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北農業大學中國棗研究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河北農業大學中國棗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棗中心)是我國唯一專職從事棗屬植物研究的正處級科研機構。在我國着名棗專家曲澤洲教授等倡議下,於1986年5月由河北省教委批准成立,河北省政府撥專款建設了棗中心樓。2000年,棗中心與園藝系合併成立園藝學院,成為園藝學院的二級機構。2018年,棗中心恢復正處級科研單位。1996年,被評為「河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先進集體」。

內部設置

棗中心下設種質資源研究室、育種與栽培研究室、營養與加工研究室、綜合辦公室。建有國際、省級和校級科研平台5個,掛靠國際、國家和省級學會(協會、聯盟)6個。「棗產業科技創新團隊」入選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等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團隊(先進集體)6次。

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0人,其中具博士學位7人;正高職稱6人;太行學者二層次2人、終身教授1人。獲省級以上專家人才稱號20餘人次,其中羅馬尼亞農林科學院院士[1]1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國務院特貼專家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全國百名青年科技標兵1人,河北省高端人才1人、省管優秀專家2人、河北省科協會士1人、河北省十大傑出青年1人、河北省百名優秀創新人才2人、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2人、河北省首批林草科技領軍人才1人等。

獲得獎項

成立以來,先後主持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00餘項。在棗的起源演化和分類、種質資源調查與評價、育種技術創新與新品種選育、栽培學基礎與豐產優質高效栽培、棗瘋病等重大病蟲控制理論與技術、功能營養挖掘與開發利用、基因組測序與功能基因挖掘等領域開展了系統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育成新品種(審定、品種保護)43個;獲得國家發明(實用新型)專利[2]24項;制定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8個;主編出版《中國果樹志·棗卷》《中國棗種質資源》《中國棗產業發展報告》等着作41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園藝學報等期刊發表研究論文500餘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星火二等獎、中華農業英才獎和何梁何利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6項。

棗中心始終堅持科技為生產服務,積極參與「太行山道路」創建和深化。在國內外建立了30餘個棗樹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示範基地。與美國、韓國、伊朗、以色列、澳大利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意大利、斯洛文尼亞、波蘭、南非、突尼斯等國進行了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並建成中羅(馬尼亞)棗聯合重點實驗室和河北省外國院士工作站。主(承)辦首屆中國棗業大會、第一屆國際棗屬植物研討會等全國和國際性會議30餘次。

榮譽稱號

1956年開始招收棗領域碩士研究生。棗中心成立以來,已培養國際和國內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75名,其中,優秀碩士畢業生李保國被習近平總書記評價為「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2019年獲「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棗中心已發展成為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棗全產業鏈科技創新、產學研合作、高層次人才培養及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基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