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永遠的神話(翟永旭)

《永遠的神話》中國當代作家翟永旭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永遠的神話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丞相的女兒山魯佐德利用一千零一個夜晚講故事,最終使皇帝改變初衷,挽救了全城了少女,真可謂用平平凡凡的舉動創造出一個神話。而在邯鄲供電公司的來馬220千伏變電站,卻是多年如一日,創造和呵護着永遠的神話。

來馬變電站位於邯鄲東環路口,是河北南部電網重要的樞紐變電站,承擔着三縣一市的供電任務。換句話說,這個變電站是否安全運行對於邯鄲供電公司乃至整個河北南部電網有着重要的影響。因此,相比之下,來馬變電站的值班員要比其他變電站的值班員辛苦得多。就是這樣的變電站,在2007年11月10日,迎來了第一個無責任事故安全運行5000天。

5000天安全運行長周期,對於一個普通變電站來說,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而對於來馬這樣如此重要的變電站來說,更像是一個神話。

熟悉來馬變電站的人都知道,來馬站有三多。即:設備多、操作多、檢查多。來馬站的設備分為三個電壓等級,220千伏、110千伏、10千伏。每個電壓等級上又有多條線路;在這麼多的電氣設備中,主變和母線及線路等又包含着多種複雜的保護。除了本站正常的工作以外,還要配合線路等的操作;再加上來馬站地理位置及供電的重要性等原因,經常要接受省局及局裡等各部門的檢查。

「三多」之下,為來馬站值班員帶來了較大的工作量。尤其是在操作時,稍有疏忽,保護壓板停投的順序就容易搞錯,再加上近幾年的設備更新改造等工作,倒母線、倒主變等大型操作,幾乎每個班都能趕上,所以在工作期間,就要求值班員必須保持着足夠的警惕性。隨着對各項工作高標準的要求,就必須以高質量來完成這些工作,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加班加點,犧牲節假日,對於這些值班員已成為家常便飯。

山魯佐德在一千零一夜裡憑藉智慧創造出了天方夜譚這個神話,而來馬變電站的值班員要創造神話,僅僅依靠智慧是不行的,還必須時刻讓責任心長駐心中。而擺在他們眼前的又是話好說,事難做的問題,因為迎接他們的又是更大的挑戰和考驗。

新站的不斷增加,使得來馬變電站的值班員也要不斷地調走。再加上減員增效的實施,使得變電站的人員也在逐步減少。與從前相比,人少了而且工作量也大了,要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實現安全運行長周期,也許真的是一個天方夜譚。

神話最初的誕生總是緣於困難重重的腳下,然後讓所有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現在回憶起來,也許就是這些條件讓來馬變電站成為了神話開始的地方。

在2001年冬季的一個晚上,由於河北南部大面積霧閃,造成站內一台主變吊閘、2條220千伏線路故障跳閘、35千伏系統全停及10千伏系統6條線路跳閘。得知這一情況後,站長郭素梅立即從家中趕到站上,在她的帶領下,當值值班人員迅速甩掉了故障線路,繼續保證了向用戶的供電……

在2003年,來馬變電站成為了邯鄲供電公司第一個220千伏「三八」變電站。所有的重擔又全部壓在了眾多女性身上。

這些值班員雖然都是有着大本、大專學歷的知識型人才,但是作為女性,她們如今已是為人妻、為人母的年齡,還要把一些精力投入到家庭中。此時的她們,在家庭中大都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地位,尤其是那些雙方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尚在襁褓中的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神話是神奇的,也充滿了力量。這些柔弱的女性面對着多種壓力,又在這裡上演着巾幗不讓鬚眉的好戲。

2005年的一天,當值值班員張麗華、劉露輝發現光字牌一閃一滅,立即對該迴路進行檢查,發現該迴路因線路老化,出現了火星,馬上用滅火器將其撲滅,從而避免了這一異常的蔓延……

神話仿佛是一粒種子,在來馬變電站這塊沃土上生根發芽,更使得在這個變電站工作過的人們在工作中自覺養成了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後來已成為管理人員的郭素梅等人到了更為重要的崗位之後,繼續用這種工作作風為電力事業的安全運行貢獻着最大的力量。

如今走進來馬220千伏變電站,總會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環境清新優雅,設備先進,各種資料文件整齊有序,窗明几淨。可是又有誰知其中的辛苦,正是這些平凡的值班員用汗水和心血澆灌着這個變電站,使得這得這個變電站充滿了活力。

《天方夜譚》用大團圓的方式為這個神話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而來馬變電站在獲得了5000天這個長周期之後,等待她們的又是新的任務,同時也使她們認識到:在電力事業的發展中,每一個目標的實現,都不是終點,只是一個新的起點。

2008年4月,一張「生產運行標準化標杆變電站」的榮譽證出現在了邯鄲供電公司220千伏來馬變電站。至此,來馬變電站通過幾多努力在達到這個目標的同時,不僅成為了邯鄲供電公司第一個標準化班站,同時也以嶄新的形象昂首挺立在河北南部電網。

攀登過泰山,就會擁有山一樣的力量;暢遊過海洋,就會擁有海一樣的寬闊。經受過眾多洗禮的來馬站,也讓邯鄲供電公司全體人員深深懂得:一花獨開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標準化班站建設的過程中,許多班組積極向來馬變電站學習,以達到甚至超越來馬變電站來作為工作中行動的指南。而來馬變電站在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之後,必將會以神話殿堂的形象,呈現在世人的面前。[1]

作者簡介

翟永旭,男,邯鄲人。河北省民俗協會會員常務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