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汪伯立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汪伯立筆

中文名: 徽筆

別 名: 「汪伯立筆」

產 於: 徽州(今黃山市)

興盛時間: 宋代

宋代名筆,因產於徽州(今黃山市)而得名,又名「汪伯立筆」。2014年,由黃山市屯溪區申報的「徽筆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筆徽墨歙硯澄心堂紙並稱為徽州文房四寶。 徽筆以「尖、齊、圓、健」四德著稱於世,具有含墨量多,易開合,控制墨液,宜書宜畫,並能充分體現墨色的焦、濃、重、淡、清的效果。[1]

徽筆歷史

徽筆興盛於宋代,以古徽州呂大淵、汪伯立與新黃山楊文等制筆大師為代表,以獨特的製作技藝製作而成。徽筆既有很好的實用價值,又有很高的觀賞、收藏價值,幾百年來一直是古今書畫藝術大師與收藏家們喜愛的瑰寶。但是自從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毛筆不再是人們日常的書寫工具,毛筆市場急劇縮減,由此,徽筆及其製作技藝日漸式微。 南宋理宗時,徽州知府謝壁將汪伯立筆、澄心堂紙、李廷珪墨、羊頭嶺舊坑硯(即龍尾山舊坑硯、歙硯),作為「新安四寶」,一併列為進獻朝廷的貢品。   汪伯立,北宋江南東道歙州歙縣人。徽筆自汪伯立後,盛行於唐、宋,諸葛氏、呂道人、汪伯立等,均一代制筆名手。據《新安志》載,北宋年間,歙人汪伯立在歙州府治創辦「四寶堂」,筆、墨、紙、硯四寶俱產,尤以筆著稱於世。汪伯立筆又稱「徽筆」,選料精細,製作精緻,命名精巧,生產過好多種套筆,有的以黃山、白岳、披雲峰等名山命名,有的以新安江、漸江、練水等勝水命名,有的還以「碎石銀光」、「問政玉筍」、「金棚桂枝」等風景古蹟命名。套筆的用料十分考究,使用景德鎮特窯專制的青花白底紋瓷筆桿,選各種獸毛做筆頭,有時甚至要從一斤獸毛中篩選出百分之一做成一隻筆頭。這種「千毛選一毫」的精品,且多為貢品,自然只有深藏於宮廷內府,後代民間較少實物傳世。 2014年,由黃山市屯溪區申報的「徽筆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製作工序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徽筆的製作技藝相當考究,僅一隻筆頭的製作,就有72道工序之多。 一般來說,徽筆製作技藝包括「水作工藝」和「干作工藝」兩部分,其水作工藝流程主要有:選毛料、疊毛、去油脂、去皮脂和絨毛、齊毛鋒、配毛料、梳整毛片、卷制筆柱、披筆被毛、扎筆根等;其干作工藝流程主要有:選筆桿、安裝筆頭、沾合筆頭與筆桿、修筆頭與定筆型、刻字等。 在徽筆製作技藝中,有哪些工序是最為關鍵的呢?徽筆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文認為:至少有「選料、齊毛、配料、粘合筆頭、修理筆頭」等這些是至關重要的—— 選料分毫:製作徽筆選料是最重要的,所用材料都是用冬季的動物皮毛,因為只有冬季的動物皮毛,才能達到制筆所需毫毛的標準。 齊毛:右手握住牛骨齊板,左手握緊毛體的根部,然後用右手的大拇指按緊毛體的頂端,從長到短一根一根的拉齊,然後把拉齊的毛體根據需要的長短,從毛體的根部將多餘的部分切除,形成平整的切面,再用單面鋒刀輕輕剃去倒毛。 配料:一個筆頭是由主毛、副毛、披毛搭配組合而成的,配料時按比例將主毛和副毛混合在一起,披毛則單獨處理。 粘合筆頭:筆頭與筆桿的鑲嵌要吻合,兩者直徑相差不宜過大,否則容易脫膠掉頭,筆桿和筆頭所使用的傳統膠水為松香。 修理筆頭:就是將毛筆頭整個放置在鹿角菜汁裡面,再除去多餘的膠汁,用修筆刀清理殘毛和西鋒筆規定尺寸長的毛,用手把毛筆頭修成圓錐形。  

參考來源

  1. [1],haogou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