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曲八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江南曲八首》是一首古詩。中國詩詞善於寫景抒情,以寫景烘托氣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詩歌[1]則注重描寫景物在人們心裡喚起的反應,從此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意識。
詩歌被譽為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和最高體現,同時詩歌也是時代、歷史文化沉澱的結果。中西方詩歌迥然不同,分別體現了中西方的文化、藝術、美學、文論的綜合成就。
“ |
暮宿南洲草,晨行北岸林。日懸滄海闊,水隔洞庭深。 煙景無留意,風波有異潯。歲游難極目,春戲易為心。 朝夕無榮遇,芳菲已滿襟。艷唱潮初落,江花露未晞。 春洲驚翡翠,朱服弄芳菲。畫舫煙中淺,青陽日際微。 錦帆衝浪濕,羅袖拂行衣。含情罷所采,相嘆惜流暉。 君為隴西客,妾遇江南春。朝游含靈果,夕采弄風蘋. 果氣時不歇,蘋花日自新。以此江南物,持贈隴西人。 空盈萬里懷,欲贈竟無因。皓如楚江月,靄若吳岫雲。 波中自皎鏡,山上亦氤氳。明月留照妾,輕雲持贈君。 山川各離散,光氣乃殊分。天涯一為別,江北不相聞。 艤舟乘潮去,風帆振早涼。潮平見楚甸,天際望維揚。 洄溯經千里,煙波接兩鄉。雲明江嶼出,日照海流長。 此中逢歲晏,浦樹落花芳。暮春三月晴,維揚吳楚城。 城臨大江汜,回映洞浦清。晴雲曲金閣,珠樓碧煙里。 月明芳樹群鳥飛,風過長林雜花起。可憐離別誰家子,於此一至情何已。 北堂紅草盛zv茸,南湖碧水照芙蓉。朝游暮起金花盡,漸覺羅裳珠露濃。 自惜妍華三五歲,已嘆關山千萬重。人情一去無還日,欲贈懷芳怨不逢。 憶昔江南年盛時,平生怨在長洲曲。冠蓋星繁江水上,衝風摽落洞庭淥。 落花兩袖紅紛紛,朝霞高閣洗晴雲。誰言此處嬋娟子,珠玉為心以奉君。 |
” |
— [唐代]劉希夷 |
中西方詩詞差異
中國人注重表現,西方人注重再現,這種思維模式指揮下發展而來的詩歌文學理論和詩歌創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形成了意境說、教化說,西方則形成了典型說,因此中國的詩詞更注重的是一種意境的創造,追求言已盡而意未盡的效果,讓人有無限的遐想空間,這種詩歌的出現是因為中國古代傳統的思維方式是感悟式直覺思維方式。即使到了現在,中國人寫詩歌依然追求意境的營造,如果說得太白了,就沒有意思了,當然當代一些新新人類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種直白,則是另外一回事,並不能一概而論,畢竟這些人並不代表中國詩歌創作的主流。
中國詩詞講究含蓄[2],以淡為美,而英美詩歌則比較奔放,以感情激越為勝。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對待愛情方面,中西方的詩歌特點在此能得到完全的體現。中國詩人描寫愛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始終不把那種愛表達出來,而西方詩人會高喊「你是我的太陽,愛情之火燒得我渾身焦灼。」這種直言不諱中國人是很難接受的,產生差異的實質在於彼此的審美取向不同。
參考文獻
- ↑ 英美文學流派百科知識整理,2017-08-13,搜狐
- ↑ 解讀丨中國古典詩詞的無窮魅力,2022-05-16,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