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邊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邊柳》

作品名稱: 《江邊柳》

創作年代: 中唐

文學體裁: 詩

作 者:雍裕之

《江邊柳》中唐詩人雍裕之的詩。[1]

初唐:提倡建安風骨,痛斥齊梁詩風;盛唐:大詩人湧現,風格紛呈,題材廣泛;中唐:詩歌數量、流派最多。嚴峻、冷酷的現實使詩歌的主流轉向現實主義;晚唐:這一時期現實主義詩歌繼續發展,李商隱、杜牧等人的詩里充滿遲暮黃昏的夢幻情調,溫庭筠代表了濃艷纖巧的形式主義詩風。[2]

詩詞正文

作品賞析

古人常借詠柳以賦別,此詩也不脫離情舊旨,但構思新穎,想象奇特而又切合情景。

詩的一、二句,寥寥幾筆,繪出了一幅美麗的古堤春柳圖。古堤兩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體蒼翠,蓊蓊鬱郁,裊裊婷婷,遠遠望去,恰似一縷縷煙霞在飄舞。「嫋嫋」、「青青」,連用兩個疊字,一寫江邊柳的輕柔婀娜之態,一寫其蔥蘢蒼翠之色,冼煉而鮮明。前人多以「翠柳如煙」、「楊柳含煙」、「含煙惹霧」等來形容柳之輕盈和春之穠麗,這裡徑以「一樹煙」稱之,想象奇特,造語新穎。只此三字,便勾出了柳條婆娑裊娜之狀,烘托出春光的綺麗明媚,並為下面寫離情作了反襯。

三、四兩句直接寫離情。詠柳惜別,詩人們一般都從折枝相贈上着想,如「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施肩吾《折楊柳》);「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憶江柳》)等等。雍裕之卻不屑作經人道過語,而從折枝上翻出新意。「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詩人筆下的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這一方面是想得奇,道人之所未道,把惜別這種抽象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具體、深刻而不一般化;同時,這種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邊柳這一特定情景。試想,大江中,船隻來往如梭;堤岸上,煙柳絲絲弄碧;柳蔭下畫船待發,枝枝柔條正拂在那行舟上。景以情合,情因景生,此時此刻,萌發出「系郎船」的天真幻想,是何等合情合理,自然可信。這裡沒有一個「別」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條兒系住郎船,則離愁之重,別恨之深,自是不言而喻的了。這裡也沒有一個「江」字、「柳」字,而江邊柳「遠映征帆近拂堤」(溫庭筠《楊柳枝》)的獨特形象,亦是鮮明如畫。至此,「古堤邊」三字才有了着落,全詩也渾然一體了。

中唐戴叔倫寫過一首《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由「絲」而聯想到「織」,頗為新穎,但後兩句卻未能由此加以生髮,而落入了窠臼;它沒有寫出堤上柳與別處柳的不同之處,如果把題目換成路邊柳、樓頭柳也一樣適用。其原因蓋在於作者的描寫,脫離了彼時彼地的特定情境。兩相比較,我們就更感覺到雍裕之的這首《江邊柳》,確是匠心獨運、高出一籌了。

作者簡介

雍裕之(約公元八一三年前後在世),字號、生平、生卒年均不詳,蜀人。約唐憲宗元和年間前後在世。有詩名、工樂府,極有情致。貞元後,貞元後,數舉進士不第,飄零四方。著有詩集一卷, 《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3]

雍裕之,中唐詩人,存詩一卷。他的所有作品:雜曲歌辭·自君之出矣,遊絲,柳絮,殘鶯,江上山,聽彈沈湘,蘆花,豪家夏,冰詠,農家望晴,了語,折柳贈行人,題蒲葵扇,贈苦行僧,兩頭纖纖,早蟬,秋蛩,江上聞猿,不了語,宮人斜,曲江池上,宿棣華館聞雁,江邊柳,剪彩花,春晦送客,四氣,四色,大言,細言,山中桂。[4]

視頻

蔣勛說唐詩之一:初唐盛世

..

參考資料

  1. 《江邊柳》 詩詞名句網
  2. 唐朝詩歌四個時期風格特點 品略網
  3. 雍裕之簡介 名人簡歷
  4. 淺論中唐時期的詩歌發展(一) 個人圖書館 ;發布時間;201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