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汴上觀(一本有河冰二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汴上觀(一本有河冰二字)》

作品名稱: 《汴上觀(一本有河冰二字)》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吳融

《汴上觀(一本有河冰二字)》唐代詩人吳融的詩。[1]

吳融詩歌在題材上,呈現一個多元的面相,他有極其深刻諷刺的作品,也有極為輕淺浮靡的作品,更有許多悲秋傷春之作。其詩可以用「矛盾」二字加以概括。矛盾的情緒反映在他的詩歌上,使他的詩歌呈現多種樣貌,他為詩主張頌詠諷刺,實現教化,但是他批判諷刺、直陳時弊的作品,與同樣有這這樣觀念的羅隱等人相較,數量上卻略遜一籌,語言的淺切與尖銳也遠遠不及他們;說他詩風浮靡綺麗,與韓偓香奩體相較,吳融又不似韓詩軟玉溫香,露骨的表達男歡女愛;說他沖淡閒遠,他其實放不開他給自己背上的包袱,不如司空圖來的曠達。

四庫總目》說他「閒遠不及司空圖,沈摯不及羅隱,繁富不及皮日休,奇辟不及周朴」,就是這個道理。 而「矛盾」正是晚唐的時代特色之一,君臣的矛盾、臣與臣之間的矛盾、期望朝廷約束藩鎮又不希望戰爭的矛盾、仕與隱的矛盾等,吳融的詩歌就是這多重矛盾之下的產物。他以直切的筆諷刺時政,以清麗的筆寫個人情懷,以精巧的筆吟詠事物;他所以名聞當時,成為同輩謁之如先達,甚至在其遭逢貶謫時,仍有人向他行卷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各體兼備,表現不俗,更與整個時代脈動相合,足以成為時人師法的對象,這也正體現了他的詩歌無可取代的價值。[2]

詩詞正文

作者簡介

吳融,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代詩人。[3]

吳融生於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卒於唐昭宗天復三年(903年),享年五十四歲。他生當晚唐後期,一個較前期更為混亂、矛盾、黑暗的時代,他死後三年,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也就走入歷史了,因此,吳融可以說是整個大唐帝國走向滅亡的見證者之一。[4]

吳融從僖宗咸通六年(865年)開始參加科舉,一直到龍紀元年(889年)才中舉,當時他已經四十歲了。登第之後的吳融仕途並不順遂,先是隨韋昭度入蜀平亂,無功而返;回到朝廷曾官至侍御史,又遭人讒言,遭貶荊南;干寧三年(896年)才被召回京城,任禮部郎中,後入充翰林學士,官至中書舍人,天復元年(901年)不幸遇上朱全忠犯上作亂,致使吳融逃出京城,流落閿鄉.

天復三年(903年)才再度被召回任翰林,遷承旨,最後卒於任翰林承旨一職任上。觀其一生,宦海浮沉,幾度受到重用,旋即被貶或流落他鄉,這與晚唐動盪不安的政局,有很大的關聯,混亂的政治局勢,導致吳融漂泊一生,也造就了他矛盾憂鬱的個性,以及籠罩着淡淡哀愁的詩歌。[5]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即一蹶不振,到了晚唐正是最複雜、最矛盾的時期,先後有牛李黨爭、王仙芝之亂、黃巢之亂、李克用、朱全忠等攻掠諸州。吳融生當晚唐後期,處境較前期更為混亂,前期還有所謂的「會昌之治」(841-846)、「大中之政」(847-859),雖是曇花一現,當時的知識分子仍有力挽狂瀾,恢復大唐盛世的志向。吳融生當宣、懿、僖、昭四朝,經歷了揮霍無度的懿、僖二朝,二帝沉於逸樂,不思國政,導致宦官專權,藩鎮為禍越烈,即使後來的昭宗有心力圖振作,也難以挽回頹勢,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

視頻

《華清宮》這首詩意境新穎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吳融的這首《溪邊》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