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學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沙學浚
出生 1907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地理學家

[1]

沙學浚(1907年 - 1998年),字道夷。地理學家。沙學浚的研究主要專注於在政治地理、歷史地理、區域地理,被譽為中國政治地理之理論先驅。

1926年入南京金陵大學,後轉入中央大學教育學系,兼修地理學,受業於當代地理大師張其昀。1930年畢業後,任教於上海光華大學附中。1932年9月赴德留學,入萊比錫大學研讀地理專攻地圖學。其間得地理學教授須密特之介,到萊比錫地理博物館學地圖繪製方法。後又在柏林入德國最著名之印刷學校,實習印圖技術。1933年又轉學到柏林大學研究地理學,並在當時全球最先進的地理機構德國測量局製圖科學習,當年在南京籌建地理學會,沙學浚加入地理學會。1934年9月,國際地理學會大會在華沙召開,沙學浚專程出席參加並赴莫斯科等地參觀。1936年,沙學浚以在德課業已告結束,乃轉往巴黎繼續研究地理與法文,並在法國陸軍測量局學習製圖。沙學浚留歐,所系目標不在學位之獲取,而在研究地理與製圖之方法,尤重理論與實務結合,故其學習隨所需選修課程,博採各家之長,在地理學之研究及對製圖技巧之精進,卓然有成。

1938年8月,學成歸國,由鄒魯推薦到中山大學地理系任教,不久回故鄉任江蘇省地政局副局長,並在中央大學兼課。1937年抗戰爆發,沙學浚攜眷直達重慶,應聘於北碚復旦大學任史地系教授兼系主任。戰爭期間,經常為《大公報》撰寫星期論文,1938年曾發表"論大學教育之改造",有識之士多有同感。1939年,二次大戰爆發,蘇俄入侵芬蘭,12月4至6日,沙學浚於《大公報》發文"蘇芬關係之地理背景",詳細剖析了戰爭之地理因素。1940年,沙學浚以國人不重視中學地理為一大隱憂,撰文"中學地理的教材、教具與教法"發表於《教育心理研究》月刊,大聲疾呼中學地理的重要性。1941年,應恩師張其昀之邀,轉赴遵義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講授中國區域地理、政治地理、地圖學等課程。1942年秋,沙學浚就任重慶國防研究院研究委員,兼任中央大學史地系教授。抗戰勝利後,沙學浚隨中大復員南京,專任地理系教授,先後同事有繆鳳林、胡煥庸、沈剛伯、李旭旦、李海晨、涂長望等。1947年,沙學浚兼任中央大學訓導長。

1949年沙學浚任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沙學浚主系期間,聘請大陸來台著名史地學者,師資陣容堅強,使師大地理系成為當時台灣首屈一指的系所。1961-1962年應聘到香港聯合書院史地學系任客座教授,1964-1965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學地理學系教授。1966年去巴西里約熱內盧參加國際地理學會第十八屆大會,宣讀論文"中國歷史上的三個中極區域",頗獲好評。    1963-1972年在師大期間,沙學浚曾先後任教務長及文學院院長,也曾在台灣大學地理學系、革命實踐研究院、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國防研究院講座。    1970年,沙學浚應德國學術研究交換處邀請,前往訪問3個月。1974年自師大退休後。移居美國,20餘年來,仍不時到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閱讀看書。70年代中日關於釣魚台列嶼歸屬問題發生爭執,沙學浚以其堅實的地理學基礎,旁徵博引,□集證據,先後發表"釣魚台屬中國不屬琉球之史地根據"、"日本虛構事實向美國詐騙釣魚台"、"釣魚台屬中國之歷史、地理與法律根據論叢"等鴻文,對日本嚴加駁斥,1985年的一次校友會,他給與會校友送了一份他收藏的慈禧太后的詔書影印,證明台灣及釣魚台島早是中國領土。    沙學浚之學術研究著重於區域地理、政治地理、歷史地理。因提出國防地理的新觀點,被譽為中國政治地理之理論先驅,著有《中國地理圖集》、《中國歷史地理》、《怎樣教地理》、《中國文化與中國人》、《我們的國家》、《地理學論文集》、《城市與似城聚落》等書。    1994年患巴金氏症,1998年2月16日,病逝紐約,享年92歲。[2]

學術研究

沙學浚的研究主要專注於在政治地理、歷史地理、區域地理,被譽為中國政治地理之理論先驅。

主要著述

《中國地理圖集》

《中國歷史地理》

《中國文化與中國人》

《城市與似城聚落》

《怎樣教地理》

《我們的國家》

《地理學論文集》[3]

力證釣魚島屬於中國

中國有關釣魚島的最早文獻出自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的《順風相送》,稱該島為「釣魚嶼」。其後文獻及官方輿圖亦採用「釣魚嶼」名稱,見諸如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第十一次冊封使陳侃所著《使琉球錄》、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提督胡宗憲編纂之《籌海圖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欽命繪製之《坤輿全圖》(《坤輿全圖》使用閩南語發音,稱為「好魚須」,即「釣魚嶼」)。    上世紀70年代初,旅居美國的沙學浚陸續將自己寫作的《釣魚台屬中國不屬琉球之史地根據》、《日本虛構事實向美國詐騙釣魚台》等一系列論文給沙姝寄來。    記者在沙姝家中讀到了《釣魚台屬中國不屬琉球之史地根據》這篇論文。文中寫道:「……琉璃居於東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國,元世祖遣官詔論之,中國與琉璃之間發生外交、文化、商業的關係,起自明洪武五年。從明洪武五年到永樂元年三十一年間,兩國關係相當密切。信使往返不下一百次。明史有記載,中國與琉璃之間有一條航海線,當時稱為『針路』,此因利用中國指南針航海而命名。六百年前,釣魚島被國人發現,由中國人命名,並有人吟詩描述,一直被中國利用為針路的指標……」    沙姝介紹,沙學浚長期關注釣魚島主權問題,早年他曾數度親臨釣魚島實地考察並繪製了《釣魚台列嶼圖》,為祖國領土邊界問題積累了佐證資料。    上世紀60年代前後,沙學浚發現在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十月,清廷慈禧太后曾頒發詔諭,將釣魚島、黃尾嶼和赤嶼三島賞與郵傳部尚書盛宣懷,因此徵得盛家同意將該詔諭影印公布。以後又寫成一系列論文,並匯印成《釣魚台屬中國之歷史、地理與法律根據論叢》,嚴重挫敗了日本當局的領土野心。盛家後裔感於沙學浚的強烈愛國心和有力的學術論證,將詔書原件贈與沙學浚,沙學浚又將之複製,與專著一併寄給大陸有關方面。為此,1979年12月27日,外交部國際條法司專函致沙學浚先生表示敬意與感謝。    沙姝也收到了沙學浚寄來的詔諭複印件。沙姝說,詔諭原件是棕紅色布料,長約59厘米,寬約31厘米,上方正中印有朱色「慈禧皇太后之寶」四方形御璽。記者在複印件上看到,詔諭內容如下:「皇太后慈諭:大常寺正卿盛宣懷所進藥丸,甚有效驗,據奏原料藥材,采自台灣外海的釣魚台小島,靈藥產於海上,功效殊乎中土,知悉該卿家世設藥局,施診給藥救濟貧病,殊堪嘉許,即將該釣魚台、黃尾嶼、赤尾嶼三小島,賞給盛宣懷為產業,代採藥之用,其深體皇太后及皇上仁德普被之至意,欽此。光緒十九年十月」    據查,慈禧太后在詔諭內所提及服食「甚有效驗」的藥丸是勢石蓯蓉,可以治風濕及高血壓。為當時盛宣懷家族主持的廣仁堂所制的一種藥丸。    釣魚島被稱為釣魚台,台灣地區沿用此名稱至今。大陸現代則稱該島為「釣魚島」,有時也用「釣魚台」的名稱。[4]

  

拒寫《大英百科全書》「台灣條」

沙姝是沙學浚二哥的女兒。沙姝介紹,沙學浚是她的三叔,沙家兄弟姐妹四人,沙學浚的大姐和兩個哥哥均居住在泰州。    小時候,沙姝經常聽父母談起三叔,知道三叔特別愛讀書,他家距離光孝寺較近,三叔為圖清淨,常常去光孝寺苦讀。沙姝記得,當年家中的書非常多,很多書都是三叔用過的,上面還有印記。遺憾的是,「文革」期間「破四舊」,這些書都被賣到了廢品收購站。    從中學開始,沙學浚離開泰州外出求學。1932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留學,研讀地理,專攻地圖學。1935年,沙學浚學成回國後,在大學任教。1942年就任重慶國防研究院研究委員。1949年4月自上海南渡台北,任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繼續他的學術研究與教育生涯。    上世紀40年代,沙學浚時常在《大公報》、《觀察》、《學原》等報刊撰寫文章,從中國地理條件研討歷史問題,乃至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表達了一個知識分子在民族生死存亡關頭渴望民族振興,因應時勢的主張,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傳誦一時,被譽為「統觀全局、貫通古今的宏觀論著典範」。    沙學浚是一位堅貞的愛國仁人志士。抗日戰爭國共二次合作之初,重慶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向國民黨當局請願,當時,沙學浚走在遊行隊伍的前列,提出「國共合作,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要求。    上世紀70年代,中印發生邊界交涉時,沙學浚雖已定居美國,但仍以專家身份向外交部提供地圖及外交談判策略,使談判收到良好效果。    1971年初,《大英百科全書》編者邀請他撰寫「台灣條」,但須按編號預定的詳細綱要撰寫。綱要中規定有國防、外交、政黨、司法等項目,沙學浚認為這儼然是將台灣地區作為一個國家形式撰寫。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婉謝邀請。    上世紀70年代,沙學浚從台灣移居美國。1991年,夫人唐厚蘭逝世,沙學浚深受打擊,健康狀況惡化。1998年2月16日,與世長辭,享年92歲。    沙學浚跟沙姝的通信橫跨了30年。記者在沙姝家中看到沙學浚寄來的信件。到了晚年,因為失明,他已經無法寫字,但還是堅持給侄女寫信,儘管信件字跡零亂,內容難以辨認。    「他一直非常思念家鄉,我記得『文革』後,他跟我們恢復通信,曾激動地寫下『家書抵萬金』這樣的句子。」沙姝說。上世紀60年代,沙學浚設法經南洋、中國香港與沙姝一家取得通信聯繫。「文革」開始後,為了避免連累國內親屬,沙學浚不再寫信回來,「文革」後,沙姝一家主動給他去了信。之後,雙方信件往來頻繁,一直到沙學浚臨終。    沙姝說,沙學浚在美國定居後,非常關心祖國的教育事業,他通過沙姝在北京工作的哥哥,向北京的有關大學贈送他的專著;又向沙姝索取上世紀70年代大陸使用的中小學教科書樣本,仔細研究後,提出修改意見寄至教育部。    泰州人一直以沙學浚為驕傲。當年,沙學浚將相關著作寄到泰州市圖書館後,被該館列入「愛國愛鄉」事跡展覽材料,感染和教育了一批青少年學子。    記者從泰州市文廣新局了解到,2010年,沙學浚故居被確定為泰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年內將進行搶救性修繕,目前,修繕方案已經塵埃落定。    沙學浚故居現存一廳一堂,廳屋部分占地98平米,堂屋部分占地80平米。由於年久失修,房屋破損嚴重。此次修繕的原則是,「不改變文物的原狀」,全面保存延續文物建築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按照建築原有的形制、結構、材料,按照原有的工藝技術進行修復。此外,由於沙學浚故居周邊違章搭建比較嚴重,修繕後,將對其周邊環境進行整治。[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