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泊秦淮 - 唐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泊秦淮 - 唐詩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泊秦淮

作者;杜牧

文學體裁;唐詩

創作年代;晚唐

《泊秦淮》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1]

此詩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後半段抒發感慨,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全詩寓情於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錘鍊,藝術構思頗具匠心,寫景、抒情、敘事有機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作品原文

泊秦淮⑴

煙籠寒水月籠沙⑵,夜泊秦淮近酒家⑶。

商女不知亡國恨⑷,隔江猶唱後庭花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歷代均為繁華的游賞之地。

⑵煙:煙霧。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⑸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白話譯文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樹後庭花。

創作背景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兩岸歷來是達官貴人們享樂游宴的場所,「秦淮」也逐漸成為奢靡生活的代稱。詩人夜泊於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觸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泊秦淮》。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載於《全唐詩》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其鈞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麼柔和幽靜,而又隱含着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濛冷寂的氣氛又是那麼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詩中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麼處理,就很像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係。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於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後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里的邏輯關係是很強的。由於「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後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和「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像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絡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於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不禁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名家點評

《唐詩正聲》:吳逸一曰:國已亡矣,時靡靡之音深入人心,孤泊驟聞,自然興慨。

《批點唐詩正聲》:寫景命意俱妙,絕處怨體反言,與諸作異。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周云:亡國之音,自不堪聽,又當此景。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弼為用事體。何仲德為熔意體。

《唐詩繹》:首句寫景荒涼,已為「亡國恨」鈎魂攝魄。三四推原亡國之故,妙就現在所聞猶是亡國之音感嘆,索性用「不知」二字,將「亡國恨」三字掃空,文心幻曲。

《而庵說唐詩》:「煙籠寒水」,水色碧,故云「煙籠」。「月籠沙」,沙色白,故云「月籠」。下字極斟酌。夜泊秦淮、而與酒家相近,酒家臨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後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陳後主以此亡國,有恨於其內哉!杜牧之隔江聽去,有無限興亡之感,故作是詩。

《唐詩別裁》:絕唱。

《網師園唐詩箋》:後之詠秦淮者,更從何處措詞?

《詩法易簡錄》:首句寫秦淮夜景。次句點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後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託甚微。通首音節神韻,無不入妙,宜沈歸愚嘆為絕唱。

《唐詩箋要》:盱目刺懷,含毫不盡。「千里楓樹煙雨深,無朝無暮聽猿吟」,淒不過此。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王阮亭司寇刪定洪氏《唐人萬首絕句》,以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為壓卷,韙於前人之舉「蒲萄美酒」、「秦時明月」者矣。近沈歸愚宗伯亦效舉數首以續之。今按其所舉,惟杜牧「煙籠寒水」一首為角。

《唐絕詩鈔注略》:何焯云:發端一片亡國恨。王堯沖云:「近酒家」,歌聲所由來矣。

《詩式》:首句狀景起。煙、水色青,故「煙籠水」;月、沙色白,故「月籠沙」:此秦淮景色也。次句點「泊秦淮」。泊近酒家,為下商女唱曲之所從來處,已伏三句之根。三句變換,四句發之,謂杜牧聽隔江歌聲。知《玉樹後庭花》曲系陳後主亡國之音,足動興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詩境淺說續編》:《後庭》一曲,在當日瓊枝璧月之場,狎客傳箋,纖兒按拍,無愁之天子,何等繁榮!乃同此珠喉清唱,付與秦淮寒夜,商女重唱,可勝滄桑之感?……獨有孤舟行客,俯仰興亡,不堪重聽耳。

《唐人絕句精華》:首二句寫夜泊之景。三句非責商女,特借商女猶唱《後庭花》曲以嘆南朝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陳亡而結束,詩人用意自在責陳後主君臣輕盪,致召危亡也。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公元828年(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後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以七言絕句著稱。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全唐詩》收其詩八卷。

參考資料

1.泊秦淮 . 古詩文網 . [2017-8-9] 2.蘅塘退士 等 -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 北京 - 華文出版社 , 2009 . 86. 3.杜牧 . 古詩文網 . [2017-8-9]

相關視頻

唐詩2(9.泊秦淮)

參考資料

  1. 泊秦淮原文、翻譯及賞析_杜牧古詩 , 古詩文網,2021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