥伴們偷偷的在野外放火燒洋芋吃,被大人發現後挨揍受罵,至今記憶猶新。
困難時期,戰爭年代,羊芋對人類貢獻卓著。至今我還記得,老家的婦女們在早上和中午做熟飯後,就在灶膛內燒一個洋芋,作為斷奶孩子半晌的乾糧;孩子餓哭了,媽媽會說:別哭,我給你燒洋芋吃; 抗美援朝戰爭中,洋芋成為將士的救命之食,傷員每天才能供給二個燒洋芋。
不僅國人喜愛洋芋,一度時期,前蘇聯的人們也為「土豆加牛肉」的美食而自豪。上世紀六十年代,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訪問匈牙利時,曾在一次演說中說,「福利共產主義」是「一盤土豆燒牛肉的好菜」。之後,一代偉人革命情懷與詞情迸發,在《念奴嬌·鳥兒問答》一詞中諷刺之:「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
陝北的土壤適合種植洋芋。從我記事起,生產隊大面積種植洋芋,而且在秋收分配糧食時,每3斤洋芋頂1斤主糧。我家的自留地也種植洋芋。影響最深而且比較煩惱的是,給自留地的洋芋施肥,當年化肥少,遇到下雨天,母親就率領我們先一棵棵的在洋芋苗附近挖出小坑,然後把廁所的大便用桶盛上,一勺一勺的倒入小坑內,之後用土覆蓋,母親謂之「奶洋芋」。小孩子嫌臭氣熏天,母親就說:「不要怕臭,不臭吃不上香」既普通又富有哲理的話教育引導我們。
雨淅淅瀝瀝地飄灑,雨點敲打着洋芋葉子,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好像鼓點一樣演奏出美妙的旋律。雨水順着母親的脖頸流濕衣服,她全然不顧,毫無倦意,臉上始終洋溢着燦爛的笑容,似乎洋芋在沐雨微風中向她點頭致謝。
秋天,待其它農作物收完後,才開始挖洋芋。收回後,夜晚母親在馬燈的燈光下,按大、中、小、傷進行分類,挖掘中受傷的調出先吃,小的餵豬。大的和中的分開儲存在地窯中。母親把這項工作稱之為「剔洋芋」。
為便於儲藏洋芋,陝北農村從古至今,各家必備冬季儲藏洋芋的地窯:地面垂直下挖直經一米五左右、深兩米左右,再挖掘出窯洞,既防凍,又保濕。
冬季,儲藏在地窯中的洋芋,由於溫濕度條件適宜 ,不會發芽,進入「休眠期」。直至第二年的春天,隨着地面溫度地上升,「休眠期」已過,開始長出小芽。母親帶着我們幾個孩子,把洋芋從地窯中取出,把小芽及時摘除,經短暫涼曬後又重新儲藏在地窯中。母親告訴我們:要記住和學會給儲藏的洋芋「摘芽」,而且涼曬的時間不宜長,不然芽長長了,涼曬時間長了使洋芋皮發綠,吃了都會中毒。
在我的記憶中,大人們對孩子吃洋芋也有節約要求。為了減少浪費,吃蒸洋芋的時候,不讓剝皮,說皮也可吃,而且有營養;母親做菜時,為減少傷及洋芋肉,也不讓用洋芋刀削皮,而是把洋芋沾上水,放在石板上磨掉皮。陝北做菜,幾乎每天要用洋芋做原料,所以天天要磨洋芋皮,這也成了我放學回家必乾的活,也是心裡的最怕,常常埋怨母親。走上工作崗位,才真正理解了母親培養勤儉持家家風的良苦用心。
據考證,17世紀時,洋芋傳播到中國,距今三百多年的歷史。由于洋芋非常適合在糧食產量較低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當今,中國已是世界洋芋總產量最多的國家,年產近7500萬噸。
在舊中國,凡是物品、植物名稱帶「洋」字的都是舶來品,洋芋也不例外。但洋芋的別名甚多。
洋芋的正名為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稻穀和玉米。
「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谿縣志食貨》。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薯仔,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南方一些地區,因冬季種植,也叫「冬薯」。
洋芋在不同國度,名稱也不同,如美國稱愛爾蘭豆薯、俄羅斯稱荷蘭薯、法國稱地蘋果、德國稱地梨、意大利稱地豆、秘魯稱巴巴等。
洋芋在為人類服務的歷史進程中,不僅中國有不雅之名,在法國被誤名化更甚。
十八世紀中葉,歐洲大陸爆發了「七年戰爭」。普魯士軍隊在與法國軍隊的戰鬥中,俘虜了一名隨軍的法國藥劑師巴孟泰爾,被普魯士軍隊關在戰俘營中,靠着食用農民用於餵豬的洋芋賴以生存。之後他帶着洋芋種子回到法國,種植成功,幫助受災群眾度過饑荒,並廣泛推廣種植和食用洋芋。然而,很多人受吃洋芋會引發麻風病、梅毒、猝死和性狂熱的誤言影響,稱洋芋為「妖魔的蘋果」,予以抵制。有一個城市的市政府居然禁令種植。
其實,洋芋塊莖含有大量的澱粉,能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熱量,且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尤其是其維生素含量是所有糧食作物中最全的。
過去,洋芋皮的顏色以白、紅為主。隨着農業技術發展,我國對洋芋種植研究也走在世界前列,已培育出以紫色、紅色、黑色、黃色、七彩為主的彩色優質洋芋。彩色洋芋已作為特色食品開發。
在眾多品種中,黑紫色洋芋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而花青素具有抗衰老作用,使得黑紫色洋芋成為搶手的保健食物。
有一次,陪友人考察靖邊無人機試驗基地,同車的榆林市政協副主席兼發改委主任楊洋,介紹說榆林是陝西市級年產糧最多的市,同車人詫異,他說僅洋芋一項的產量就全省第一,大家釋然。近年,種植洋芋已成為榆林農業的重要產業,夏秋季節,當人們乘飛機在榆林機場降落前盤旋時,躍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洋芋地,以及自動滴水灌溉和施肥機在旋轉工作。榆林種植和收挖洋芋已經機械化,成片萬畝洋芋遍布縣區。
新時期,洋芋的花和莖已成為一種觀賞文化。榆林人農旅結合,打造洋芋文化旅遊,每年適時舉辦洋芋花節,展出彩色洋芋,吸引中外喜愛洋芋的遊客前來觀賞。
每到盛夏、初秋,炎陽下,潔白的、紫色的洋芋花,一簇簇,一叢叢,連成花的海洋,一望無際。人們徜徉在深入花海的阡陌間,蜜蜂忙碌,蝴蝶翩舞,空氣中瀰漫着濃郁的花香,沁人心脾。朵朵花兒在輕風的撫摸下,在片片綠葉襯托中,翻騰起一浪又一浪的燦爛身影,趣味非凡,養眼潤心,怡神悅志。陝北特有的藍天白雲,與艷麗的洋芋花,構成美麗的圖畫,不經意間闖入攝影師的鏡頭,遊客或許定框成為畫面中最美的風景。
洋芋花樸實無華,它不張揚笑臉,總是微低着頭,傲挺着金黃的蕊,低調的為塞北高原綻放出迷人的的色彩!有詩云:芳之盛,成花海,佳人嗅之陶;芳之霏,成花海,君子觀其美!
洋芋是陝北人的最愛,它既土又洋;既是救命之食,又有「洋芋」蛋的調侃之名;既是普通人家的食物,又是高檔飯店的美味,還是國宴佳肴;既是副食,又為世界糧農組織定為主糧,贏得大人小孩的共同青睞。如今,洋芋已成為榆林農業的名牌產品,個大質優,營養別樣,遠銷國內外。
洋芋愛人類,我更愛洋芋,勝過對山珍海味的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