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是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漢陽陵的一座博物館。2008年,博物館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1]

目錄

結構

博物館分為帝陵外藏坑遺址保護展示廳、考古陳列館、 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宗廟遺址四部分。

目前建有漢陽陵考古陳列館保存和展示從陽陵發掘出來的文物考古陳列館建成於1999年,位於帝陵和後陵的南側,採用半地下式兩層建築,面積約3750平方米。陳列有「陽陵概況介紹及禮制性建築出土文物」、「帝陵叢葬坑出土文物」、「陪葬墓園文物陳列」等單元,展示從陽陵各部分歷年出土的文物,總計1800餘件。

在帝陵東北側建有帝陵外葬坑保護展示廳。1998年對帝陵外葬坑的10條叢葬坑進行了發掘,出土各種陶俑動物雕塑、生活用具等等大量文物。2006年在原址建立保護展示廳,為全地下建築,原址保護陵東12~21號坑,並通過玻璃幕牆和玻璃通道將遊客和遺址隔離,以達到保護文物和遊客參觀的雙重目的。

館舍介紹

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座建築風格獨特、裝飾精美、陳列手段先進的現代化綜合博物館。其建築採用下沉式結構,充分保護了陵園的整體環境風貌。在1600平方米的展室內陳列着近多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1800件文物精品,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 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

1990年5月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漢景帝陽陵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查測繪鑽探發掘研究,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發掘研究成果。陽陵陵園平面呈不規則葫蘆形,東西長近6公里,南北寬1至3公里,面積約12平方公里。由帝陵,後陵,南、北區從葬坑,刑徒墓地,陵廟等禮制建築,陪葬墓園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帝陵座西面東,居於陵園的中部偏西;後陵、南區從葬坑、北區從葬坑、一號建築基址等距分布於帝陵四角;嬪妃陪葬墓區和羅經石遺址位於帝陵南北兩側,左右對稱;刑徒墓地及三處建築遺址在帝陵西側,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園棋盤狀分布於帝陵東側的司馬道兩側;陽陵邑則設置在陵園的東端。整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四角拱衛,南北對稱,東西相連,布局規整,結構嚴謹,顯示了唯我獨尊的皇家意識和嚴格的等級觀念。

陽陵帝、後陵均為「亞」字形,座西面東的探明,在西漢十一陵考古中是第一次。這次發現基本解決了學術界關於漢陵面南還是面東這一長期爭論不休的難題,否定了漢代帝陵依照昭穆制度進行布局的論點,解決了漢代帝陵制度研究的一大難題。

帝陵園內86座從葬坑的鑽探發現和試掘為漢陵的田野調查、鑽探和發掘提出了新的課題,為帝陵制度的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這些從葬坑的分布和坑內陪葬物品的放置,無疑與當時宮廷的制度等有關,因而對這批從葬坑的發掘和研究,對漢代宮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習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價值。

帝陵陵園南門闕是目前發掘的時代最早,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闕遺址,它的發掘對於門闕的起源、發展,門闕制度的形成、影響,以及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南闕門遺址還出土有目前發現最早的磚質圍棋盤、陶質脊獸和最大的板瓦等。

位於帝陵東南、後陵正南的南區從葬坑和帝陵西北的北區從葬坑,分別占地96000平方米。 90年-97年,先後對南區的14座坑進行了部分試掘或整體發掘,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糧食的倉庫,還有牛、羊、豬、狗、雞等陶質動物及成組的陶、鐵、銅質生活用具,全面展現了漢代的軍旅場景,可能與西漢時期的「南軍」、「北軍」有一定關係。

羅經石遺址位於帝陵東南。此處地形隆起,外貌呈緩坡狀。根據考古鑽探得知,遺址平面近方形,邊長約260米,外圍有壕溝環繞。遺址中心部分的最高處放置着一塊方形巨石,當地群眾叫做「羅經石」,經測定為正南北方向。據研究推測,它可能為修建陽陵時標定水平、測量高度和標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測量標石 。這處建築遺址地勢高亢,布局規整,規模宏大,應該是陽陵陵園中最重要的禮制性建築之一[2]

刑徒墓地在帝陵西北約1.5公里處,其面積達8萬平方米,70年代初被發現,估計葬於此地的刑徒在萬人以上。72年發掘了其中的29座墓葬,發現了35具人骨架,其墓葬排列無序,屍骨凌亂,相互枕籍,埋葬草率,均無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等類鐵製刑具,有的還有明顯的砍斫痕跡。

陪葬墓園區西起帝陵東側約1100米處,東到馬家灣鄉米家崖村塬邊。全長2350米,占地約3.5平方公里。整個墓區被壕溝分成若干個方塊,成為墓園,這些墓園東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盤狀分布。

視頻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 相關視頻

518國際博物館日:漢景帝陽陵博物院
雲賞陝西國寶之漢景帝陽陵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