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琪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沙琪瑪,也寫作「薩其馬」、「沙其馬」、「沙其瑪」、「薩齊馬」等,沙琪瑪源於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滿族入關後,在北京開始流行,成為京式四季糕點之一,是當時重要的小吃;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在香港被稱為「馬仔」,是一種特色甜味糕點。將麵條炸熟後,用糖混合成小塊,沙琪瑪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鬆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

近年來,通過對山東沂水縣傳統食品"豐糕"的製作工藝和民俗學探源,發現這種食品是沙琪瑪的延伸,當地居民甚至將這種類似沙琪瑪的豐糕作為中秋節的貢品之一[1]



歷史傳說

據史料記載,薩其馬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狀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由此可見薩其馬是當時重要的小吃。還有記載稱:賽利馬為喇嘛點心,今市肆為之,用面雜以果品,和糖及豬油蒸成,味極美。道光二十八年的《馬神廟糖餅行行規碑》中寫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張,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那時北新橋的泰華齋餑餑鋪出產薩其馬,因它北鄰皇家寺廟雍和宮,而喇嘛僧眾是泰華齋的第一主顧,作為佛前之供,用量很大。薩其瑪的歷史悠久,而民間有關沙琪瑪也有很多傳說:
傳說一:清朝廣州任職的一位姓薩的滿洲將軍,喜愛騎馬打獵,每次打獵後都會吃一點點心,還不能重複!有一次薩將軍出門打獵前,特別吩咐廚師要"來點新的玩意兒",若不能令他滿意,就準備回家吃自己。負責點心的廚子一聽,一個失神,把沾上蛋液的點心炸碎了。偏偏這時將軍又催要點心,廚子一火大罵一句:"殺那個騎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點心來。想不到,薩將軍吃了後相當滿意,他問這點心叫什麼名字。廚子隨即回答一句:"殺騎馬。"結果薩將軍聽成了"薩騎馬",因而得名。
傳說二:有一位做了幾十年點心的老翁,想創作一種新的點心,並且在另一種甜點蛋散中得到了靈感,起初並沒有為這道點心命名,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了市場賣。可是因為下雨,老翁便到了大宅門口避雨。不料那戶人家的主人騎着馬回來,並把老翁放在地上盛著點心籮筐踢到路中心去,全部報銷了。後來老翁再做一次同樣的點心去賣,結果大受歡迎,那時有人問到這個點心的名字,他就答了"殺騎馬",最後人們將名字雅化成"薩其馬"。
傳說三:較有根據的故事是在當年努爾哈赤遠征時,見到一名叫"薩其馬"的將軍帶著妻子給他做的點心,那種點心味道好,而且能長時間不變質,適合帶去行軍打丈。當努爾哈赤品嘗就便大力讚賞,並把這種食物名命成"薩其馬"。




做法

材料:高筋麵粉200克 、發酵粉 1小勺、雞蛋 3個、 水 20cc左右
糖水材料:砂糖150克、麥芽糖150克、蜂蜜15克、水 40cc 左右、葡萄乾等。
1.將麵粉、發酵粉、雞蛋加水混合攪拌,然後在案板上揉成麵團,醒10分。撒上麵粉防粘,用擀麵杖擀成麵皮,向中心摺疊(折成4折)。用刀切成細麵條狀,再加麵粉將麵條播散,然後放入油鍋炸(中火)。多炸一會更脆,炸好後撈起瀝油,待用。
2.將糖水材料放入鍋里用中火熬,直至可以拉出絲來為止。
3.將炸好的麵條放入熬好的糖水裡攪拌,同時加入葡萄乾等。攪拌均勻之後,放入塗過油的盤子裡,用手壓緊壓平。完全冷卻後,切塊裝盤即可 [2]



視頻

手把手教你在家做沙琪瑪, 不用加水, 做法簡單


美味沙琪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