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沈從文過三峽記(華章)

沈從文過三峽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沈從文過三峽記》中國當代作家華章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沈從文過三峽記

中國歷代文人過長江三峽,無不為西陵峽的灘多流急而怵目驚心,「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無不為巫峽的秀麗而欣然命筆,「行到巫山必有詩」;也無不為瞿塘峽的雄奇而驚嘆不已,「不盡長江滾滾來」……

歲月如逝水。1951年10月25日,沈從文被分配到四川內江參加「土改」隊工作,下午七時上火車,一隊人馬離北京至武漢,然後溯長江而上,從宜昌入三峽。入峽這一天正是11月1日。他在致夫人張兆和的信中寫道:「船今天巳入峽,一切使人應接不睱,動人之至。孩子們實在都應當來看看的。真是一種愛國教育!」 30多年前,沈從文曽在湘西的一個軍隊上吃糧(即當兵),浪跡於湘黔川邊境上,便神往於三峽,卻終未能如願。此時此刻,沈從文頭一次入三峽,那一見鍾情的激動是可想而知的。他在信里前後三次用了「動人之至」、「動人得很」、「感人之至」來表達自己的讚嘆之情。這四個字即便沒有具體的描寫,他的夫人張兆和(江浙名門閨秀、後作《人民文學》編輯)也一定會讀懂其中千言萬語的情思,而張揚起想象的翅膀。

三峽中的西陵峽,峽中有峽。在沈從文的心目中,這是「一個重要峽」 ,巳過「清冷峽」(應為崆嶺峽一一引者)、「兵書寶劍峽」、「新灘」、「秭歸」、「巴東」。昭君村和屈原宅也過了。唯對「屈廟」與他心中的嚮往和歷史的應有情形不大相稱,眼前的屈原沱岸上的「屈原廟」(距老秭歸城東五里許),「不過如一個普通龍王廟矗立於半山岨而已」。足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沈從文心中的崇高地位和文化重量。如此小廟怎能裝得下屈原的偉大呢!

西陵峽留給他的深刻印象是流水急、色黃濁、山高陡絕與壯而獷悍。「前後通是山,水在山中轉……水急而深。船一面行進一面呼喚,聲音相當慘急。兩山多陡絕。特別好看是山城山村,高高吊腳樓,到處有橘柚掛枝,明黃照眼。小灣流停船無數,孩子們在船板上船棚上打鬧。一切都如十分熟悉又嶄新陌生。」沈從文從小留連於沅水流域的城鎮與碼頭,沅水清絕透明,兩岸青山秀峭,別是一種風景,其美盡在他的《湘行散記》的字裡行間。而初入峽的沈從文雖對長江三峽了解不太深,但描述還是相當老到的。令人不能不十分佩服他的藝術天賦和才華。

輪船在艱難地前進,那慘急的呼喚聲音,讓他聯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從前過長江三峽的滄桑情景,那悲哀就像流水一樣層疊於心。

巫峽以秀麗擅奇天下。過神女峰,沈從文和土改工作隊員一樣,完全被巫峽風光所吸引了。「秀拔直上天際,陽光強烈,因之斑駁白赭相間,特別美觀。」這種奇遇似遠離了「流行色」。慣常過巫峽神女峰,天氣大多為雲霧繚繞,神女像罩着薄紗似的,俯視江上,含情脈脈,更加嫵媚動人。想必土改工作隊員即將奔赴鬥爭的最前線,老天也許格外恩賜,為他們事先洗刷一番身上的「小資」情調吧?沈從文一向是追求美的。他正用眼和心尋覓着,觀察着,思索着,巫山「上流一點有個山,山頭圓圓的,上面有個相當大的廟宇,可能是什麼楚王神女廟(即高唐觀一一引者)。下游一點一個尖山,相當高,上面也有個小廟,好看得很」(即大寧河渡口那座尖山頂上的小廟一一引者) 。在長達42公里的巫峽中,神女廟的確有好幾座。神女故鄉的黎民百姓,因感恩於神女為其護航、為其採藥,就在顯眼的位置修建多座廟來祭祀她,可見廣大百姓是愛憎鮮明的,是不忘感恩的。神女峰不僅是巫山頂上一塊獨具人形的奇石,更是我們心中的真、善、美的女神!

沈從文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曾受到誹謗,身處逆境,脫離文壇,但他的文學理想依然深埋在心中。同行的其他隊員都靠船邊觀賞,或說笑話,或看江景。可沈從文卻泛濫着別一番心思:「照我理想說來,沿江各地,特別是一些小到二百或不過三十戶的村鎮,能各住一二月,對我能用筆時極有用,因為背景中的雄秀和人事對照,使人事在這個背景中進行,一定會完全成功的……可惜不易得那麼一個機會」。

這一次,沈從文過長江三峽,特別使他感動的是,那保存太古風的山村,那在江面上下的帆船,那三三五五縴夫在岩石間的走動或爬行,那江上巳經生起了的薄霧,那江邊貨船上的裝貨呼喚,那弄船人的槳櫓咿呀聲、船板撞磕聲,還有那黑蒼蒼的大鷹就(即岩鷹)在江面上啄魚的雄姿,一切都自然綜合成為一個整體,融合於廹近薄暮的空氣中,動與靜契合,雄與秀並存,而與環境又如此調和,真是偉大之至,感人之至。這一切,都在他生命中「形成一種知識,一種啟示,一種另一時,將反映到文字中,成為一種歷史」(《巫山縣船上》)。然而,所有這一切,都只剩下了美好回憶與深沉的反思…… [1]

作者簡介

李華章 ,湖南漵浦人,湖北宜昌市文聯原主席、黨組書記 ,兼市作家協會原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