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情懷(李清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滄浪情懷》是中國當代作家李清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滄浪情懷
一次千年的對話記述了一段酸楚的世事滄桑,面對那奔流洶湧的江水,我們究竟是悲者,還是歌者,風煙過後留給世人的是那久久的沉思和感嘆。歷史的記憶不會隨江而逝,激人奮進的是屈子的坦蕩情懷。
「漁夫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漁父》屈原
作家閻真的《滄浪之水》就是以這段話作為開篇語的,「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正好作為官場小說的引語。而作為滄浪印象的探察者,更不會把這段話輕易丟下。
屈原和漁夫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屈原被放逐後在江邊漫步,時而仰天長歌,不經意間遇見了漁夫。漁夫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漁夫與其臨別時,唱出了上面的幾句歌: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這仍是「與世推移」的意思。在漁夫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而引申為: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
「滄浪」一詞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經常能看得到,除了「滄浪之水」最常見的就是「滄浪峽」。當你打開《全唐詩》時,會不難看見「滄浪峽」的字眼。通過詩人司馬扎的《滄浪峽》所述,「我殊惺惺者,猶得滄浪趣。可以濯吾纓,斯言誠所慕。」 這裡的「滄浪峽」應該是當年屈原說的「滄浪之水」的所在地了。在關於滄浪峽的泛泛唐代詩篇中由於詩人們的社會背景和處世觀點的不同,也使「滄浪」一詞具有不同的意象。
「滄浪」一詞透出幾分滄桑和世故,更透着幾分功利和浮華。在人們的爭相奔走中,在車馬的飛塵喧囂中,滄浪峽成為功、名、利的代指了。詩人儲光羲在《滄浪峽》中寫道「滄浪臨古道,道上若成塵。自有滄浪峽,誰為無事人。」滄浪峽毗鄰這條歷史久遠的大道,每天這條道都是人馬嘈雜。自從有了滄浪峽,這天下還有誰是清閒自在的人啊。
「滄浪」一詞還能讓人感到焦急和浮躁。最能體現滄浪峽這一特點的是詩人鄭仁表在《題滄浪峽榜》中寫道「分峽東西路正長,行人名利火然湯。路傍著板滄浪峽,真是將閒攪撩忙。」為了名和利,路上的行人火急火燎的。匆匆的行程本來就很繁忙,當來到這一看見路邊的石頭上「滄浪峽」三個字,就更無形地使人們產生焦躁情緒,就算是閒者也被這三個字攪成忙。
滄浪滾滾,不為利來,不為名往。滄浪峽,就是一處現實的自然存在物,對待擾擾紅塵沒有像人一樣的主觀感情色彩。沒必要把滄浪峽跟名利相結合,甚至沒必要對滄浪峽有功利性的評價。因為所謂的功名利祿,都是從世人們的現實社會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更確切的說,滄浪峽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山水。詩人羅鄴在他的《題滄浪峽》中寫道「不為市朝行路近,有誰車馬看山來。可憐嚴子持杆處,雲水終年鎖綠苔。」是啊,要不是為了從這條路經過方便市朝的交易,又有誰費車馬之勞來這裡欣賞山水。可憐當年嚴子為觀賞滄浪峽所站的地方再也沒人上去過,終年長滿了綠苔蘚。這首詩,直接闡述出了滄浪峽的價值中立性,與滾滾紅塵有着一段距離。
其實,無論是滄浪峽的價值中立也好,還是世人的追名逐利也好,都是可以理解的。詩人李山甫在《滄浪峽》中寫道「走轂飛蹄過此傍,幾人留意問滄浪。煙波莫笑逐名客,為愛朝宗日夜忙。」每天的車馬喧囂都從滄浪峽邊經過,又有誰能留意身邊的滔滔江水。儘管如此,世人們的繁忙都是可以理解的,請江上的渺渺煙波不要嘲笑這些逐名客,他們都是為了國家的政事而日夜奔波着。由此,詩人李山甫從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滄浪峽和理解世人們。
對滄浪峽的審美,又有誰能持着一顆平和的心態來處之。即使是簡單的欣賞一下也行。詩人劉滄在經過滄浪峽時,懷着複雜的心情作下了《過滄浪峽》「山疊雲重一徑幽,蒼苔古石瀨清流。出岩樹色見來靜,落澗泉聲長自秋。遠入虛明思白帝,寒生浩景想滄州。」峰巒疊嶂的高山,厚厚的雲朵,使古徑更顯清幽;清清的泉水從長滿青苔的古石上流淌着;從岩壁長出的樹鬱鬱蔥蔥襯出了幾分寧靜;泉水跌落山澗傳出清脆的聲響久久在山間迴旋。就在這樣的景色中,詩人想起了白帝,想起了滄州。
要說真正的欣賞滄浪峽,應該是詩人許渾,因為在他的詩中可以體會到他對滄浪峽的玩味,且更具田園氣息。暮年的許渾為了追求滄浪峽的美,再次登謁於此。他在《滄浪峽》中寫道「纓帶流塵發半霜,獨尋殘月下滄浪。一聲溪鳥暗雲散,萬片野花流水香。昔日未知方外樂,暮年初信夢中忙。紅蝦青鯽紫芹脆,歸去不辭來路長。」 纓帶落滿了塵土,頭髮都已半白的詩人為了尋找殘月,尋找寧靜,獨自去了滄浪峽。欣賞到了「一聲溪鳥暗雲散,萬片野花流水香」的美麗景致,心情立刻高漲起來。此時才意識到以前從沒有感受過如此宜人的方外樂趣,現值暮年才相信曾經的夢裡的忙碌。面對眼前的紅蝦、青鯽、紫芹這些野味,不再嫌回去時路長了。從詩中我們發現,許渾也許不止這一次來滄浪峽,詩人來滄浪峽的原因也不只是為了「獨尋殘月」。有可能詩人年輕時為了追求功名,經常路過此處。由於年輕時的匆忙沒有心情、也沒有時間去欣賞、品味滄浪峽的真與美。而現在可以了,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滄浪峽,也可以蹲在溪邊洗洗落滿灰塵的纓帶,真正的體會一下滄浪清水的品性。
「滄浪」更是一種情趣。對滄浪峽的欣賞真正達到追思境界的詩人應該是司馬扎,上承山水下接滄浪往事,體現了詩人的悠遠滄浪情懷。他在《滄浪峽》記述道「山下水聲深,水邊山色聚。月照秋自清,花名春不去。似非人間境,又近紅塵路。乍入洞中天,更移雲外步。我殊惺惺者,猶得滄浪趣。可以濯吾纓,斯言誠所慕。」詩人賞滄浪山水,我們且賞詩人的山、水、月、花。這樣高的山,這樣深的水,把滄浪峽從立體角度展現給人們一種美學意象:雄偉和壯觀。清冷的秋月高掛在山間,淡雅的花色映照在谷底。此般的冷與靜,讓人沒有一絲困意,而是在冷與靜中產生無限遐思。一句「似非人間境,又近紅塵路」,體現出滄浪峽景色的輾轉和詭譎,不似人間又近紅塵。在詩人心裡人間是多麼喧囂啊,而紅塵又是多麼功利啊。然而在此,一切又成了浮雲。何等夢幻的洞中天,何等自在的雲外步,就連我這平凡之人也能悟到這種濃郁的滄浪情趣,可見滄浪峽是多麼清多麼明啊。當年屈子與漁夫精闢的對話,實在是讓人仰慕!司馬扎的《滄浪峽》在所有的滄浪詩篇中應該是最理性、最浪漫之作了。
以上都是唐代關於滄浪印象的展現,但是,這種印象在文學作品中始終沒有中斷。滄浪峽過後,我們隨着歷史的步伐走進滄浪亭去領略滄浪的情懷。
滄浪亭,如夢如幻,軒榭樓台,亭池廊橋,花木山石,魚鳥共鳴。與蘇子共乘一葉扁舟回到北宋的山水之間。蘇子因獲罪而遭貶,乘船南遊,到吳地旅行。時值盛夏,天氣炎熱,加之被貶的壓抑,心裡十分憋悶。於是蘇子在一個午後出來散散心,不想走到一處風景秀美的地方。那裡三面臨水,中間有片寬闊的荒地。草樹茂盛,沿水邊有雜花修竹掩映的小徑,高高的碼頭,寬寬的水域,十分優美。後經蘇子詢問一位老者,才知道這裡曾是吳越國王的貴戚孫承佑的廢園。於是,蘇子以四萬錢買下了這塊地,構築一亭名「滄浪」。
亭子的前面是竹,後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澄澈的河水翠綠的竹子,陽光與影子會合於軒戶之間,再同風月組合十分協調。蘇子常常乘着小船,身着輕便的衣服到亭子上遊玩,或把酒賦詩,或仰天長嘯。這裡人跡罕至,只有魚鳥同樂,能讓人形體得到休息,心靈得到淨化。於是在這裡蘇子寫下了《滄浪亭記》,這裡的「滄浪」源於其中「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曰與錙銖利害磨戛, 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再同這樣的情趣一比較不是顯得太庸俗了嗎?蘇子雖然被貶卻意外獲得這樣一處佳境,安於沖淡曠遠,不與眾人一道鑽營,於是悟出了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使他在內心和形體找到根本。由此,蘇子便有了「沃然有得,笑閔萬古」的釋然。此時的「滄浪」就代表了沖淡曠遠的胸懷。
古語云:勝景難留。滄浪亭也如此,經過了很多風雨滄桑。在歷史的演變中滄浪亭也在不斷的變化着。就這樣我們懷着一顆追隨的心來到明代,去欣賞一下詩人歸有光的《滄浪亭記》,在這篇文中主要記述了滄浪亭的時代變遷。
經過百年的風雨後,就在曾經吳越貴戚的廢園又建起了一座寺廟名為:大雲庵。而原來蘇子的滄浪亭卻不知了去向,在大雲庵的二百年後,寺里文瑛和尚尋訪到了亭子的遺蹟,又在廢墟上按原來的樣子修復了滄浪亭。文瑛和尚又請來歸有光為其寫一篇《滄浪亭記》來記述修復亭子的原因。其中歸有光把由「池園—亭子—庵—亭子」這一過程進行了詳細描寫:「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於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佑,亦治園於其偏。迨淮海納土,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後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雲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於荒殘滅沒之餘,此大雲庵為滄浪亭也。」歸有光在文中以吳越的江山之爭與滄浪亭的興衰作對比,一個國家的滅亡都是瞬息之間的事,而滄浪亭的興廢又算得了什麼。但是,子美的滄浪亭卻獨領文瑛和尚的欽重,是為了那沖淡曠遠的胸懷。可見,士人要想垂名千載,不與吳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也正是文瑛和尚與滄浪亭這段百年情結,文瑛和尚也被朋友們稱為滄浪僧。文瑛和尚愛讀書善寫詩,結交了很多像歸有光一樣的朋友,他們都有着蘇子一樣的士子之心。
無論滄浪水清還是水渾,他們都能主宰自己、調適自己。同時也與宋明的理學宗旨相符「主宰自我,重振精神」。這樣悠悠的滄浪情懷與孟子的浩然正氣還有着不同,滄浪情懷是為官為文者的內在品格修養,與世無爭,是種低調的正義,強調對自我的調適;而浩然正氣則是大丈夫的成仁之道,主要強調個人對外界的影響,浩然正氣能充塞天地之間,是一種外在的正義,要求有所作為。二者的產生背景也不同,滄浪情懷往往是在國家統一的情況下出現,而浩然正氣一般都出現在國家危亡的時候。
隱約中我耳邊仿佛響起林海先生作的滄浪亭詩歌配曲《秋月夜》:
水圍牆 月漏窗
折復廊 曲水流觴
花雕梁 石刻像
明道堂 墨潤水鄉
水一涯千古滄浪 亭何傍
翠色濃重無處扛 滲透窗 蒼莽
老樹霜 綠楓楊
觀魚塘 樹色天光
詩畫舫 莫回望
淚千行 碧波蕩漾
水一涯千古滄浪 亭何傍
日光穿林竹杆黃 在水一方
……
直到現今閻真先生的《滄浪之水》,這種高遠曠達的滄浪情懷還充斥在世人們身邊。這不是消極的出世態度,是一種正確心態調適方法。「道不通乘桴浮于海」,為了信仰一定要堅持活下去,好好地活着。可憐屈原為昏庸的楚懷王而投江而歿、可惜王國維為昏庸的清王朝而投湖殞身,很不值。我們應以孫臏、司馬遷、蘇東坡、林則徐為典範,他們有的受了莫大痛苦、有的受了莫大冤屈,但是為了一個正義的信念而堅強的活了下來。
為官者就應「為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萬世開太平」,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為文者首先要有一顆愛心,其次要有正義,要貼近民生,言民之疾苦。正是所謂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滄浪情懷就要求獨善其身;浩然正氣正是要求兼濟天下。這樣就為世人們找到了有力的精神訴求和高尚的品格嚮往。一段滄浪對話衍生了這樣多彩的文學作品,吸引了這麼多熱衷於自然的詩人、學者和眾多有正氣的為官者。從此滄浪不再寂寞,也會有許多車馬不遠萬里前來仰慕的。孔子臨川觀逝水產生了無比激昂的感嘆:逝者都像這激流一樣,不舍晝夜地奔流着。[1]
作者簡介
李清哲,男,漢族,中共黨員,內蒙古赤峰市人,現工作於赤峰市公安局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