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遇樂 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作品名稱:《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是作者夜宿燕子樓感夢抒懷之作。上片尋夢,以倒敘筆法寫驚夢遊園,描寫了燕子樓小園的無限清幽之景;下片感夢,抒寫憑弔燕子樓,登高遠眺,直抒感慨。詞中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與今、倦客與佳人、夢幻與佳人的綿綿情事。全詞將景、情、理熔於一爐,傳達了一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隱藏着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意境清曠,餘味悠然。

原文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1]

譯文

月光皎皎如霜,秋風送爽猶如流水一般清涼,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環曲的港灣魚兒跳出了水面,圓圓的荷葉露珠兒晶瑩流轉,這景致夜夜可有,終是無人見的時候多。三更鼓響,秋夜深沉;一片葉落,鏗然作聲,竟把我的夢驚斷。夜色茫茫,再無處重尋夢裡悲歡,醒來後走遍小園心中多惆悵。

我是漂泊天涯的遊子,已經感到十分疲倦。看那山中的歸路,對着故鄉家園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樓空空蕩蕩,佳人已不在,樓中的畫堂里空留着那呢喃雙燕。古今萬事皆成空,還有幾人能從夢中醒來,有的只是難了的舊歡新怨。後世有人,面對着這黃樓夜色,定會為我深深長嘆。[2]

作品賞析

這首詞寫於元豐元年(1078 )蘇軾任徐州知州時。詞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狀燕子樓小園清幽夜景,抒燕子樓驚夢後縈繞於懷的惆悵之情,言詞人由人去樓空而悟得的「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之理。

作者在題記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張尚書之愛妾,能歌善舞 ,風情萬種。張氏死後,盼盼念舊情不嫁,在張尚書為其所建的燕子樓獨居了十多年。作者聲稱自己夜宿燕子樓,夢到盼盼,因作此詞。

上片寫夜宿燕子樓的四周景物和夢。首句寫月色明亮,皎潔如霜;秋風和暢,清涼如水,把人引入了一個無限清幽的境地 。「清景無限」既是對暮秋夜景的描繪,也是詞人的心靈得到清景撫慰後的情感抒發。

接着景由大入小 ,由靜變動:曲港跳魚,圓荷瀉露。詞人以動襯靜,使本來就十分寂靜的深夜,顯得越發安謐了。魚跳暗點人靜,露瀉可見夜深 。「寂寞無人見」一句,含意頗深:園池中跳魚瀉露之景,夜夜可有,終是無人見的時候多;自己偶來,若是無心,雖在眼前,亦不得見。

以下轉從聽覺寫夜之幽深、夢之驚斷:三更鼓響,秋夜深沉;一片葉落,鏗然作聲。夢被鼓聲葉聲驚醒,更覺黯然心傷。「紞如」和「鏗然」寫出了聲之清晰,以聲點靜,更加重加濃了夜之清絕和幽絕。片末三句,寫夢斷後之茫然心情:詞人夢醒後,儘管想重新尋夢,也無處重睹芳華了,把小園行遍,也毫無所見,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詞先寫夜景,後述驚夢遊園,故夢與夜景,相互輝映,似真似幻,惝恍迷離。

下片直抒感慨,議論風生。首三句寫在天涯漂泊感到厭倦的遊子,想念山中的歸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園一直到望斷,極言思鄉之切。此句帶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詞人無限的悵惘和感喟。「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喟嘆,由人亡樓空悟得萬物本體的瞬息生滅 ,然後以空靈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夢未醒,只因歡怨之情未斷。「古今」三句,由古時的盼盼聯繫到現今的自己,由盼盼的舊歡新怨,聯繫到自己的舊歡新怨,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慨嘆,表達了作者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結尾二句,從燕子樓想到黃樓,從今日又思及未來。黃樓為蘇軾所改建,是黃河決堤洪水退去後的紀念,也是蘇軾守徐州政績的象徵。但詞人設想後人見黃樓憑弔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見燕子樓思盼盼一樣,抒發出「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王羲之《蘭亭集序 》)的無窮感慨,把對歷史的詠嘆,對現實以至未來的思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終於掙脫了由政治波折而帶來的巨大煩惱,精神獲得了解放。

這首詞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與今、倦客與佳人、夢幻與佳人的綿綿情事,傳達了一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隱藏着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詞中「燕子樓空」三句 ,千古傳誦,深得後人讚賞。此三句之妙,正如鄭文焯手批《東坡史府》雲,「殆以示詠古之超宕,貴神情不貴跡象也。[3]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4]

視頻

《品讀》 20120110《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蘇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