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 |
作品名稱: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 文學體裁:詩 作者:白居易 |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2]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語言優美、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政治諷喻。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3075篇詩文。[3]
這首詩抓住大雨剛過,彩虹尚存,海市蜃樓將要消失的一剎那,將這一精彩場面剪輯下來,繪成一幅色彩絢麗的丹青圖畫。首聯從陽光寫起,描摹斜陽餘暉,由淡煙疏雨的間隙中射到水面。這個意境就倍顯清新可人。加上江面經雨水一洗,新鮮明淨,海風陣陣襲來,涼爽人。題中所謂「景物鮮奇」足見並非虛言。
頷、頸二聯展開筆墨,逐一描繪「鮮奇」景物。頷聯描繪了難得見到的海市蜃樓和雨後彩虹兩種奇觀。「蜃散」句寫的是海市蜃樓景色,不過詩人未曾描繪其全景,而是抓住了蜃散雲收、空中幻影殘破的剎那,攝下了「破樓閣」的鏡頭。詩人是登樓眺望,目中所視,必有亭台樓閣。所以「蜃散雲收破樓閣」云云是實景虛寫。「虹殘」句也是同一法門。雨後天空出現的虹,彎彎地好像拱橋,此是常景。詩人靜候至虹影漸漸消殘,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斷橋時,他眼明手快按下了快門。本來雨後彩虹已是奇觀勝景,詩人更從水中映照之倒影着筆,又把景色之妙提高一籌。「破樓閣」、「斷橋樑」,既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又顯示出詩人於選景上別具隻眼的匠心。
頷聯為靜境描寫,頸聯遂作動勢點綴。「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是全詩的點睛之筆。「翻」字以詩情作畫,寫得生動; 「點」字以畫筆入詩,下得有神。一「翻」一「點」,使江天景物增添了無限生意,而遺詞用意之精微傳神,尤為人嘆服。詩人從作畫的角度作詩,則詩中有畫就不奇怪了。如此天然勝景,詩人不願獨自欣賞,趕快畫為圖幅,寄給好友。張籍有《答白杭州郡樓登望畫圖見寄》,就是和這首詩的。詩中有「乍驚物色從詩出,更想工人下手難」之句,從側面也可看出白居易詩情畫筆的非凡不俗。
景物鮮奇,引動詩人雅興,故不僅吟玩成篇,且請人畫作圖幅,題此詩於上,寄贈張水部,末聯即寫此,字裡行間含蘊着難捺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張籍《答白杭州郡樓登望畫圖見寄》詩尾聯「見君向此閒吟意,肯恨當時作外官?」即謂白居易身處「天堂」杭州,得優遊閒吟,則當無外放任職之遺憾。這也透露了白居易心情已不似數年前在忠州(今四川忠縣)時那樣悲鬱的消息。
此詩寫景層層鋪設,淡墨白描,新穎有致而明白如話;其情則寄寓在景物描寫中,又涵詠在尾聯之點題中,而使人讀之有味,味之有趣,得到了輕鬆愉悅的美感享受。
詩詞正文
“ | < 澹煙疏雨間斜陽,江色鮮明海氣涼。
蜃散雲收破樓閣,虹殘水照斷橋樑。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圖畫取,題詩寄與水曹郎。(圖畫 一作:寫畫) [4] > |
” |
—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古詩文網> |
譯文
江的上空不時有淡淡的煙雲盪過,不時還夾雜着稀疏細雨,當雲過雨收之際,一輪夕陽把金燦燦的陽光撒在湖面上。風吹江面浪滾波涌,深碧色的波浪在夕陽的照射下,一邊是金光跳動,如金蛇游泳,一邊是暗色背光,水色對比如呈墨綠,天上的彩雲在變化,水面的雲氣在飄涌,好像剛散的海市蜃樓,雨霽殘雲像破了的樓閣,由於細雨剛停,空間的水珠與夕陽映照,一條彩虹如橋樑一樣架在江上,而彩虹照水倒影入江,一一相應,美不勝收。加之水波動盪,風吹浪翻,好像許多花片飛舞一樣,時暗時明,非常美觀;彩雲過後晴空一碧,雁群凌空飛翔,好像是青天上的一行字跡。如此美的景色,只能用顏料勾勒出來,畫上題詩,寄送給不在身邊的好友。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座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 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閒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閒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着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着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並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6]
視頻
參考來源
- ↑ 唐代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 搜狐網 [2019-08-02]
- ↑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賞析. 古詩文網
- ↑ 白居易. 古詩文網
- ↑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詩詞正文. 古詩文網
- ↑ 白居易. 中華英烈祠
- ↑ 白居易簡介.中華英烈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