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南省測繪科學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測科新聞網 的圖片

河南省測繪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現有職工14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人,本專科生11人,具有高級職稱3人,中初級職稱[1]11人。

擁有數據庫服務器、計算機圖形工作站、掃描儀、數字化儀、大幅面彩色繪圖儀等,另有Arcinfo、Mapinfo、Geostar、Mapgis、Mapfriend、Geoscan等多種地理信息系統和數據採集軟件。主要從事地理信息系統應用技術研究和數據採集,一是為政府領導宏觀決策服務,研建了「綜合省情地理信息系統」和「防汛信息服務系統」,二是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面向社會開發各種專題地理信息系統和管理系統,製作多媒體光盤電子地圖,開展測繪工程項目技術設計與諮詢。

相關資訊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張繼賢院長訪問地理研究所

2014年2月16日星期日上午,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張繼賢院長、劉紀平副院長、國家測繪局國際科技合作司燕琴副司長及地理空間信息工程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一行8人,到河南地理研究所開展學術訪問。

在地理研究所馮德顯所長陪同下,張院長一行首先實地考察了河南省遙感與GIS重點實驗室,了解了實驗室的科研裝備和條件建設,詢問了開展的科研項目等。馮德顯所長就我所與中國測繪科學院科技合作,建設「中國測繪科學院地理國情監測研究中心中原分中心」的籌建情況,進行了匯報交流與溝通。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成立於1959年,隸屬於國家測繪局,是測繪行業最大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機構。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主要從事測繪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重點研究方向為:現代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空間信息決策支持信息系統。

2012年國家啟動「地理國情監測工程」。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測繪地理信息部門的重要職責,是測繪地理信息工作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的戰略選擇,是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的戰略方向。為做好地理國情監測的技術支撐與保障服務,推進地理國情普查工作的順利開展,2013年底,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正式批准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成立「地理國情監測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掛靠在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地理空間信息工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旨在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開展地理國情監測研究、推進地理國情監測技術發展等工作。

按照研究中心的發展定位,中心將作為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地理國情監測總體設計部的依託部門,承擔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地理國情監測總體設計組的工作,包括編制地理國情監測項目總體設計和技術設計方案等。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方向的科學研究工作,解決地理國情監測的核心技術問題,研究制定地理國情監測的工藝流程、標準規範和產品模式等,構建地理國情監測技術體系,保障地理國情監測工作順利開展等;研究中心還將與國內外相關院校和部門開展合作研究,解決地理國情監測項目建設過程中出現的重大技術問題等。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是全國規模較大、科研實力雄厚的地方科學所,從1958年成立以來,地理所面向中原地區資源環境緊約束條件下經濟社會快速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和重大需求,主要開展全球變化與區域環境演變、區域協調發展與城市化、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調控機制、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應用等地理學基礎性、公益性、前瞻性研究與科學觀測。在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區域發展研究與規劃、生態環境保護、數字環境考古、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等方向,形成優勢學科領域。建有河南省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活中心中原分中心等多個平台。

地理研究所與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有長期良好合作基礎,中國測繪院劉先林院士一直擔任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多年來在河南遙感院士工作站指導工作。為共同促進地理國情監測分析與研究,推進雙方更好合作協同創新,地理所提出了建設「中國測繪科學院地理國情研究中心中原分中心」的籌建申請。

馮所長代表地理所從分中心建設的目的和意義、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內容、分中心建立的基礎和條件、分中心預期發展目標四個方面就分中心建設設想進行了交流匯報。

張院長一行高度評價了地理所建所幾十年來深厚的科研積累和良好的科研條件,指出雙方學科互補性很強,地理研究所有特色的學科布局對雙方合作創新發揮協同優勢,開展多學科、多層次科研合作,開展社會經濟地理國情綜合分析很有意義。建議儘快形成方案,從人員、項目和條件入手,圍繞熱點、重點問題如南水北調、生態環境等開展務實合作,為國家科學決策提供服務,同時通過科研合作實現院所共同發展。

合作交流會上,張院長還給與會科研人員做了「地理國情監測建設」的學術報告。地理研究所馮德顯所長、邱士可副所長、科研辦劉愛榮主任、王國強研究員、王令超研究員[2]、地圖與GIS研究中心主任王超高級工程師及遙感與測繪、土地科學研究領域相關科研人員10多人與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