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右 - 地理方位名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右

中文名稱;江右

外文名稱;kongiu

所屬地區;中國華中

地理位置;中國東南部

人口數量;0.6 億

著名景點;廬山、井岡山

機場;南昌昌北國際機場

方言;贛語

江右是人們生活中常會使用的一個地理方位名詞,為一個地理泛稱,江右不是行政上的概念,是地理、文化和民系上的概念,江右也是漢族的一個民系,江右民系主要分布於江西大部、湖南東北、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即贛語分布的地方。江右商幫亦為中國10大商幫。[1]

民系概念

江西不是行政上的概念,是地理、文化和民系上的概念,江西人是漢族的一個民系,贛民系主要分布於江西大部、湖南東北、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即贛語分布的地方。

民系,指一個民族內部的分支,分支內部有共同或同類的語言、文化、風俗,相互之間互為認同,如說粵語的廣府民系、說贛語的贛民系等。20世紀以前,關於漢族差異性的研究非常少。20世紀30年代,廣東學者羅香林意識到,漢族等龐大的民族會因為時代和環境的變遷逐漸分化,形成微有不同的亞文化群體。為了描述這些亞文化群體,羅香林首創了「民系」這個詞。

贛派建築

贛派建築也稱為贛派民居、贛式民居、江西民居,是漢族贛民系的傳統建築。[2]

贛派建築有着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點,主要集中於贛撫平原吉泰盆地贛南山區皖西南一帶,代表性村落有樂安流坑、東鄉浯溪、吉安釣源、泰和江畔古村、泰和爵譽、豐城白馬寨、豐城厚板塘、安義羅田、安義京台、贛縣白鷺、鉛山河口、貴溪上清、廣昌驛前、宜黃棠陰等村鎮。贛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文化之一,又是江西大地上贛派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贛語

贛語,又稱贛方言,古稱傒語。屬漢藏語系漢語,主要用於江西大部、湖南東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數約為使用人口約5148萬,是漢語七大方言區之一。

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有60多個縣市。

包括南昌、景德鎮(城區)、萍鄉和宜春、撫州、井岡山三地區的各縣市:南昌、新建、安義、靖安、奉新、高安、宜豐、銅鼓(也有人認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萬載、分宜、新余、清江、豐城、進賢、東鄉、臨川、金溪、資溪、南城、黎川、崇仁、宜黃、樂安、南豐、新干、峽江、永豐、吉水、吉安、泰和、永新、蓮花、安福、寧岡、遂川、萬安;上饒、九江兩地區的大多數縣市:鄱陽、餘干、萬年、鷹潭、貴溪、餘江、弋陽、橫峰、鉛山、樂平、永修、德安、星子、都昌、彭澤、武寧、修水;贛州地區的廣昌、石城、寧都、興國、於都、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方言的鄉鎮。

此外,通行贛方言的還有湖南省東界的13個縣:臨湘、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桂東、汝城、常寧、資興、安仁,岳陽、永興;福建省西北部的4個縣市:邵武、光澤、建寧、泰寧;湖北省東南部與江西省連界的8個縣:通城、蒲圻、崇陽、通山、陽新、咸寧、嘉魚、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地區的望江、東至、宿松、懷寧、太湖、潛山、岳西、桐城等縣

江西幫

明代成祖朱棣永樂年間(1403-1424),江西經濟逐步發展,由於倭寇對東南沿海的侵擾,促使贛江--鄱陽湖航道的重要性得以提高,貨物與商客流通量不斷增加,大大刺激了江西本地商業更趨繁盛。出外經商者,以江西為最,其足跡遍及全國,以至出現"足不出外則技不售,惟江西尤甚"的盛況。北京是明清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江西商人在此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張瀚<松窗夢語•百工記>云:"今天下財貨聚於京師,而半產於東南,故百工技藝之人亦多出於東南,江西為夥。"明人各省在北京的會館見於文獻的有41所,其中江西有14所,居各省之首。湖廣地區是江西商人聚居之地,鹽、當、米、木材、藥材和布匹等六大行業,是漢口的主要行業,皆有江西商號。岳州府瀕臨洞庭湖,其"江湖漁利,亦惟江西人。"其藥材業,多為江西樟樹商人所占有。"豫章之為商者,其言適楚,猶門庭也。"故在湖廣,有"無江西商人不成市"之說。西南的雲南、貴州、四川等,是江西商人的又一主要活動地區,而又以撫州人為多。撫州艾南英<天傭子集>云:"隨陽之雁猶不能至,而吾鄉之人都成聚於其所。

「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在雲南居住的人口,有一半以上是江西撫州人,王士性<廣志繹>云:」滇雲地曠人稀,非江西商賈僑居之,則不成其地。"而江西會館設在四川各州縣府的,竟多達200餘處。此外,河南、陝西、兩廣、江浙及福建等地,亦遍布江西商人的足跡。他們在同外省商人競爭角逐之中,逐漸形成一個勢力很大的「江右商幫」,他們基本壟斷着瓷器、藥材、木竹、茶葉、夏布、紙張和大米江西名特產品的經營。起始於明代初期,散布於全國各地的「江西商幫」,對原有的社會經濟秩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衝擊,激發並促進了全國廣大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

相關視頻

《江右》紀錄片宣傳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