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汙斑頭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汙斑頭鯊

學名  Cephaloscyllium umbratile

命名者 Jordan & Fowler, 1903

英文名 Blotchy swell shark

別名  Cephaloscyllium formosanum、污斑頭鮫、

    沙鰷(臺東)、陰影絨毛鯊

觀賞魚/食用魚  是/是

最大體長     120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真鯊 Carcharhiniformes

  貓鯊 Scyliorhinidae

  頭鯊 Cephaloscyllium

汙斑頭鯊,體延長,粗狀有如紡錘形,往尾端而漸細長。頭寬扁,前端鈍圓。吻短,平扁而鈍圓。眼端位,狹長而兩頭尖,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鼻孔斜列,近口部;前鼻瓣具三角形突出,往前延伸至口裂附近,無觸鬚。口寬大,弧形,唇褶褪化或消失;齒細小而多,多齒尖頭型。噴水孔狹小,橢圓形,位於眼後角下方。盾鱗細小如絨毛,盾鱗具3棘突3脊突。

背鰭2個,第一背鰭較大,位於體腔後部,起點位於腹鰭基底中部上方;第二背鰭較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胸鰭寬大,呈圓鈍形;臀鰭略小於第一背鰭,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狹長,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圓形突出,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三角形突出而與上葉相連。

體黃褐色,在成長過程中體側斑紋變化大,一般體背具多條(約為7條)暗色鞍狀斑,體側散佈許多黑心白緣圓斑,或暗色斑點,或深褐色之斑塊,隨著成長而更加明顯。雖然成魚或許有一個暗色側斑,但是年輕的魚在偶鰭之間是沒有一個暗色側斑的,可作為其分類特徵。[1]

棲地環境及深度

砂泥底、近海沿岸。棲息深度100 - 200公尺

棲息於近海、沿岸的砂泥底區。主要以硬骨魚類為食,偶亦捕食其它小型鯊魚烏賊[2]

分佈

西太平洋:日本到南中國海, 可能地到新幾內亞台灣東部、西南部、東北部。[3]

繁殖

卵生的

保育

資料不足 (DD) ; Date assessed: 01 January 2007

視頻

ナヌカザメ Blotchy swellshark,Japanese swellshark Cephaloscyllium umbratile

參考文獻

  1. 汙斑頭鯊,fishdb.sinica.edu.tw
  2. 汙斑頭鯊,fishdb.sinica.edu.tw
  3. Cephaloscyllium umbratile,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