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里肯邦安

圖片來自gowentgone

史里肯邦安(Seri Kembangan),普遍稱為沙登(Serdang),是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州梳邦再也東南邊的一個市鎮也是一個華人新村

該鎮位於吉隆坡布城之間,靠近南北大道南段路線的北端終點站。沙登新村是馬來西亞452個華人新村中,除位于吉隆坡的增江新村外,也是雪州42個新村中最大新村,總占地達834公傾,擁有約2千600戶,人口估計為2萬人。也因此,沙登的中文路牌也是州內最多的,一共有83個並多以客家方言命名,彰顯該村以客家人居多。[1]

目錄

名稱來源

沙登之名源自一種名為沙登的樹木(Pokok Serdang),又名扇葉葵。沙登是客家話的譯音,早期也曾譯為沙戥、沙丁,到後期定名為沙登。1974年後,沙登被政府易名為史里肯邦安(Seri Kembangan),但是居民至今還是沿用沙登新村這個名字。

歷史

在三年零八個月的二戰後,英殖民政府在1948年7月12日馬來亞緊急狀態時頒布緊急法令並推行畢禮斯計劃,把散居在新街場、椰園、芎蕉園、沙登埠、古腰(Kuyoh)、橫路、竹山拗和巴郎勿剎(Prang Besar,即布城)等地,約300個家庭的華裔聚集在老蒲種一片占地137公頃的膠園,於1952年正式組成沙戥新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華人援助馬來亞共產黨[2]

當時的新村坐落在古腰河邊,村裡有五十座房子,這些房子全都是由村民徒手建造的,因英國人只提供空地給村民。一萬五千多名居民中,大多數以割膠、採礦、種菜和養豬為生,以賺取微薄的收入。

1960年7月31日,東姑阿都拉曼宣布結束12年45天的緊急狀態。新村的圍籬被拆除,而村民也不必再受嚴禁的管制。在1960年初期,在人口不斷的增長下,原有的住宅區也不敷居住,這造成了一部分的村民把在古腰河旁及現在的和平村一帶的耕種地段改建成木屋。這也是當時沙登新村最大的木屋區。這個原本的耕種地段大約有28依格,建立了660多家木屋。在70年代,居住在這個木屋區的居民一直嘗試爭取重建木屋,但一直得不到下文。沙登新村下有12個地區,加上木屋區一共有13個區,因治安問題而在每個地區成立了親善委員會,每個地區都由一位區長領導。

70年代中期,馬來西亞政府開始在大馬計劃撥款發展新村以提高村民的生活素質,並把新村納入國家發展主流之內。沙登新村於1974年被政府改名為史里肯邦安,以配合時代的迅速發展。政府也開始推動及實行一系列發展計劃如房屋發展計劃,包括於1977年興建斯里沙登 (Taman Seri Serdang)、沙登再也、沙登拉也、沙登嶺、大學嶺等,使村內周圍原有的2600家住戶增至15000千戶。同時,村民逐漸從農業與採礦業改行家具業、建築業、種植楊桃和鞋業等。

隨着錫礦業在80年代沒落後,沙登新村逐漸發展成中小型工業區,尤其以鞋業為主。當地的鞋業在90年代進入盛況時期,村內有約300至400家鞋廠,而近乎90%的村民是從事與鞋業相關的行業,當時也計劃在附近一塊30.4英畝的土地上興建鞋城。然而該計劃卻因土地被變賣,全盤計劃最終被取消,逾90%與鞋業相關的業者經不起打擊和中國的崛起而紛紛被淘汰,如今僅剩下約30至40家鞋廠仍努力的支撐着。

華人新村於80年代初由地方議會改為「「發展暨治安委員會」(Jawatankuasa Kemajuan dan Keselamatan Kampung,JKKK),取代於1967年實行的地方政府。實行後由政黨推薦人選出任委員會主席(即村長),負責替村民解決民生問題,並充當政府及村民的中間人。這個簡稱村委會的組織由村長為主席,一位秘書及十三位成員所組成。

80年代尾,木屋區地段被私營化機構回收,600多家的木屋也被拆除,居住在木屋的村民也被搬遷到組屋居住。

步入90年代,在政府極力將工業集中下,製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村內開始建有不少的中小型工廠,如鞋廠、巧克力廠等,並以工業和貿易取代所有的農業活動。製鞋業也成為了沙登新村的特產之一。在90年代的沙登新村已發展成為鞋子製造中心。而沙登周圍也出現了博特拉大學馬來西亞國立大學、農業研究院、馬來西亞油棕研究院和多媒體超級走廊等發展計劃。新村獲得極大的改善,使得擁有車輛的人數日愈增加,造成主要街道面臨塞車。

步入2000年,沙登從一個簡陋的新村,漸漸跟上現代化的步伐,成為一座市鎮。在城市附近的新村,受到城市化的催激而迅速發展,經濟活動已逐漸邁向現代化,例如飲食業、服務業、汽車業、印刷業、電子科技業、旅遊業及國際化企業。當地的工業活動,製造了許多就業機會,也使年輕一代沒有向外流失,相反許多外地人陸續湧入,人口逐年上升,在教育水平方面也逐漸提升。[3]

參考文獻

  1. 雙語路牌有親切感.沙登村民好開心. 星洲日報. 2017-07-29 [2017-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4) (中文(簡體)‎). 
  2. Seri Kembangan - from village of 50 houses in 1952 to 2,500 now. 馬來西亞星報. 2008-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21) (英語). 
  3. Historical village. dryee-serdanghistory.blogspot.my. [2017-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