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子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汐子鎮 |
中文名 : 汐子鎮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 |
汐子鎮位於寧城縣政府駐地天義鎮北28公里處的半平川半丘陵區。北和喀喇沁旗西橋鎮、乃林鎮毗鄰,東與遼寧省建平縣太平莊鄉接壤,西和小城子鎮為鄰,南與天義鎮接界。地處東經119°15′,北緯41°47′的地理坐標繫上。東西長約18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總面積約185平方公里。是寧城縣的副中心城鎮、工業重鎮,農牧業產業化龍頭鎮。全鎮總面積34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20.9萬畝,林地面積9.44萬畝,轄34個行政村,1個社區, 282個村民組,總人口49510人(2017)。[1]
概況
在汐子鎮北山咀村發現商周石槨墓,並伴有商周青銅簋出土,對研究夏家店上層文化有着特別的意義。汐子鎮解放初屬寧城縣第七區,1956年建鄉,因鄉政府駐地在汐子村故名汐子鄉。1958年建汐子人民公社。1968年稱汐子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3年改建為汐子鄉人民政府。1986年經上級人民政府批准改建為汐子鎮。2006年,與原二龍鎮合併為汐子鎮。汐子鎮轄34個行政村、1個社區,6.2萬人,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地區,境內分布有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錫伯族、朝鮮族、彝族等7個民族,全鎮各族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沐浴着改革的春風,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汐子鎮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北緣,屬七老圖--努魯兒虎山山地丘陵區,內蒙古高原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系半平川半丘陵地區。老哈河、坤都倫河交匯於境內,平川區由兩河沖積而成,丘陵區上巍峨屹立着環境優美的汐子東山、桃古圖山、盤龍山、黃花山、敖包山、平頂山、大尖山、駱駝南山等山脈,汐子鎮總面積342平方千米,耕地22.4萬畝(其中,水澆地11萬畝),林地面積19.6萬畝,森林覆蓋率37%,綠地覆蓋率39%。平均海拔高度546.8米, 屬溫帶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7.9℃,年均降水量400-700毫米,無霜期114-140天。氣候溫和,氣溫、降水等條件均為自治區最佳區域。
汐子鎮位於寧城縣東北部,遼蒙兩省區,喀喇沁、建平、寧城三旗縣交界處,境內有葉赤鐵路、赤凌一級路、天平公路、興哈公路、汐西公路、二八公路,具有非常便利的四縱兩橫鐵路、公路交通網,閉路電視、程控電話遍布全鎮,移動、聯通、電信、鐵通四網全覆蓋。東距瀋陽450公里、錦州230公里,南距天津400公里、唐山280公里、秦皇島300公里,西距北京380公里、承德180公里,北依赤峰市75公里,是內蒙古最近、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東北、華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重要節點。
地名來源
汐子位於寧城縣政府駐地天義鎮北28公里處的半平川半丘陵地區。解放初,屬寧城縣第七區,1956年建鄉。1958年建汐子人民公社,因駐地在汐子村,故名。1968年稱汐子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8年改建為汐子鄉人民政府,1986年經上級人民政府批准改建為汐子鎮。總面積185平方公里,轄18個村民委員會,58個自然村。
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有八戶人家在此居住,故名八家。1933年日偽時期在此修鐵路,並建立火車站,因此處沙字多經常埋沒路軌,當時定為"沙子車站"上報,因"沙'字寫的草,誤看成"汐"字,所以批為"汐子車站",從此此村也改名為汐子,為鎮政府,村委會駐地,坐落在平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