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求諸人莫若求諸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求諸人莫若求諸己》是中國當代作家王蒙的一篇散文。

作品欣賞

在這裡我想從人際糾紛擴展到無為的命題。無為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境界,不限於在人際關係人際糾紛問題上。但我們可以從這個領域說起。

在人際關係上有時我們也會碰到相當令人困惑令人煩惱的麻煩。比如有人嫉妒你的成績,比如誤解你的為人,比如惡人的敵意,比如無知的與幼稚的起鬨,還有在我們國家相當發達的流言飛語等等。

愈是有不錯的記錄就愈容易被很多人寄予希望,而期望值愈高也就愈容易達不到要求而令某些人失望。愈是記錄好也就愈容易被人眾注視追蹤,被求全責備,容易被發現缺失。愈是有影響還愈容易被雄心勃勃的正在破土而出的後輩視為趕超和破除迷信的對象,視為跳高時必須逾越的標杆,視為對手,視為開始新篇章時必須破除的障礙。有理三杆子,無理三杆子,你總會成為被議論被挑剔的人物。所有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不足為奇,不足為病,更不要一碰到這種事就悲壯起來,不要動輒以魯迅自命,自以為如何地不被理解,如何地需要橫站,如何地至死對某些人也不能原諒。這樣的悲壯不但不利於身心健康,也不利於客觀地公正地對待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弄不好還有點像鬧劇。

這裡更更重要的是,愈是——自以為是或被認為是成功者就愈可能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他們容易或比較地容易自以為是,自以為潔,比較容易指點江山,揮斥方遒,一件事弄得清明一點竟誤以為自己無所不知什麼事都能弄明白;一件事做成了竟誤以為自己什麼事都能做成,自我封閉地論證得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便誤以為自己已經獨得真理之秘而賦有解迷釋惑的偉大使命,關起門來激動了一傢伙,便自以為已經崇高偉大了個不亦樂乎。人這一輩子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兩條,一曰以己貶人,二曰以己度人。第一條就是過高估計了自己,而過低估計了旁人。第二條以為自己的好惡就必然是別人的好惡,自己的標準就是別人的標準。現在主要談第一個問題,即以己貶人。

包括許多偉人,他們很少有因為過低估計了自己而該勝利沒有勝利的,很少有畏縮不前謙讓過度的,而多半是習慣了叱咤風雲扭轉乾坤,卻在一些需要謹慎細緻地處理,需要循序漸進的事宜上把事情做砸。就是說,叱咤風雲易,循序漸進難;開場紅火易,結尾周全難。看人毛病易,看己毛病難;有知人之明已屬不易,有自知之明則更是難上加難。胳臂肘總是往裡拐,自己總是心疼自己,許多情況下人際關係上出了問題哪怕是被嫉妒被中傷,但毛病有相當程度是出在自己身上,可惜的是少有人能反求諸己也。[1]

作者簡介

王蒙,河北南皮人,生於北京。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開始文學創作,以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引起社會關注。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六十年代調往新疆。1978年調回北京作協,歷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人民文學》雜誌主編、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1989年辭去文化部部長之職,專心創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戀愛的季節》《失態的季節》《躊躇的季節》《狂歡的季節》及大量中短篇小說和散文等。有《王蒙選集》四卷。[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