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遠的新街(金阿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遠的新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永遠的新街》中國當代作家金阿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永遠的新街

風兒輕輕地撫摸着疏枝濃蔭,陽光透過枝葉,揺曳的綠蔭鋪滿了一地。我在祖國75華誕前夕,走在新街這片熟悉的土地上,眼前是花紅葉綠,秋色濃濃,思緒便蔓延在這綠色的靜美之中。一陣秋風吹過,一片葉子落下,於是濕潤的眸子淪陷在這新街景色里。是誰在風中牽着我的思緒,浮現往事的酸甜苦辣?是誰在我耳邊低語,這聲音是那麼輕柔那麼甜潤?

新街是杭州蕭山的一個鎮。在我的心底里,總有一首歌靜靜流動,那是用心靈演繹的生命旋律,旋律中有歡快和輕柔的樂曲,有美好和希冀的歌詞,更有抺不去的舊時的嘆息。如今展現在我眼前的,記憶中的新街和多少次夢中浮現的往事,是格格不入的,仿佛是兩個世界兩個不同時代的寫照。勤勞純樸的新街人,唱響在發展和前進的雄壯歌曲。「綠城新街」,從一條小街,到一座新城,一個「綠」字,一個「新」字,訴說着昨天的歷史,書寫出今天的繁華。

這裡早已天翻地復,分明是一座現代化城鎮。四周高樓林立,寬暢的柏油路水泥路縱橫交錯,與蕭山城區連接,和杭州接軌不是一句空話。那一片片花海爭妍鬥豔,那一排排樹木鬱鬱蔥蔥,仿佛向我傾訴着久別重逢的喜悅。我慢慢地踱着步,街鎮到處熠熠生輝,呈現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眼前都是賞心悅目的景象。而令人羨慕的是,老人們不再彎着腰吃力地拔絡麻摘棉花,他們坐在老年活動室,邊喝茶邊聊天,也有打撲克下象棋,悠然自得。到了晩上,大街小巷燈火通明依然熱熱鬧鬧。點煤油燈菜油燈的日子成為塵封的歷史,黑洞洞冷清清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火樹銀花照亮了眼帘,人們的夜生活豐富多彩。那些商場超市,那些娛樂場所,那裡人影擁簇。夜霄攤上,冒着騰騰熱氣,溢着陣陣香味。沙縣小吃、昆明過橋米線、東北水餃、北京烤鴨、新疆羊肉串、土家醬香餅,令你唾涎欲滴,品嘗的何止是美味。那些四川姑娘、江西老表、湖南辣妹、安徽嫂子、東北大漢,吆喝出一片繁忙。來自各地不同層次的人群,在這裡似乎都生活得有滋有味。

舊時說臨浦有"小上海"之稱,那麼,如今的新街分明是"小杭州"!


對於年輕人來說,也許覺得我說的舊時的新街是天方夜譚。我從上世紀50年代直至現在,一次次走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一串串深深淺淺的足印。所以對新街的發展和變化,可以說是知根知底。回首往事,對於我的心中,那酸甜苦辣的滋味已漸漸淡出記憶。

認識新街、結緣新街還是在上世紀50年代。那年我只有六七歲,因為常常肚子痛,聽山末址的天醫殿香灰能治肚子痛,奶奶便領着我前去求神拜佛。從新塘到新街,翻過蕭甬鐵路,跨過蕭紹公路,穿過幾座涼亭,沿着浙東運河向東行走,那時只有彎彎曲曲的小路,靠稚嫩的雙腳,早已累得走不動路。奶奶總是說到新街給我買甜粟梗、買菜瓜雪瓜黃金瓜吃,才一段段一截截走完這彎彎曲曲的小路。

60年代初的三年大饑荒,我是跟着父親來新街買蕃薯蘿蔔充飢的。顫悠悠的扁擔,挑着一家人生存的希望。父親那位姓朱的朋友,不知是剝絡麻時認識,還是他來我家河埠頭番薯南瓜換大米結識的。這位頗講究義氣的新街人,我們在他家裡飽餐一頓,挑幾十斤胡蘿蔔,幫襯着我們度過了難關。

70年代,我在工業交通局城廂辦事處任政工幹部,新街有家手工業單位叫新街鐵木社,在草棚里箍桶打鐵,在整頓企業時我蹲點一個多月,潮濕的泥土地面睡得渾身不舒服。企業後來轉為膠木配件生產。那時小街面貌依舊,無非是多了一家信用社和一家郵電所簡陋的平房。

新街,雖然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但根本不像一條街。若是和南片中片那些青石板鋪成的路面,兩旁磚木結構、排門櫃檯的古街相比,還不如人家小巷。不過是一條狹窄而短小的泥路,兩旁是蘆葦杆茅草搭建的草舍,低矮、灰暗,青苔、泥濘,從西頭到東頭,不到千把米長。那些從塌江逃難過來的人們,在這裡找到了"草盪",墾荒種地,種棉花絡麻,蘿蔔番薯。如同一盞渾黃的油燈,照着八十來年的歷史。小街上,留下了獨輪車碾過的痕跡。 然而你可知道,新街的位置十分重要,我們現在說它是蕭山城區的東大門。其實它是里畈與沙地的分界線,它的南面是新塘街道的水稻區,北海塘北是沙地。其次是向東是坎山鎮,里畈和沙地物資集散地,是沙地文化和里畈文化的交接處。

什麼時候,這裡有了明亮的水泥路?什麼時候,小街響起私家轎車的喇叭聲?是春風吹來的時候,是錢塘江大潮奔騰的季節,是改革開放的年代。一片片花木,裝點了鮮花盛開的村莊,造就了一座新興的綠城。春風吹過,春意濃濃,撫平了二嬸臉上的皺紋,拂去了三叔心中的煩惱。街鎮上呈現五彩繽紛景象,生活里充滿歡聲笑語。

80年代,新街開始大幹促大變,從發展花木產業開始,哪怕是浙江日報的某篇文章中曾經出現"龍柏燒狗肉"的貶義詞,但勤勞勇敢的新街人並沒有氣餒。他們調整品種,拓展巿場,建立了花木城,很快扭轉了局面,形成了著名的花木之鄉。因為培植苗木,才有了"綠城新街"之稱。

記得10多年前,為了配合上海世博會,我們休閒文化研究會在區科協的支持下,和作協一起,出了一本《休閒蕭山》的畫冊送去會上。我釆訪了花木城經理戴雲芬。這是她哥哥戴雲發投資創辦的。而她在香港的父母和妹妹原先是我們浙江工藝鞋廠的,所以有了親近感,釆訪就很成功。使我了解這個花木城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是集花卉、苗木批發、零售和農業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大型花木市場,雲集了全國各地的花卉、苗木和盆景。這些年,我也附庸風雅,春節買幾盆胡蝶蘭什麼的點綴一下家庭的氛圍。 新街人民政府根據本地特色,搞了個休閒節慶活動,每年舉辦"浙江(中國)花木節",以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吸引了全國各地花卉苗木生產單位和綠化園林建設單位參展,屆時中央有關單位領導也蒞臨新街。

改革開放初期,中央領導提出了「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無農不穩」的論述。新街的工業經濟就有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幾年下來,成為蕭山的工業重鎮。上世紀80年代,就有不少的知名企業。如錢啤集團、錢江毛紡廠、蔬菜加工廠、彈簧墊圏廠、龍達集團……隨着時光荏苒,新街以「龍頭帶動、骨幹推動、整體互動」的民營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產業結構,依靠科學創新,走「多元化、集團化、品牌化」之路,形成了輕紡化纖、羽絨刺繡、輕鋼裝飾、機械五金、塑料箱包、食品化工六大主導產業。湧現出杭蕭鋼構、恆達鋼構、中譽集團、申新包裝、中裕花邊等一大批企業,好幾家企業入圍中國民企500強。新街不但是「花木之鄉」,還是「鋼結構之鄉」。

在發展的快車道上,新街努力做到城鎮建設、經濟建設、環境建設"三同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保效益"三兼顧"。實施"五水共治""美麗鄉村建設",完善公共設施,改善生活環境,看看如今的新街,哪裡還有當年的影子?

冬去春來,寒來暑往,走過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故事,迎來的是更加燦爛輝煌的未來。

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對於新街,用「日新月異」四個字來形容並非誇張。

一場秋雨,昨夜方停,早晨天空漸漸清亮,彩霞緩緩飄灑,紅日冉冉升起。我凝視着東方,那是美麗的新街,沐浴在縷縷陽光下。我從心底里發出的一聲強音:永遠的新街![1]

參考資料